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一個大動作

市場今日高度割裂,上證50大漲,創業板大跌。成交4200億,與昨日相當。

到收盤,滬指漲0.72%、報收2906點,深成指跌0.01%,創業板指跌1.01%。

北上資金,全天淨流入70億。市場漲跌各半,漲跌停家數比為47:29。板塊方面,鋼鐵、煤炭、水泥、中字頭、地產領漲,軟件、電子、通信領跌。

盤面上,高位票,以砸為主;低價低位的個股 ,大多走勢不錯。不過,強週期個股領漲,多數與基本面關係不大。更多是,機構資金年底常見的“賣高買低”,以及市場對逆週期調控政策的預期,所帶來的一波反彈。

以強週期股中,基本面較好的鋼鐵股為例,唐山大量關閉焦炭產能、鋼材價格短期快速上漲、社會庫存觸及年內低位。從短期博弈的角度看,看到的全是利好。但稍微看得遠一些,就會發現,地產調控難以放鬆、基建加碼力度有限,整體需求難以實質好轉。

但對於2020年,週期股的機會仍將大於2019年。因為經濟持續下滑,逆週期政策之下,企業盈利有一定的支撐。而經過近兩年的大跌,板塊的估值和預期都在低位。只是在政策之外,板塊的投資機會,更多是庫存週期變化所帶來的短期博弈性機會。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做好消費、科技和大金融,已經足夠了。

... ...

另一邊,科技股仍在回調。我依舊認為,5G引領的新一輪科技創新,才剛剛開始。5G終端的機會,仍將繼續;5G應用的投資機會,才剛剛開始。而隨著基站建設高峰的到來,流量爆發也將勢在必行,而云計算和流量爆發的方向,我依然看好。

只不過,並非所有急跌的科技股,短期都會出現投資機會。比如半導體,從2017年開始,伴隨著資本開支減少、5G帶來的需求爆發,行業迎來景氣週期反轉。關於這個邏輯,我在7月就已多次聊過。

... ...

前幾天聽聞,一位短線大佬,在做短線虧了大半年後,痛定思痛,重倉買入某醫藥龍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其實上週四,我也被問到了類似的問題

站在當前看,如果真想逆向投資,標的也應該是“中字頭”等公司,而非很多估值已經泡沫化的高估值白馬股。

如果單純從交易角度出發,當一個板塊,持續遇到利空而不跌時,就容易對利好非常敏感,比如近期的週期股、電動車。再比如,我在上週四的小蜜圈覆盤點評到,部分白馬股在估值泡沫化後,股價反倒加速上漲,這往往也是股價短期見頂的信號。

明天,將有年內,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次MSCI納入。由於明年的MSCI納入節奏未定,有投資者擔心明年的外資流入情況。其實,外資流入是大趨勢,而參考日韓經驗,初次納入後,外資整體會保持長期單邊流入。

換句話說,如果外資明年真的出現大規模流出,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也只會是難得的佈局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