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七十六臺彩電,將近20萬,砸的是大家的鈔票,是大家的血汗錢!”

“今天我們砸了這些彩電,為的就是明天我們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後天顧客不能砸了我們的廠子,誰砸了牌子,我砸誰飯碗!”

面對全廠員工的反對,廠長馬塵(楊錚 飾)力排眾議,手起錘落,將76臺彩電全部砸毀。在電視劇《希望的大地》中,這段“馬塵怒砸問題彩電”的情節讓觀眾印象深刻。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由王成剛編劇、吳子牛執導的電視劇《希望的大地》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目前播出過半,接近收官。《希望的大地》以改革開放為歷史背景,通過講述工、農、商、學、兵等不同領域小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奮鬥過程,展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的34年社會變遷。

播出以來,《希望的大地》受到了較高關注。其話題熱度不斷上升,各項收視與播放指標也排在前列,其中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突破2880.9萬,還受到了央視新聞、《文藝報》等新聞媒體的評論點贊。

源於真實故事,直面時代的苦難和希望

《希望的大地》受觀眾認可,很大程度是因為它的內容主要來源於真實生活。真實,正是《希望的大地》在創作中所遵循的一個重要準則。

馬塵怒砸76臺彩電,壯士斷腕,扔掉的是眼前的蠅頭小利,收穫的是顧客們的長久信賴。這樣的舉措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走在前列的企業家為保證產品質量、維護品牌口碑所做的努力。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在《希望的大地》裡,類似橋段還有很多。改革開放多年,無數真實故事為這部劇提供大量的創作素材。

抓住真實,意味著不迴避前進路上的挫折和苦難。電視劇開篇,為了應對聯合國考察團,救濟糧被留在了縣倉庫裝點門面,“月亮灣”生產隊的村民卻不得不餓肚子,“裡子重要還是面子重要”,村民的質問擲地有聲。

因為家庭成分原因,知青吳蔚然(印小天 飾)無法參加高考,知青馬塵考上了大學卻無法順利入學,還被收回了錄取通知書。在那個年代,吳蔚然和馬塵的遭遇是普遍存在的,在追求希望的道路上,這些挫折是時代給予人們的苦難。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然而在這苦難之中,往往又孕育著希望。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全社會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都在解放人們的思想,將整個社會帶往希望之路。

《希望的大地》寫苦難,但不過分渲染苦難,寫希望,但不過分誇大希望。全劇以一種藝術的辯證法,深刻揭示了苦難和希望的辯證關係。

正如《希望的大地》研評會上有關專家說得那樣:“要寫希望,就要寫苦難。沒有這些苦難,希望是蒼白的,是沒有力量的。正因為有了苦難,希望才顯得溫暖、感人。”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正是有了這樣直面現實的勇氣,《希望的大地》才有了感人的力量。

人物群像編織網狀結構,深度展現時代切面

人物形象,特別是人物群像的塑造讓觀眾印象深刻,是《希望的大地》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用小人物寫大時代,既寫出了他們對時代的共同嚮往,也刻畫出了個體的不同之處。

《希望的大地》寫了幾類不同的人物,他們以網狀的結構互相交織,構成了展現時代的一個切面。

以吳文淵(李雪健 飾)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正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寫照。改革開放之初,他們為政策提供理論支撐。他們經歷過苦難,深知中國未來的希望在於年輕人,因此對於年輕人的教育和培養不遺餘力,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支持他們努力探索。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提出“掌上有繭、鞋底有泥、心裡有光”的董望春(宗峰巖 飾)同志,正是基層幹部的代表。他有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理想,也有踏實肯幹的執行力。正是有這樣一批基層幹部,改革開放才能迅速在農村落地生根。嶄新的土地政策,全新的分配方式,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月亮灣”生產隊的大隊長田慶豐(林江國 飾),出身貧寒但不甘於貧窮,對改變生產隊的落後面貌有著迫切需求。他聽從吳文淵教授的教導,積極學習鄰近村的經驗,緊跟黨的政策,敢想敢幹有魄力,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馬塵、吳蔚然等下鄉知青,更是全劇濃墨刻畫的部分。這些下鄉的知青不放任自我,而是善於抓住機遇,改變命運。參加高考,用知識武裝頭腦,是他們向命運抗爭的第一步,之後又發揮自身才智,投身創業之中,更是為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從農民大隊長到基層幹部,從專家學者到知識青年,《希望的大地》正是通過各行各業的小人物,以一種網狀結構反映了欣欣向榮的大時代。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人生際遇,但卻同樣努力,為改革開放的事業添磚加瓦。

還原時代風貌,傳承奮鬥年代裡的精神財富

洞察時代心理,展現時代精神,讓觀眾能切身體會到改革開放的艱苦和不易,《希望的大地》做到了。特別是對於時代風貌的精準還原,最見功夫。

歷史轉折期的社會心態不易描摹。改革開放多年來的歷程,像河流一樣,有急流也有淺灘,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答案。在第一集裡,知青吳蔚然就發出了疑問:“希望在哪兒?光明在哪兒?”吳蔚然的疑問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普遍心聲,在經歷了歷史的動盪後,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希望又在何方,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吳蔚然等知青們的迷茫,正反映了時代的迷茫與跌跌撞撞。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議,他們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摸索出正確的道路。大膽果斷、迷茫猶豫……各種社會心態,都被演員詮釋出來,既讓觀眾瞭解那個時代,也體會到改革的必然。

時代精神最能引起觀眾共鳴。

“風可以吹走一張大白紙,但卻吹不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就在於不順從,不認命。”馬塵的這番話引人深思,面對諸多困難,馬塵沒有逆來順受,而是迎難而上,和命運抗爭到底。從知青時代和大自然作鬥爭,再到投身“新星”電子廠努力創業,在他身上,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兒。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同樣是知青,柳瑩略有不同。她專注於科研技術,有著百折不撓的毅力,最終實現突破,在相關領域實現了中國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她身上,更多了一股鑽勁兒。

此外,為了搞活農村經濟帶頭實踐的董望春和田慶豐,為了實現自己新聞理想的吳欣然,為了挽救人民財產最後抗洪犧牲的戰士柳誠……都以各自的方式踐行了自己的原則。在他們身上,閃耀著那一代人的理想主義光芒。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面對生活的困境,個人該如何突出重圍,奔向希望,這是劇中每一個人物都要面臨的問題。

他們的選擇不同,但終極指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命運的拼搏和不服輸。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是他們的共性,這樣的精神財富值得今天的年輕人學習和發揚。

《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時代的歌

“看心田破土而出的秧苗,讓希望可以越長越高。”“江山無限,雨後豐饒,這正是我們的榮耀。”《希望的大地》的主題曲,正唱出了那份時代建設者的驕傲。正是有了無數奮鬥者,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希望的大地》找準了時代的脈,也唱出了屬於時代的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