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後有“貧民屋”

“閨女,別忘了給咱住的這舊平房從裡到外都拍些照片,以後咱搬進樓房住進新家,也留個念想,做個新舊比較。”在河北區東於莊和平新村棚戶區,市民常悅雯和家人打包整理衣物,準備搬離住了近30年的舊平房,雖然心中多少有些不捨,但想著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常悅雯感嘆的同時,心裡暖暖的。

東於莊和平新村項目位於北運河東側的河北區小王莊,共有585戶居民,居住的多為老舊房屋,配套設施落後,上下水不通,電線密佈,安全隱患大。日前,河北區完成棚改“三年清零”任務。其中,僅用48天,就解決了東於莊和平新村延續11年的棚改拆遷難題。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棚改動遷中,被動遷居民對拆遷補償期望高,經濟困難家庭眾多是擺在棚改動遷單位工作中的主要難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區棚改領導小組在‘核心政策’的基礎上,利用提前協商交房獎勵10萬元或20萬元的政策,形成了‘先走獲獎勵’的惠民政策,既滿足了居民期望,也為破解棚改拆遷難題找到了突破口。”河北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河北區還推出政策規定,“一戶一策”幫扶解困。5種困難情況可申請“增房”政策,搬遷時為高齡病人提供救護車,為轉學的孩子聯繫學校等。針對滯留戶中家庭糾紛戶多、代位繼承多、買賣多的特點,聘用了律師進行現場法律援助,發揮司法行政機關的法治保障作用。

今年56歲的劉培彥家住東於莊后街55號,因病成為“植物人”。全家居住在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裡,丈夫關延平下崗失業在家多年,因為要照顧妻子,沒法再就業,全靠低保救濟維持生活。河北區棚改領導小組根據劉培彥家的特殊情況,制定了專門的幫扶方案,精心挑選出一套一樓的兩居室單元房,同時安排進行基礎裝修,添置必要的生活設施。“過去住在棚戶區,時間長了精神也跟著萎靡,以為日子沒法過了。現在我看到新房子,心裡亮堂了,生活更有奔頭了。”關延平說。

本月7日,河北區提前超額完成計劃,該區三年累計完成19.65萬平方米棚戶改造,1.1萬戶、5萬餘名群眾受益。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今年是三年棚戶區改造收官之年。從2017年起,本市實施市區棚戶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到今年年底,將完成市區147.3萬平方米的棚改任務。

棚戶區改造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本市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後有“貧民屋”。“政府讓利於民,在市區出讓地塊中,遴選14個地塊用於建設棚改安置房,其中12個地塊均坐落在配套設施完善的中心城區,棚改安置房銷售價格比周邊新建普通商品房下浮20%以上。根據各區不同情況,對有條件的採取原地安置、就近安置,對不具備條件的,採取全市統籌建設,讓棚改居民儘快住進安居房。對確有困難的棚改居民,我們實施精準幫扶,採取發放生活補貼、優先安排就業等措施,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棚戶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進入最後攻堅階段,已完成徵拆的棚改居民全部妥善安置,實現了“出棚進樓”的安居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