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在語文課本中,《范進中舉》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該作品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

在此基礎上,就《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意在通過范進中舉這件事情,並用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的情況,並藉此進行諷刺和批判。那麼,問題來了,范進中舉之後為何會高興得瘋掉?舉人究竟是多大的官?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舉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應的身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在漢朝時期,因為採用的是察舉制而不是科舉制,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比如曹操是東漢王朝的舉孝廉出身,那麼,曹操就可以稱為當時的舉人,這和《范進中舉》中的舉人自然不是一個概念。唐朝和宋朝時期,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到了明和清朝時期,舉人則是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會試、殿試都是在京城舉行的,殿試的第一名,自然就是狀元了。當然,會試、殿試中的人才,都是全國的精英了,也即是萬里挑一的人才,這也是古代大部分書生難以達到的檔次。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童試、鄉試中榜上有名,則是古代大部分書生的所能獲得的成績。其中,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童試中的錄取者一般被稱之為秀才。與此相對應的是,鄉試中的錄取者,則被稱之為舉人。就鄉試來說,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對於舉人來說,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也即舉人雖然不對應什麼官職,但是,一般來說,舉人因為獲得做官的資格,實際上就是一隻腳邁入到了仕途了。所以,在明朝和清朝時期,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古代選拔地方官員,主要採取京官外調或從舉人、貢生、進士中選拔,也就說考取舉人功名,等於拿到官場的入場券。打個比方,考中舉人,在現在就相當於進入清華、北大等985院校,也即距離進入華為、BAT等企業,無疑只有一步之遙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秀才來說,想要進入仕途,則沒有舉人容易。

在明朝時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在此之後,海瑞這位舉人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其中,右僉都御史已經是正四品的官職了。因此,在海瑞等先例的基礎上,范進在成為舉人之後,自然是揚眉吐氣,喜極而泣。

“范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最後,除了拿到進入仕途的入場券之外,中了舉人,還伴隨著不少權利。在古代歷史上,舉人是可以免除徭役跟賦稅的,如果舉人家中有田地的話是可以不用交稅的。因此,在《范進中舉》中,范進中了舉人立刻被周圍的人捧上了天,甚至還有人願意送給他田宅。而且,在士農工商的古代歷史上,舉人也意味著身份地位的提高,比如舉人上堂可以不用跪縣令。

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姜武飾演的武舉人,被人尊稱為“武舉老爺”,並且,在見到姜文飾演的縣長之後,姜武飾演的武舉人一開始是不願意跪下的,也即對姜文飾演的縣長非常不服氣。這是因為在明朝和清朝歷史上,舉人來到縣衙後,不僅不用對縣令下跪,甚至還要縣令提供座位。綜上,《儒林外史》所在的明清時期,舉人雖然不代表任何官職,但是,中了舉人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機會做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