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七年後阿里重返港股,“二馬”奔騰,市值爭鬥或風起雲湧!A股誰能跟上“馳騁”的步伐?

闊別七年後阿里重返港股,“二馬”奔騰,市值爭鬥或風起雲湧!A股誰能跟上“馳騁”的步伐?

11月26日,是被阿里刷屏的一天。

“遠走的人總有一天要回家。”——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如是說。

2012年從港交所退市,2014年遠走紐交所,今天(11月26日)阿里巴巴迴歸港交所。

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儀式現場 10位全球生態夥伴敲鐘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提供

對於這一天,不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港交所,亦或是投資者,都等待多時。

根據招股書,阿里此次發行5億新股,另有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按176港元/股的發行價,阿里在港集資最高達1012億港元(算上超額認購)。即使不行使超額配股權,也是2019年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

阿里巴巴公開認購部分錄得逾40倍超額認購,香港散戶參與度之高。有超過20萬散戶申請認購。

據媒體報道,香港某新股基金經理坦言:機構認購根本買不到,我們只能從公開發售下單了20多億港元,最後買到了2億港元。

此前在港股市場,“股王”特指的就是騰訊控股(00700,HK)。而今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SW(09988,HK),一來就把騰訊控股從港股市值“一哥”的寶座上拉了下來。以後談到港股的“股王”,恐怕就不能單指騰訊控股了。

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

阿里巴巴作為最為出色的互聯網巨頭之一,毫無疑問就是所謂的“中國核心資產”。不過一隻好股票不僅自身質地要好,價格也要合適才行。如今,阿里巴巴以總市值港股第一的“身價”高調回歸港股,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阿里巴巴會是一筆好的交易嗎?兩大互聯網巨頭風雲際會,基金經理會選誰?同是買阿里,美股和港股之間是否又會有偏好呢?

在之前的阿里研報中,有機構十分看好阿里的雲計算業務潛力,今日A股雲計算產業鏈的光環新網、寶信軟件飄紅,淘寶參股的石基信息也飄紅,其也涉足雲計算。

機構:阿里巴巴估值偏高但也有稀缺性

從上市首日的情況來看,阿里巴巴全天大漲6.59%,以187.6港元收盤,成交金額達到了140億港元,成為了今日的港股“成交王”,排名第二的騰訊控股今日成交額則為99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市首日阿里港股總市值已超4萬億港元,領先此前的港股市值之王騰訊控股近8000億港元。

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

對於阿里巴巴迴歸港股,奶酪基金經理莊宏東認為:“在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權等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下,在海外上市的核心資產會迎來一個很好的迴歸趨勢。內地科技前沿的龍頭回歸港股市場,相對來說認知度會更高,投資者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根據我們和機構同行、券商投行人士的研究和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阿里巴巴迴歸港股,市場會給出更加理性的價格,這對於廣大投資者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機會。

投資者除了拓寬相關板塊的視野以外,還能夠享受到這類迴歸港股市場的標杆的成長紅利。阿里巴巴作為科技行業的標杆企業,會給市場和板塊起到積極的刺激作用。至於投資價值,我們認為主要還是要看阿里巴巴的公司質地和估值。判斷公司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仍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軒鐸投資總經理肖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核心資產的代表,隨著金融全球化戰略以及法規的健全,相信會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迴歸港股或者A股。從數據比較看,肖默認為阿里巴巴估值稍微偏高。阿里巴巴剛回歸,投資者熱情比較高漲,但隨著時間推移投資者會迴歸理性。所以對於中長線投資者來說,建議等待價值迴歸合理區間後再行介入。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也向記者表示,阿里巴巴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互聯網巨頭,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其龐大的體量很適合大型機構進入。阿里巴巴港股上市首日,股票市值突破4萬億港元,但其估值仍算合理,畢竟其2019年財報營收增速達五成,淨利潤增速近四成。因為龍頭互聯網公司“護城河”極深,又兼具這樣的成長性,預計會受到大型機構的

關注。對於追求彈性的中小機構投資者來說,港股市場有豐富的衍生品對接大藍籌股,阿里巴巴首日上市就有17只窩輪產品上市跟蹤,適合不同的投資者選擇。因A股暫無同等體量的互聯網龍頭企業上市,如果未來阿里巴巴躋身港股通,應該也會受到更多投資者的歡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阿里巴巴目前同時在兩個市場上市(港股和美股),其港股、美股兩個市場的股價差距不大但仍有溢價(折價)。老虎證券指出,很多長線基金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美股的股東,他們只是分倉到了港股。從基金角度來說,同一個標的在港股市場和美股市場上市,要分別配置才能降低風險,而長期而言兩地市場(美股、港股)的估值是趨同的,因此如果港股相應估值起來了,美股很可能跟漲,期間必然有套利的機會。

