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11月25日,阿里巴巴美股收盤價為190.45美元,大漲1.96%。

第二天上午,阿里巴巴正式港股上市,大漲近7%,總市值超40000億港元,超過騰訊(總市值32210億港元),成為港股市值第一大的新晉“股王”。

同一天,拼多多也不甘寂寞,快馬加鞭的推出新舉措努力搶頭條。

一方面,對標淘寶的直播賣貨正式開啟,拼多多宣佈將於27日晚8點開始首場直播。

另一方面,跟亞馬遜海外購聯手推出 “限時快閃店”,準備在黑五年終大促上有所作為。

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業務上蒸蒸向上的氣息,讓投資者無法忽視拼多多的存在。

但財報上的高額虧損,又讓投資者們產生懷疑,拼多多的模式究竟能不能盈利?

麵館認為,嘗試判斷一個公司的未來,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認知:

首先,它有沒有清晰的戰略

其次,當前行動與戰略是否一致

最後,找得到它的安全邊際

而我們該如何在這三個層面上看待拼多多呢?幸好有三好學生阿里可以拿來當標尺。


一、 有沒有清晰的戰略?

在致股東的信中,黃崢經常提到“長期”二字。 黃崢始終希望傳遞給投資者這樣一個信息,

拼多多要以虧損換取增長

在Q3財報電話會議中,黃崢又一次提到: “我們把花錢看作是一種投資,是一種長期的機遇,有了這樣的機遇,我們就要去大量地投資。 ”

麵館對這種所謂“長期投資”戰略的理解是:

1. 先拉用戶

2. 固化習慣

3. 緩求收益

這個戰略不復雜,甚至不需要解釋就很容易理解,算是一個清晰的戰略。

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二 、當前行動與戰略是否一致?

稍微瞭解一點拼多多,應該都能給出直觀的答案。

當然一致,不計代價的百億補貼促銷,真的是隻求增長,不看收益。

但我們還想找到更量化一點的證據,參考模範生阿里,拼多多在銷售費用上的投入,究竟算不算是重金投入?

於是我們比較了拼多多和阿里截止2019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同類業務的收入和費用投入。

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拼多多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對平臺商家的廣告服務和交易提成。2019年Q3,拼多多收入為75億人民幣,而阿里的同類業務收入為693億人民幣。拼多多僅是阿里規模的十分之一。

在研發費用上,雖然拼多多也在快速投入,但從比例上來說,拼多多也僅是阿里的十分之一,與收入規模一致。

管理費用佔比,拼多多更是隻相當於阿里的7%。符合公司規模更小,管理複雜度理應更低的印象。

但是,拼多多Q3的銷售費用投入,已經達到了阿里的58%

以阿里作為行業標尺,那麼拼多多的確在積極主動的大量投資。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財報上還是有超過20億人民幣的鉅額虧損了

因為當前的行動,依然在踐行對外傳遞的戰略:只求增長,不看收益!

參考阿里巴巴好榜樣,思考拼多多究竟行不行




三、有沒有安全邊際?

戰略我們理解了:重金投入,獲取用戶並培養使用習慣。

行動也看到了:現階段只求增長,不看收益。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模式將來有可行的辦法讓淨利潤扭轉嗎?

我認為,最起碼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以期待:

1. 開源:

用阿里年報披露的數據,我們估算阿里GMV到拼多多可比銷售收入的變現率為4.98%。

而根據拼多多Q3的財報數據,這個變現率僅為3.01%。

也就是說,以阿里巴巴為參考,拼多多在廣告服務和交易提成兩方面,還有很大的變現空間。

2. 節流:

別忘了前面看到的數據,拼多多在銷售費用上的補貼投入很激進。

正如阿里、京東們曾經走過的路,為了構建生態不惜重金。

但達到戰略目的後,補貼就沒必要持續保持高亢的狀態了。

簡單說,

想辦法少花錢,利潤會有的。


寫在最後

拼多多的模式是否可行?麵館覺得下面這個評價最為準確:

段永平曾經評價拼多多,將來有可能成為十倍收益的機會,但短期內還是個風險投資。

#基本面館#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收藏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