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留學中國學生增加 歐洲教育業者談“好的教育”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日前,英國《今日華聞週刊》刊登文章稱,近幾年前往歐洲等國家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增多,一些在歐洲的教育業者接受採訪,探討了對教育質量的理解,各國之間教育系統的差異和對教學各方面的不同側重。

文章摘編如下:

什麼是好的教育?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在這些答案中,卻仍然有一些共通點。

英國哈羅公學前校長、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SC)主席列儂(Barnaby Lenon)認為:“好的教育,是要通過成熟的學科,讓學生接觸到人類最好的思想和智識。”他認為,這是教育最為核心和質樸的功能。儘管關於教育的新鮮觀點和理論層出不窮,但這些核心的東西並沒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歐洲私立學校全國協會理事會(ECNAIS)主席艾米洛(Rodrigo Queiroz e Melo)則說,在談論“什麼是好教育”前,應該先談談教育自由。“一個好的教育,首先是要讓每個家庭都有選擇適合自己教育的自由。”他說。

他介紹稱,在歐洲,“教育自由”是受到《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保護的一項基本權利。歐洲公立學校大都需遵循本國的全國性教學大綱,但私立學校卻有自主設計教學計劃的自由,並有權定義各自心中的“好教育”。不過,艾米洛也坦言,儘管家長、私立學校有定義“好教育”的自由,但在當前的歐洲社會中,的確有一些關於“優質教育”的流行指標。

在英國中小學擁有30年教育經驗、現為兒童教育作家的麥克威廉(Ross McWilliam)則認為,“好的教育”是高質量的教學、安全有紀律的環境、父母的支持以及個人對於學習和成功的積極態度等各方面的結合體。

歐洲教育業者:何為“好的教育”

在亞洲,“好的教育”往往與好成績、好大學和未來的好職業等等現實指標密切掛鉤。“歐洲目前流行的一個觀點就是,‘好的教育’一定是基於價值的教育,學校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年輕人成為一個完整、正直和積極參與的人。”艾米洛說。

他進一步解釋稱,“完整”,就是指學校給予學生們的教育包括思想、身體和心靈等所有方面;“正直”,就是說他們在關於基本人權、社會道德和專業道德等方面,有明確而不會隨意動搖的立場;“積極參與”,則是指他們能在社會和組織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自己的知識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方面同樣能夠扮演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

他認為,相比於亞洲的私立教育體系,歐洲的私立學校系統更多地受到價值觀的驅動。“當然,我們也注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包括知識和能力),但讓歐洲私立教育與眾不同的,是我們學校在教育方法上的人性化。價值觀、道德觀和個人發展是我們教學計劃的核心。”

“今天的學生生活在一個‘VUCA’(即動盪、不確定、複雜和模糊)的世界中,在這樣的世界中,一個人要過上美好生活,良好教育的作用比以往顯得更加關鍵和重要。”他說。

相比於艾米洛對整個歐洲教育環境的瞭解,列儂對英國的教育體系更為熟悉,這與他自身的經歷有關。

列儂除了曾在英國哈羅公學擔任校長達12年,還在英國海格特中學(Highgate School)和三一中學克萊頓(Trinity School Croydon)擔任過副校長,並曾在伊頓公學任教12年。現在,他除了是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主席,還是22所英國學校的董事、9所私立學校及伯明翰愛德華國王基金下的幾所公立學校的理事。

“學校除了教會學生如何寫文章、如何說話和如何在團隊中工作等重要技能,除了幫助他們獲得進入好大學和取得職業發展所必需的學術成績,還應該在課堂之外,提供豐富多彩的、有價值和啟發性的課外活動,比如音樂、體育、表演和辯論等。”列儂說。

他回憶到,在他擔任哈羅公學校長時,學校曾招收了很多擅長樂器的中國男孩。“他們來哈羅公學讀書後,我們又繼續為他們提供了一流的樂器教學和輔導,併為他們提供演出機會。我們的小音樂家們,每週能在面向公眾的音樂會中表演兩次。”據列儂擔任主席的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的調查數據,來英國讀書的海外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其中增加最多的部分來自中國。

“中國學生喜歡英國私校中較小的班級規模、對個體更高的關注度以及更廣泛的課外活動。”他進一步介紹說:“在2000年之前,很少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到英國私校讀書,但現在在我們的成員學校中,有超過9500名在讀學生來自中國大陸。”

他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財富的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過去十幾年中將孩子送到英國讀書的中國家長們發現,這個決定是成功而明智的。

“近年來,很多學校開設了更多的外語科目,有的還包括了普通話。而電腦科學和心理學等,在很多學校都已變成常見的學科。學校對孩子們的安全、教牧式關懷(Pastoral Care)和精神健康等方面也比以前更加重視。”

