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作為一名九零後,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見過不少網絡流行語的誕生,從886、521到神馬、浮雲,再到後來的且行且珍惜、周震南,我們正走向一個由娛樂事件創造流行語的網絡時代,熱依扎可能從來沒有想過網絡熱詞會因她而起,但在不知不覺中她已經被締造了。


事件的開始和過程很多人都知道,雪莉抑鬱症自殺之後,同為抑鬱症患者的熱依扎可能意識到她不能再承受那些網絡暴力,於是把一些攻擊她的網友在微博上掛了出來併發布了律師聲明。

一票熱依扎的粉絲或者“正義網友”跑到那些攻擊者的微博下面留言。留言的內容當然有理智的,也有狂熱的。於是那些曾經網絡暴力的擁護者,忽然成為了“受害者”。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對熱依扎的行為不滿,於是那些說著“當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不無辜”看似對抑鬱症理解和同情的網友,漸漸換上了“活該你抑鬱症”、“你怎麼還不自殺”的另一副面孔。

這些事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早就不是熱點了。但看到那些本來善意的話被越來越多地用來攻擊別人,我實在想要說些什麼。

首先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網友的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當雪莉自殺之後,一些人開始思考是什麼把雪莉逼到的這種地步,是那些對她不穿內衣評頭論足的人,是對她的藝人形象不滿意的人。

雪莉做錯了什麼嗎?

大家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她所有在過去讓人不滿的行為忽然得到了同情,因為大家理解了那是一種“病症”,一種“求救”。

一個什麼也沒做錯的年輕女孩,以生命為網絡暴力埋單。

可憐,可惜,可嘆。

我們天然對弱小者有同情心,在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把雪莉放在了弱小的位置上,祝福她有美好的來生,反思著“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無辜。”

到此為止,所有一切都看起來充滿善意。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但這個事件裡卻留下了兩個不安。

一,網友選擇攻擊還是善良的必要因素是他認為這個人是否弱小

二,在雪莉生前,那些攻擊者沒有一個人反思自己這麼做到底對不對。只是因為她死了,而死亡這個代價太大了。

我們試想一下。

如果雪莉沒有死,而是發佈了一個聲明,告訴大家她患有抑鬱症,希望大家不要再攻擊她,給她壓力了。網絡暴力真的會停止嗎?還是也許會有更多的冷嘲熱諷?



熱依扎就是答案。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熱依扎不滿足獲取同情的所有條件,她既沒有付出慘痛的代價,她也看起來不弱小。

她掛人,那個人就會被罵,而曾經的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是弱者。

在這個過程中熱依扎從一個弱者變成了強者。於是熱依扎又開始被罵。

我當然也不贊成熱依扎的粉絲或者其他網友以牙還牙去攻擊別人,這樣的正義和施暴無異。

可是這些網暴行為不應該讓熱依扎來買單。

網絡把人性的兩面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是直到在很多人的微博下我都能看到這樣的評論:

“祝你早日得抑鬱症自殺。”

“當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在笑。”

當我想象著這些網友自己的“抖機靈”感到自豪,感到自己是正義的使者時,評論裡的每一個字,都讓我毛骨悚然。

很多人不瞭解抑鬱症的痛苦,但那是我真切感受過的,我能想到形容這種痛苦最恰當的比喻大概就是,那是一場只關於自己的唐山大地震,世界坍塌,孤立無援。

可是你知道嗎?可怕的不在於那些留言者不懂得抑鬱症,而是他們聽完我對抑鬱症的描述後,還會微笑著說,

“是嗎?那太好了!他們活該承受這些!”

你看,雪崩的時候,真的每一片雪花都在笑。

用曾經刺痛你的反思和善意轉變成攻擊別人的語言,是不是有些無情呢?

做一片不無辜的雪花,大概真的很爽吧!

我不想討論那些被攻擊的人是不是做了錯事,我關心這些留言背後的每一個人。在被煽動的情緒下,我們正在漸漸失去我們的同理心和反思的能力。

要終結熱依扎的網絡暴力其實很“簡單”。

如果熱依扎真的如一些網友所願自殺了,她就能獲得諒解。和雪莉一樣。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不知道該不該恭喜她。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善意和同理心需要用一個個生命來餵養?

我想再替熱依扎說兩句話。

《十三邀》,許知遠問于謙怎麼看待網絡上的那些惡意。

他說,我賺的是這份錢,就該挨這份罵。

很多人覺得他說得很對,如果連這些都不能面對你怎麼做演員呢?這是你應該承受的。很多人這樣對熱依扎說,自以為理智(卻沒有人敢這樣對雪莉說)。

我也認同于謙這個觀點。

但,有資格這樣說的只有演員自己。



網友,沒資格。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同樣的話,讓一個服務員來說,“我是一名服務員,有責任承擔顧客的負面情緒,我賺的是這份錢,就該這份罵。”

當我們聽到他這樣說的時候,我們知道這話裡有無奈,我們心疼他,同時也敬佩他有這樣的心胸。

而當這些話是一個顧客說出來的時候,我們鄙視他,覺得他素質低下。

對服務員這樣說的顧客看不起這個服務員,對演員這樣說的網友看不起自己。前者嫌貧,後者仇富。

熱依扎其實還是做錯了,可是也許問題不在她。

我們太習慣演員在輿論裡的逆來順受了,忽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反擊,我們覺得被冒犯了。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可是請問,她到底冒犯了你什麼?

被冒犯的是一種習慣,一種可以隨意評論,可以隨意把公眾人物當做消遣的、不用那麼累去思考自己言論的習慣,畢竟生活已經很累了。

但這真的對嗎?

吃飯一直吧唧嘴,這個習慣並不好,當有人讓你改掉這個習慣的時候,你會聽。不是因為他沒有“冒犯”到你,而是因為你知道這個習慣不好。

那難道隨意消遣和評論的習慣就是好的嗎?

這篇文章也許能讓一些攻擊者反思,但我絲毫不抱有可以改變任何人的想法。

所以,請原諒我為了讓這篇文章更印象深刻要講一個“恐怖故事”。

當你說“雪崩的時候,每片雪花都在笑”時,當你說“祝你抑鬱症早日自殺”時,當你說“這些就是你應該承受的”時,回頭看看,雪莉就站在你身後看著你,她笑著說,“原來是你啊。”

一個關於熱依扎的恐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