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地位日益式微,喪失了話語權,諸侯強國迭起,各國之間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南方的越國,原本是偏居一隅的弱小國家,後來竟成了一方霸主,這跟越王勾踐重用謀士范蠡有著很大關係。而范蠡的一生,也帶著成功人士普遍的傳奇色彩。既是優秀的謀士,又是成功的商人,但他跟西施之間的愛恨情仇,卻實為後人的演繹臆想。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范蠡

曲線救國,艱難開局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出生於尋常布衣之家。當時的楚國君王無為,官吏腐敗,國力日漸衰敗。旁邊又有強大的吳國和秦國虎視眈眈,年輕的范蠡不免為楚國的未來感到十分憂慮。雖有聖賢之才學,但范蠡出生卑微,又不肯結交權貴,故而難以得到重用,只能於鄉下獨居,假裝瘋癲度日,以待時機。

越王勾踐另一左膀右臂文種,當時也在楚國當縣令,他早早聽說范蠡的才華,親自驅車前往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英雄惜英雄,從此就成了莫逆之交,並相約共同為了楚國的復興而努力。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文種

楚國現在已經接近是“扶不起”了,後來范蠡想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法子,約上文種一起去吳國邊上的越國,通過幫助越國做大做強,以越制吳,給楚國一些喘息發展的空間。文種一聽,確實是個好辦法,二話不說馬上棄官不做,跟著范蠡直奔越國。

但可曾想越國君王勾踐,其實是個剛愎自用之人。剛到越國不久,勾踐便不聽二人暫避鋒芒、以退為進的戰略建議,同精心準備了三年的吳國軍隊正面交鋒。在軍事硬實力上越國本就吃虧,何況吳國為了這一戰蓄謀已久,兵精糧足,勾踐的軍隊完全難以抵抗,只剩5000軍士被吳軍團團圍困於會稽山上。

環顧四周,盡是滿目的瘡痍,充耳的哀嚎,勾踐這時候才悔悟過來,痛心疾首地說道:“悔不該當初不聽二位先生之言,才到如今這般田地。事已至此,又該為之奈何呢?”

范蠡安慰勾踐說:“事到如今,唯一能救越國的辦法,就是卑躬屈膝同吳國求和。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我們只要給他足夠的好處,就一定能幫助我們在吳王夫差面前說好話,讓我們渡過難關。”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影視劇中的勾踐

事情如范蠡預料的一樣,通過伯嚭從中斡旋,夫差答應放勾踐一條生路,但需要勾踐同他夫人一起入吳為奴三年,同時越國向吳國稱臣,年年向吳國納貢。聽到這消息的勾踐直接氣得說不出話來,范蠡勸說勾踐忍一時之氣,要為了國家復興,忍辱負重。勾踐這才冷靜下來,開始接受這一現實。

勾踐知道範蠡的才華,表示自己在吳國這段期間,希望范蠡能在越國主理朝政,幫他打理國家。范蠡對自身的認識卻更加清楚,他說:“治理國家百姓,我不如文種。但在外應對吳國,隨機應變,我比文種更加合適一些。希望大王能重新考慮一下。讓文種留在越國,讓我隨同大王去吳國。”勾踐這時候腦袋就稍微清楚了一些,知道範蠡分析的有道理,就帶著范蠡一同去了吳國。

助越滅吳,功成名就

當奴隸的日子委實不好過,勾踐聽從范蠡的勸告,收起脾氣,每天安心本分低頭幹活,對夫差百依百順。甚至在夫差生病的時候,親自品嚐他的糞便,為他分析病情。夫差非常感動,加之越國國內一直十分平靜,沒有要反叛的意思,作為勝利者的高姿態,夫差終於決定放勾踐回國。

勾踐這一回國,猶如龍歸滄海,虎入深山。在范蠡的領導下,越國開始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一方面悄然增加本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不忘削弱吳國的力量。范蠡不斷地繼續給吳王夫差送禮,麻痺其心,聽說夫差在國內廣搜美女,又於民間尋來美女,送往吳國獻給夫差消磨他的意志,作為內應的同時,也使得夫差每日沉浸於酒色之中,不再過問朝政。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趁吳國主力不在國內,越國發動奇襲

終於,隨著敵我力量的此消彼長,在歸國十幾年後,越國的國力已經足夠強盛,乘著夫差攜主力北上會盟之際,勾踐率軍突襲吳國。幾次作戰下來,吳國皆是大敗而歸,最終逼得夫差自刎而亡。

謀士除了智謀超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洞察人心。助勾踐完成了復仇滅吳之後,范蠡勸文種說,勾踐如今稱霸一方,開始嫉賢妒能,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如果現在不抽身離開,必定殃及自身。但是文種自恃功高,覺得勾踐不會對他怎麼樣,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離開,最終被勾踐賜死。而有先見之明的范蠡,曾悄然離開,隱居江湖,保全了自己。

在這之後,范蠡開始發揮自己的商人天賦,開啟了巨賈之路。三次積累了萬貫家財,三次又將家財散給親友鄉鄰。范蠡樂於傳授鄉民經商致富技巧,不斷幫助各地百姓脫貧生財,因為范蠡最後定居於定陶,又富甲天下,還博得了“陶朱公”的美名。

英雄美人,互不相干

現在一直流傳著范蠡功成身退之後,帶著西施泛舟五湖的傳說,但實際上,范蠡和西施並沒有太多瓜葛。一直以來,我們都有美人配英雄的情愫,范蠡是德才兼備的英雄,西施則是有花容月貌之美人,經過幾個世代的演繹,竟將兩人聯繫到了一起,產生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西施

在先秦時期,范蠡以謀臣的身份,他的事蹟被廣泛記錄於史。而西施是沒有具體而完整的故事的,但她作為美人的一個形象或者說代名詞,是深入人心的。諸子文學中談論西施,幾乎沒有記錄西施任何的歷史活動,也沒有她的生平介紹,更多地是為了論證某種觀點。而且對於西施美的描述,更多地也是從側面烘托,正面細緻的描述卻寥寥無幾。

范蠡和西施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直到漢代的《越絕書》、《吳越春秋》出現,開始將兩個人拉到了同一空間,並將他們擺放到了吳越相爭的歷史事件中。書中范蠡依舊是越國謀臣,西施則變成了范蠡向吳國實施美人計的主角,但二者之間只關乎政治和國家利益,無關愛情。他們兩個不是情人關係,應該說更像是上下級。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經過數代的傳承、演繹和演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戲曲傳奇劇本《浣紗記》的出現,第一次將范蠡和西施以戀人的身份捆綁在了一起。戲曲以他們兩個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為主要線索,穿插於吳越相爭的史實中。一個謀國志士,一個巾幗英雄,兩人功成之後攜手隱於江湖,相伴一生。至此以後,范蠡和西湖的愛情故事才慢慢廣泛流傳開來。

范蠡:從“家國情懷”的名士到與美女西施的“被動姻緣”

戲曲《浣紗記》

結語

范蠡的於史書上一直有明確的記載,但先秦時期,只是說范蠡功成身退後隱居江湖,他一直是個謀臣形象。直到《史記》中記載,范蠡身退後開始經商,並且成為了巨賈,他才又開始有了商人的形象。而西施是否存在也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話題,在歷史和文人不斷地演變和創作中,范蠡和西施逐漸走到了一起,是符合國人對英雄與美人的美好期待和祝願的,他們的捆綁出現不無道理。不管真實的歷史究竟是如何,心中有這樣一份小美好也未嘗不可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