唯品會甩快遞包袱,順豐借勢惡補電商件

不涉及現金交易、不存在入股或者重組事項,更別提收購。此前傳聞多日的“順豐收購品駿快遞”一事終於有了結果。

11月24日,唯品會宣佈,自2019年11月下旬起終止旗下自營快遞品駿的快遞業務,同時與順豐達成業務合作,由順豐公司提供包裹配送服務。簡而言之,品駿快遞只把一線配送業務交給了順豐,其他一切沒變。

伴隨著雙方合作的達成,一些工作和人事安排也隨之浮出水面。

據36氪瞭解,11月24日品駿所有系統已經完結清零,24日晚間12點品駿系統已經與順豐完成對接。人事層面,在由順豐公司提供包裹配送服務後,品駿快遞一線配送團隊或將原地解散。但唯品會全國七大物流中心正常運營,所以倉儲人員將保留。

截至2018年12月,品駿快遞員超30000人。在快遞業務被順豐接替後,30000名一線快遞員將何去何從,是擺在唯品會面前最大的問題。

對此唯品會表示,針對品駿快遞原有站點與快遞人員,將提供內部轉崗唯品會七大倉儲物流中心的安置選擇,員工也可選擇自願加入順豐一線快遞團隊,工齡可連續計算。如品駿快遞員不接受轉崗或主動離職,品駿表示嚴格按照勞動法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

36氪得到的一份內部會議紀要顯示,品駿已經開始與員工協商解除勞動合同,22號、23號完成登記報名,勞動補償按照“N+1”方式支付經濟補償金。不過,36氪詢問了部分品駿一線配送員工,他們均表示自己並未接到後續賠償的通知,“對於能拿到賠償,期待不高”。

天眼查信息顯示,品駿快遞成立於2013年,是唯品會全資控股的直營快遞公司,唯品會創始人&CEO沈亞持股65%,另一名唯品會創始人洪曉波持股35%。

截至2018年12月,品駿快遞全國設有31個省公司,已在華南、華北、西南、華中、華東、東北地區設立六大物流倉儲中心,總面積超過290萬平方米。今年8月15日,品駿快遞宣佈,截至今年7月,品駿快遞已經實現連續22個季度盈利,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2019年上半年盈利已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

連續多個季度盈利,唯品會為何還是要把配送業務交給順豐?答案是自營物流過重的資產性質,拖累了唯品會財報表現。對此,唯品會也在聲明中提到,“受限於單平臺規模效應,唯品會單件物流成本始終高於快遞行業平均水平”(唯品會平臺訂單是目前品駿快遞訂單主要來源)。

近兩年來,唯品會的履約費用率基本在9%左右。相對比之下,同樣自建物流體系的京東,剛過去的Q3履約費用率僅為6%。為了降低成本,從2019年年初起,唯品會開始實施快遞外包JITX計劃,以社會化物流取代部分品駿快遞承擔唯品會快遞業務。今年6月,唯品會已經把全國範圍內40%的訂單外包給韻達,如今又把剩下的訂單交給了順豐。

據知情人士透露,之前唯品會交給品駿快遞動輒都是8元以上的快遞價,並不便宜,而且投訴率一直居高不下。交給順豐後,順豐優惠的電商價格將幫助唯品會降低物流履約成本,而順豐的高口碑,也將改善用戶對唯品會訂單配送服務的印象。

另外,唯品會目前已經聚焦核心特賣業務,並堅定要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品牌特賣的路線。通過降低成本,減少非核心業務的投入,也算情理之中。

剛過去的三季度,唯品會淨營收增至19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0.0%,毛利潤4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6.6%。年初至今,唯品會股價暴漲122.9%。在與順豐達成快遞業務合作後,唯品會的財報有望持續向好。

對於順豐來說,接下品駿的快遞業務同樣顯得必要。唯品會數量巨大的電商件是順豐最看重的。

2019年5月最新的快遞行業信息顯示,中通快遞5月份的業務量超過10億件,以19.3%的市佔率佔據上市快遞企業的榜首,其次是韻達的15.6%、圓通13.7%、百世11.7%、申通10.8%,順豐的市佔率只有7.3%。而伴隨著京東物流全面向社會開放,開始發力C端市場,順豐面對著雙向夾擊。

單量少就意味著營收增長和利潤會受到拖累,順豐不想坐以待斃。但此前受制於客單價高,再加上與阿里關係僵硬,順豐對於電商件的吸引力一直不高,長期來更多的是依靠商務件,但電商件爆發式的增長對於順豐來說是極大的誘惑。

此次與品駿快遞達成合作,將大大緩解順豐的訂單焦慮。財報顯示,Q3品駿日均業務量為174萬票,粗略估算,一個月約為5220萬票,順豐9月業務量4.54億票,佔到了順豐業務量的11.5%。對於順豐來講確實是個不小的業務量。

一方為了降低成本只交出快遞業務,核心物流資產倉庫做保留;一方為了緩解訂單焦慮,單純只接下快遞業務,品駿快遞與順豐的這次合作,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場利益最大化的合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