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的長平之戰有多慘烈?看看這11張地形圖


秦國兵敗閼與之戰後,認識到地緣上越過韓魏攻趙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須要擁有長平高地。圖中可知,上黨控扼太行八陘中的四陘: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軹關陘連接河東與河內,是關中東向今河北的捷徑。太行陘、白陘和軹關陘一樣,不僅是是古河內地區的偏門,也是河內進入上黨的孔道。滏口陘最重要,不僅聯繫上黨和邯鄲,還控制著趙都邯鄲與故都晉陽的聯絡要道。由此可見,上黨的得失直接關係到趙國的存亡。

秦始皇能成功滅趙,原因即是控制了上黨高地。先利用偏師牽制趙國主力,而後發兩軍東出:一路自晉陽下井陘南擊邯鄲,一路自軹關陘北擊邯鄲。看圖可知,即使李牧不被奸臣所害,他也不能改變趙國最終覆滅的結局。

公元前268年,秦軍經軹關陘略取魏國懷邑。懷邑地處丹水入黃河咽喉,控制懷邑即可封鎖上黨地區對外聯繫的水路渠道。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陷韓國九座城池,完全控制了河東,此地即成為秦國進行長平之戰的大後方。公元前263年,白起再經軹關陘東出河內。前262年,白起攻陷野王。接著,白起又控制了太行陘。於是,韓國上黨地區乃成為飛地。鑑於上黨高地對邯鄲居高臨下的地理形勢,趙國虎口奪食接受了馮亭獻地,長平之戰終於爆發。


廉頗受命後,立即領軍穿滏口陘抵達長平,然後沿陶清河轉入小東倉河邊進入泫氏。不久,廉頗按照山川形勢佈置了三條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丹河防線、空倉嶺防線。

圖為廉頗構築的三道防線。

當廉頗正在上黨佈防時,秦國左庶長王齕已領兵自咸陽出發。他們取道渭水入黃河上溯抵達汾河口,然後進入汾河抵達新田。這一段水路居多,結合秦晉、秦魏爭奪河西和河東數百年的情況來看,秦軍對這段水路的水文情況掌握的十分熟悉。此外,水路運糧也遠比陸路運糧方便。

王齕循汾河抵達新田後,立即溯著澮河以及其支流而上抵達了黃父,即險要的烏嶺關。烏嶺關海拔1400多米,是這一帶的制高點,秦軍登臨其上即可東西遠眺,以做敵情觀察。走下烏嶺關,秦軍又轉入梅河河谷到達水草豐美的河灘地馬邑,之後秦軍迅速轉入沁水河抵達端氏邑。

當秦軍攜憤懣之氣抵達端氏邑時,立即對廉頗的空倉嶺防線發動了持續不斷地攻擊。”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獻趙軍,取二彰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最終,趙軍放棄了空倉嶺,退到了丹水東岸。如果從防禦的角度看,丹水比空倉嶺更適合,起碼它不受受到天井關的秦軍夾擊。


廉頗以水寬谷深的丹水為依託,全力加固防線。同時,制高點大糧山和韓王山可鳥瞰丹河河谷數十里,敵我動靜,幾乎全被廉頗掌握。從此,”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實力強而急於求戰的秦軍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過丹河,戰事遂陷入膠著。於是,軍事鬥爭讓與了政治調解。可剛即位三年的趙孝成王顯然不是享國46年的秦昭襄王的對手。不久,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廉頗被年輕氣盛的趙括替代,秦將白起也悄然來到前線。

史載趙括先“悉易約束,易置軍吏“,後中了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趙軍久攻秦壁不下,繼續增添兵馬。這時,一部秦軍溯秦川水繞到百里石後方;一部秦軍沿著小東倉河突破趙軍丹河防線,隨即秦軍主力迅速填滿,將趙軍主力與輜重部隊徹底隔絕。如此,趙軍主力被秦軍主力和奇兵包圍在了泫氏—長平關—故關—泫氏這片方圓五十餘公里的三角地帶,趙軍輜重部隊被秦軍包圍在了大糧山地區。趙軍主力兵多糧少,輜重部隊兵少糧多,兩方不能互通。

等而圍之,這在兵法上從無先例。實際上,白起成功的關鍵是利用了長平地區貌似河谷開闊,實際出口極少的地理特點。為防有可能出現的增援部隊撕開百里石防線,秦昭襄王親往河內,以秦國戶口為交換條件緊急徵發年15歲以上的男子發往長平。趙軍陷入絕境。46天后,趙括將主力分為四隊,組織輪番突擊不遂,最後他親自上陣,率精兵強行突圍,被秦軍當即射殺。主將戰歿,趙軍遂降,而秦國精壯經此戰也損失過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