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讓誰買走了?

茅臺的市值超過了1.55萬億,成為僅次於工商銀行的企業,這是21號的數據,到現在雖然有所波動,但是茅臺在神股的道路上又走了一步。

而看到茅臺不斷上漲的股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和它命運相似的房價。房價的控價手段不斷,但是仍然無法完全把握,控制下來。茅臺近半年的動作與房價何其相似。

控價不斷,“難抵”市場熱情!

比起茅臺一直以來快速上升的股價,下半年茅臺在價格方面一直在進行控制。中秋前曾經傳出價格降低300元,原本價格要超過3000元的消息,就此被淹沒。

茅臺,讓誰買走了?

隨後向Costco直投5噸,國慶更是傳出了要降價700元的消息。這樣的行動並不是偶然,茅臺控價的決心遠超想象。除了線下市場的控制和開拓之外,也和天貓、蘇寧合作開闢線上的渠道。

但是,控價遠沒有那麼的簡單,市場的熱情在淹沒冷靜下來的價格。

雙十一期間,天貓超市共準備了8萬瓶53度飛天茅臺,每瓶1499元,在13:00、16:00、19:00分批次放出,1小時內可進行多次搶購,180天內每人限購兩瓶。結果,13:00放出的首批2萬瓶1499元53度飛天茅臺直接被“秒光”。

茅臺,讓誰買走了?

甚至有網友曬出為了搶茅臺,直接定了18個鬧鐘。一方面是控價,另外一方面是火熱的市場,茅臺的緊俏在逐漸與現在房價一般,控價一直在提,但是效果卻十分有限。

被炒起來的熱度!

同房價一樣,茅臺的價格背後少不了一批炒家。自白酒復甦以來,白酒的熱度不減,茅臺更是其中的翹楚。並且茅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它每年能出產多少酒是已經決定的,就算是想要增產,想要有效果也要在數年以後。

緊俏的數量決定了它的可操作性,同時茅臺原本的國酒、國宴等標識,更是各種商務、宴會等場所的消費主流。作為國內有數的產品,決定了它的地位和高認識度。

茅臺,讓誰買走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白酒走熱,茅臺的緊俏自然被不少人盯上,囤貨、黃牛紛紛登場,讓茅臺變得一酒難求。在終端的購買中更是最後要憑藉身份證購買。

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容易想到當年炒房的房企,直接僱傭排隊,營造繁榮場景的手法。並且,現在不少的網紅店還在如此操作,把熱度炒起來,讓產品變得炙手可熱,自然可以吸引其他人的參與,也就可以自由的操控市場。

當然,這樣的手段不僅僅是囤貨、黃牛,背後的資本同樣是一批操縱者。產品火爆,自然反饋到股市,單純的價格上漲,可以獲利,但是不斷的操縱之間,不斷地割韭菜,更是常見的獲利手段。

茅臺不斷控價的手段,顯然也是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房價要回歸居住屬性,茅臺也要回歸到白酒最基本的屬性——飲用。只有被消耗掉的茅臺才是真正的銷量,不然只會成為市場上的隱形炸彈。

“瘦身”還是變強?

伴隨著漲價和控價,茅臺同時也在不斷的瘦身,不斷的消減經銷商,不斷的消減產品,在過去的兩年內,經銷商在不斷消減經銷商。單單上半年,茅臺的經銷商減少了593家。不僅僅在市場上,同時茅臺的產品在近幾年也在不斷縮減。

但是,在消減產品的同時,茅臺也在把茅臺家族的一些產品做強。據悉目前茅臺王子酒已經成為超過30億的大單品,漢醬、貴州大麴銷售也已是10億級的單品。並且茅臺從今年年初就宣佈要打造一批40億元、30億元、20億元、10億元級大單品。

茅臺,讓誰買走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茅臺產品消減的同時其實也在不斷壯大,把身上虛浮的“肥肉”減掉,逐漸成為更強壯的肌肉。

不過,在變強的同時,茅臺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茅臺系列酒雖然銷量不少,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這些產品之所以有現在的成績更多得益於茅臺本身的名氣。產品也大多數圍繞醬香型,而主要的區域主要在貴州、陝西、江蘇等地,戰略位置放在河南、山東等白酒消費大省,另外北京、廣東、河北、四川、西藏等地也列為重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地方都是白酒的消費大省,都白酒的接受度極高,但是在其他市場遠沒有那麼的簡單,口味的變化,在一定上限制產品的增長。

並且隨著茅臺價格的變化,系列產品市場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響,銷量的增長能否穩定下來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來自納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