歐洲私立教育,各國有不同

在歐洲各國,私立教育的發展狀況、資金來源和受政府的支持程度各不相同,這也意味著在不同國家讀私立學校的費用差異巨大。

“在一些國家(如荷蘭、瑞典、丹麥和芬蘭),私立教育也受到國家的資助,因此這些國家的父母在為他們的子女選擇最適合的學校時,不用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意大利、希臘或葡萄牙),父母則必須承擔子女接受私立教育的全部費用。而在許多東歐國家(如捷克、波蘭或匈牙利),國家也對私立教育有部分財政支持。”艾米洛表示。

據介紹,歐洲私立學校中提供的課程體系,最常見的是英國體系(比如IGCSE和A-levels)、美國體系(美國高中文憑課程)、華德福/史代納(Waldorf/Steiner)體系、蒙臺梭利(Montessori)體系、IB體系和其它一些本國的教育體系(比如法國文憑課程體系、德國文憑課程體系等)。在東歐,私立學校更被國家視為是一種讓民間社會參與教育、促進民主價值觀的方式。

對於歐洲各國教育的特點,麥克威廉說:“我曾在英國的多個私立學校工作,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各自的傳統和歷史 。這些傳統和歷史,通過各種方式灌輸給孩子,有利於培養讓他們一生受益的積極價值觀和信仰。”

在他看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廣義上包括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往往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生命早期情感能力的發展方面,而較少強調考試測驗結果。“而我們英國的私立教育機構則善於培養一個人的核心技能、態度和習慣,重視對系統性學習極為關鍵的幼兒時期,尤其是5至11歲的階段。”

列儂則提醒說,要討論哪國私立教育好,首先要看下問這個問題的人群是誰,他們最關心的因素是什麼。如果是國際學生家長來問這個問題,那麼從可供選擇的私校數量和質量等綜合因素來看,英國的私立教育體系可以說是優勢最為明顯。

為證明這個觀點,他舉了幾個數據:“英國私校數量比其他歐洲國家都要多,僅僅我們私立學校委員會(ISC)的成員學校就多達1364所,而英國私立學校的總數則達到了2000所左右。”

其次是英國私立寄宿學校的數量。“英國提供寄宿的私立學校數量也是最多的。在這些私立學校讀書的學生中,接近7萬名學生是寄宿生,其中周寄宿和靈活寄宿的學生比例佔17.9%。在私立學校委員會這些成員學校讀書的孩子們中,很高比例的人畢業後進入了英國或美國排名前20名的頂尖大學。”

此外,在列儂看來,對國際學生,尤其是對中國學生來說,英國教育擁有的最大優勢是地道的英語環境。“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好英語,因為英語是在中國以外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只有英國私立學校能夠在這方面為他們提供最多的學習機會。”

他坦言,英國私校收費不菲,每個私校學生的其它花費也要比公立學校學生多得多(往往是後者的兩到五倍),但“這也正是私立學校能夠吸引優秀的教師和提供高質量設施的原因”。

同時,私立學校還相對較少地受政府教育政策的制約,因而學校能夠根據每個孩子個體的利益來作出決策。而相比於亞洲和美國的私立學校,歐洲的私立學校往往歷史更為悠久,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傳統。

私立學校培養的“精英”,會脫離實際嗎?

在歐洲社會中,關於私立學校的一個常見的批評是“私立學校及其培養出來的精英,有時會脫離實際”。

列儂對此反駁稱,沒有證據表明私立學校和它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與現實的聯繫。他稱:“去年(2018年),英國私校投入了10億英鎊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資金援助。其中,超過8億英鎊直接來自我們私立學校委員會的成員學校,而在這筆資金中,約一半的資金是在對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調查後來進行分配的。”

據介紹,英國大多數私立學校還要求學生進行社區服務並參與公益活動。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還有豐富的合作項目和活動,其中包括與公立學校低年級的學生一起閱讀、幫助公立學校中的A-levels學生為高等教育做準備、共享校園設施和借調教學人員等等。“我們所有的成員學校都經常邀請不同的演講者來做演講,這些演講者的作用,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睜開眼睛,看清世界的現實。”他補充道。

麥克威廉則表示,“脫離現實”的批評不應該僅僅針對私立學校。在他看來,是否脫離實際,並不是因為一所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而是取決於這所學校是否與時俱進。

“私立學校其實也在不斷變通,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某些毫不變通、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公立學校,同樣也可能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他直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立學校在嚴格遵循的全國性教學大綱,的確有些部分讓學生覺得距離自己太遠了。”麥克威廉認為,一個不僅僅侷限於教授學術知識的與時俱進的教學大綱,才更能適應當前的需求。而私立學校在根據學生和時代需求,設計和改革教學內容方面,有著更大的自由度和應變力。(薛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