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觀察」沈丁立:大國的“核焦慮”正在四處蔓延?

沈丁立:大國的“核焦慮”正在四處蔓延?

作者:沈丁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導讀

同貿易摩擦一樣,任何一方對另一方的施壓都不能解決問題。在更為重要的核威懾問題上,一個超級核大國針對一個崛起中的有核力量國家發號施令,頤指氣使,更是行不通。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本文已發表於 環球時報

原標題為:希望大國“核焦慮”別四處蔓延

正文篇幅約2000字,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資料圖:俄羅斯第4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北風之神級,該艇全長170米,寬13米,高10.5米,排水量1.7萬噸,水下最高航速26節。艇身背部裝有16個導彈發射筒,內裝16枚“圓錘”潛射洲際導彈,最大射程超過8000公里(圖自俄通社)

美國、俄羅斯以及西歐幾乎同時陷入了“核焦慮”。

俄羅斯上月在本土多地同時舉行“雷霆-2019”戰略核演習。與前年一樣,美國在俄羅斯核演習結束次日,就立即開始它今年的一系列核軍演,包括年度性“指揮與控制演習”“環球雷霆”演習以及“警惕之盾-20”演習。雖說是常態性的年度演習,但五角大樓還是動用了美軍戰略司令部、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軍北方司令部的大批核家當,大有與北方核鄰居一較高低之態勢。就連歐洲的北約盟國也不閒著,在部署著美軍B61核彈的德國西部軍事基地,德軍在一場名為“堅定正午”的核戰爭模擬演習中,頗是忙活了一遍運送核彈的標準流程。

臨近年底,美俄卻不消停。莫斯科與華盛頓都搬出各自的核武庫,彼此將對方視作核戰爭假想敵的姿態十分明顯。即便是所謂冷戰已結束

30年,但它們互秀核肌肉的遊戲並未消退。

深受美國經濟制裁和戰略擠壓的俄羅斯,這些年同美國的關係每況愈下。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金融、科技以及安全的綜合優勢不僅繼續擴大,而且還在全球各地繼續擠兌莫斯科。雖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戰略核威懾家底還大致保存,但美國在退出《中導條約》後,可能較快恢復陸基中導的研發與部署。如果美國陸基中導在歐洲部署,勢將打破歐洲大陸的戰略平衡,並對俄羅斯構成新的威脅,這就是當前俄羅斯的“核焦慮”之外患。在美國可能動手之前,俄羅斯不得不亮劍示意,以免讓自己處於被動。

冷戰結束以來,俄軍的戰備狀態已不如前。大約500億美元的年度軍費,只及今年同期美軍軍費7200億美元的7%,俄羅斯核部隊所能分到的軍費更不足以使其能力升級到同美國並駕齊驅,由此導致其核導彈的戰備水平也不理想。這種戰備狀態,則是俄羅斯“核焦慮”之內憂。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更加重視現有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尤其是陸基核導彈的機動部署與發射能力以及海基核戰力的隱蔽發射,這些都是俄羅斯核演習的主打科目。美國指責的所謂俄羅斯發展新型陸基中導,但這些導彈並沒有跨越中導定義之邊界,但至少也反映了俄羅斯試圖在框架範圍內擴大陸基戰術導彈能力的努力。

就華盛頓而言,它正處於歷史性的全球統治力下降時期,不僅硬實力增長疲軟,軟實力也萎縮顯著。但是,如果說美國還有一樣實力在世界仍居絕對壓制地位,就是它的核威懾,而其目前面臨的唯一實質性對手,便是俄羅斯的核力量。因此,最近幾年,每次在俄羅斯核軍演之後的第一天,美國就會啟動自己的年度核軍演,藉此提醒莫斯科乃至整個世界誰才是這個地球的老大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設計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堪稱冷戰時期核潛艇的代表作(圖自美媒)

儘管美國核力量在這個星球仍高居榜首,但內部問題多多。美國核武器多成型於冷戰時期,在冷戰結束已過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大批美軍核武器已進入老年階段。經歷了小布什總統老八年的“軍費錯位”(以反恐為優先事項),再經歷了奧巴馬總統時期軍費剋制的新八年之後,美軍這兩年才開始恢復軍費增長,但美國軍方自我覺得,其戰略核力量的結構性老化以及核部隊的士氣低落已深入骨髓,這就是美國“核焦慮”的來源所在。

所以,當前這屆美國政府有意加大了對美國核力量的資源投放,一要對現有戰略運載工具以及核彈頭繼續延壽,二要研發新型“可使用”的核武器,即所謂小當量、高精準、深鑽地的核武器,以威懾他們口中的那些所謂“流氓政權”,這也同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核戰略的發展一脈相承。

毋庸諱言的是,美國在今年的年度核軍演中,還

貫徹了它去年2月新版《核態勢評估》所提出的一些指導思想,其中論述了俄羅斯和中國的核力量是當前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該報告特別指出,“美國將對中國的核打擊和非核打擊”做出“決定性的反應”,讓中國遭受“不能忍受的打擊”。新版美國核戰略可能將導致美國在東北亞部署戰術核武器。美國如果在本地區引進核巡航導彈以及低當量核武,以及引進新型陸基中導,都將對東亞地區穩定以及中國的國家安全產生消極影響。

如果美國不顧後果地努力使中國產生“核焦慮”,後果必定是中美互信繼續受到損害,彼此防範進一步升級,還很可能導致相互間戰略攻防動態更為消極,這對兩國以及亞太安全與發展都不利。中國不想“核焦慮”,也不會主動讓美國“核焦慮”,但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也不怕“核焦慮”。如果有人一定要讓中國“核焦慮”,那它自己也必然會因“飛去來器”之效應而患上更大的“核焦慮”。看過今年中國國慶閱兵的人都懂這點。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上,東風-41戰略核導彈首次亮相,最大射程12000公里(圖自新華社)

同貿易摩擦一樣,任何一方對另一方施壓都不能解決問題。在更為重要的核威懾問題上,一個超級核大國針對一個崛起中的有核力量國家發號施令,頤指氣使,更是行不通的。無論如何,希望有核大國的“核焦慮”,不要四處蔓延,那可能會對世界和平和穩定產生更廣泛的負面影響。(完)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數字經濟智庫

「大国观察」沈丁立:大国的“核焦虑”正在四处蔓延?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