阿里也將被基金經理加入“一鍵買入”常規操作

作為中國互聯網兩大巨頭,阿里和騰訊之爭由來已久,此次阿里重回港股市場,瞬間取代騰訊成為港股市場市值最大的公司。有投資人士認為,阿里市值領先只是暫時的,能否一直領先猶未可知,但這一舉措對港股而言卻是積極的信號。

華南某基金投資人士認為,阿里迴歸對整個港股的影響是積極的,再次凸顯了港股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阿里迴歸港股,等於是給港股又增加了科技的龍頭和比較好的權重。阿里美股上市以後,表現非常好,企業的經營數據不錯,包括增長和公司質地也都很好,這些都是投資人通過真金白銀交易出來的結果。這顯示出投資者對阿里這家公司,整體都還是比較認可。所以,這種優質的標的迴歸,對港股上市公司結構和科技公司佔比提高,都有積極的影響。”

華南某基金經理表示,兩家公司目前基本面上都比較好,未來港股基金將阿里和騰訊一鍵買入的可能性比較大。

同時,上述基金經理建議投資者理性投資,“阿里迴歸港股,大家短期熱情都會比較高,包括參考它在美股上市的時候,市場熱情都是比較高的。經過一段交易以後,大家熱情散去了,會回到一個比較正常的價值。公司基本面肯定是不錯,但如果不是打新打中了,可以考慮等一等。長期來看,肯定是有投資價值的”。

而華東某基金經理則直言,“我從不網購,和阿里沒交集。但是我的生活離不開騰訊。”他表示,在給自己基金配置港股時,會買騰訊而不是阿里。

騰訊還是阿里?亦或是“一鍵買入”盡收囊中?不同的投資人或許心中已有自己的判定。

投資者對其港股熱情或更高?

作為全市場第一隻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有人認為,阿里迴歸港股更多是象徵意義,為其他在美股市場的中概股提供了一個示範和窗口,使港交所有機會成為中國優秀科技股雲集的交易所。

那麼,阿里的美股和港股有何不同?他們互換是否存在差價呢?

今年6月,阿里曾發佈拆股計劃,計劃將普通股數量從40億股擴展至320億股。7月,阿里董事會通過該項拆股方案,同時將普通股與美國存托股份(ADS)的比例變為8:1,即8份阿里港股兌換一份阿里美股,且無論市場如何波動都可以按照這一比例去相互轉換。

天風證券研究所商貿零售行業分析師王澤華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在剔除掉交易成本後,兩地股價將逐漸趨同。所以從發行價層面看,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價差。但可能會在港股上市之後,亞洲投資者熱情相對比較高, 能夠單邊地推動其港股股價上升,所以之後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價差。”

除可能的價差外,華東某券商分析師告訴每經記者,作為同一家企業在兩個證券市場上市,其面臨的投資者結構也是非常不同的。“總體來說,中概股在美股上市,因為主要是面對一些美國和其他外資投資者,可能對國內企業的業務模式瞭解得相對來說會少一些,他們對中概股的估值通常會比較低一些。而相對來說,其港股的投資者,也包括我們內地投資者會更清楚一些,所以可能會對阿里巴巴這種標的的估值給得高一些。這主要是兩個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同帶來的估值水平的不同。”

當美股和港股同時擺在面前,想入手阿里的投資者會更傾向於哪種呢?

華南某基金經理表示,“對於普通投資人而言,肯定是用港股買阿里。因為它會進入港股通標的,這有助於南下資金可以無障礙、無限量地去買入。而美股的話,只能走QDII的渠道,且總量有限定地去買。所以,對於內地投資人來講,選擇港股通進行投資,會是更加便利、高效的一個途徑。”

記者注意到,有觀點認為,以總市值第一的“身份”迴歸港股,阿里巴巴納入港股通標的是遲早的事,而且此前同股不同權未能納入港股通的障礙也已經掃清,美團點評、小米集團這兩家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了港股通標的。

按照以往納入港股通標的的歷史經驗,一隻港股需要在市值、成交量上達到一定標準並納入相應的指數,然後才可以納入港股通標的,而這些指標對於阿里巴巴來講並不是什麼明顯的限制。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向媒體表示:“我們正在與各方進行溝通,包括內地交易所、監管機構、指數公司等。這麼好的公司,人人都在使用的公司平臺,應該有一天納入(港股通標的)。”

電商版圖競爭激烈 雲計算國內市場份額第一

選擇此時赴港上市,對於阿里來說顯然意義非凡。正如此前張勇在《致投資者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

事實上,一家公司在兩地,甚至兩地交易所同時上市並不罕見,兩地上市的本質是增發的股票在另外一個交易所做註冊和後續流通。總之,上市的核心目標都是融資。

但在現金層面上來看,目前阿里巴巴並不缺錢。

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

日,阿里巴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2352億元,當季運營活動產生淨現金流473億元,Non-GAAP下自由現金流305億元。

不差錢的阿里,為何選擇重啟上市路?

有業內人士認為,阿里此舉並非因為融資的迫切性,但回港上市能為之後的新業務投資提供更加充足的彈藥。或許就像此前張勇說過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晴天時修屋頂,在順境中做規劃。”

當然,雖然不差錢,但也還是有那麼多需要花錢的地方。

目前,阿里業務大體上可分為三塊:核心電商、數字媒體和娛樂及雲計算。其中核心電商是阿里唯一的利潤來源,後二者雖然高速增長,但仍處於虧損局面中。而在接下來的數個年頭裡,毋庸置疑核心電商業務仍將是阿里業績與股價的驅動因素。

但不容忽視的是,如今,阿里巴巴所構建出的電商版圖更像是“被圍攻的羅馬”。

近幾年,興起於社交電商的拼多多

,在市場戰略上押注成功的同時,也選擇了一條在互聯網行業競爭中百試不爽的戰術——低價掠奪競爭。這一看似“簡單粗暴”的打法,卻剛好切中了人性中最本質的痛點。這也使得拼多多在短短几年時間內,迅速成為電商領域的一大巨頭。

這一點,在拼多多近期發佈的本年度第三季度財報就有所體現。拼多多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拼多多平臺年活躍用戶突破5億大關,達到5.363億。這一數字與淘寶的差距仍在縮小。

而在拼多多之外,阿里巴巴還要面對“京東們”的競爭,廝殺同樣慘烈。

持續且多維的競爭,助推了阿里不斷投資併購,也需要其對新業務不斷投入。近年阿里巴巴在物流、本地生活、新零售、海外市場等領域投入巨大。從2018年來,阿里巴巴相繼收購餓了麼,投資中通快遞,領投小紅書,收購土耳其電子商務公司Trendyol多數股份,入股申通快遞,注資阿里影業,全額認證紅星美凱龍可交換債券等,對資金都有較大需求。

就在此次上市之前不久,阿里233億元增持菜鳥網絡。今年9月,阿里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旗下跨境電商平臺網易考拉。

根據阿里此次香港上市的招股書,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營業成本為655.46億元,佔收入比例55%,2018年同期為467.86億元,佔收入比例55%。

如此看來,外有“彈藥”充足、虎視眈眈的對手環伺,內有尚未盈利的新業務需要不斷投入,儘管不缺錢,但“晴天修屋頂”才能有備無患。

此次上市,一方面有助於鞏固阿里這家亞洲最具價值公司的市值,另一方面也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一個機會,參與到內地利潤最高科技巨頭之一的增長之中。

雲計算業務前景向好 今年已現多隻牛股

對於所募資金,根據招股書,阿里會將此次募集資金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以及持續創新等三個方面。具體來看,阿里會持續在雲計算技術、供應鏈管理系統和營銷系統進行投入,創新產品與技術。

在此前的研報中,有專業人士看好其雲計算業務發展前景。阿里的雲計算業務營收今年第二季再環比升64%,相比Amazon及Microsoft分別35%及59%的同比升幅,阿里雲的增長力更勝一籌。而2018年阿里佔全球IaaS市場份額7.7%,排名第三;在亞太區的市場份額高達43.2%,更是國內首屈一指。而且雲市場本身亦在高速膨脹的階段,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1824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飆升至3312億美元,對集團的益處不言而喻,因而云計算業務有望成為集團業績增長的一大支柱。

東興證券認為,雲計算可以分為三層,分別是IaaS層、PaaS層和SaaS層。在IaaS層,中國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根據IDC的數據,2019年Q1阿里雲市場份額佔比43%,排名第一;騰訊雲市場份額12%,排名第二。相比2018年91%的收入增速,阿里雲最近幾個季度收入增速在持續放緩。這既有宏觀經濟影響,也有競爭加劇的影響。

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雲計算前景向好,但由於受到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雲計算產業鏈一些個股的業績增速短期內出現了放緩了跡象,從單季度業績來看,如光環新網第三季度淨利增長19.71%,低於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的27.85%、41.41%。在機構調研中,在機構問及公司機房上架率緩慢的原因是什麼?公司稱,年內公司一直努力提升上架率,但受經濟環境影響和資源匹配程度限制,用戶的上架進度較年初計劃放緩,公司將繼續提高用戶上架水平。光環新網的IDC業務屬於雲計算的上游,同樣服務器也是雲計算的上游,國產服務器巨頭浪潮信息的競爭力也較強。而石基信息則是淘寶參股的雲計算業務公司,其十大流通股東更是機構雲集。不過在投資雲計算個股的時候,需要考慮經濟週期的影響,雲計算就像十多年前的房地產,但也會隨著經濟週期而業績出現波動。

其進一步指出,今年以來,雲計算領域出現了一些牛股,如寶信軟件(IDC業務)、用友網絡、廣聯達等,投資大佬葛衛東之前就抓住了用友網絡的這波上漲行情。

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

每經記者 袁東 聶虹 王星平

每經編輯 何劍嶺 肖芮冬 王麗娜 吳永久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入市風險自擔。

阔别七年后阿里重返港股,“二马”奔腾,市值争斗或风起云涌!A股谁能跟上“驰骋”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