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鄉的漢族第一書記:曾為貧困戶心酸,今為脫貧成果高興

青海藏鄉的漢族第一書記:曾為貧困戶心酸,今為脫貧成果高興

圖為駐村“第一書記”劉家福(右二)謀劃扶貧工作。(資料圖) 尖宣 攝

“從早晨上班直到夜裡23點,工作隊的成員都連續工作一週,深怕怠慢了這份責任”

青海藏乡的汉族第一书记:曾为贫困户心酸,今为脱贫成果高兴

圖為駐村“第一書記”劉家福宣講扶貧政策。(資料圖) 尖宣 攝

“近期的重點工作就是綜合治理。臨近中午,工作隊成員把從鎮上買的牛肉煮上、水蘿蔔拌上,大家覺得是一件開心的事”

……

這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坎布拉鎮尕布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家福工作日記中的部分內容。他說,脫貧攻堅是人生“大舞臺”,“讓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我的辛苦和付出就很值得”。

2016年1月,43歲的劉家福到坎布拉鎮尕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曾是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李家峽發電分公司綜合部副主任、經營部負責人、工會主席。從“坐在辦公室”到“深入農牧區”,劉家福感慨,幾年下來,可回味的事兒太多,“貧困戶的境遇常常讓我感到心酸,脫貧的成果也會讓我感到高興。”

“一到村裡,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裡,到田間地頭,摸情況、搞調研……”劉家福說,“就怕漏掉真正的貧困人員,要把最真實的情況反映出來,把國家的政策講清楚。”

青海藏乡的汉族第一书记:曾为贫困户心酸,今为脱贫成果高兴

圖為劉家福發起的愛心助學活動。(資料圖) 尖宣 攝

對於“聽得懂的語言、易於接受的方式”的宣講,村裡貧困戶王明海說,“劉書記耐心得很,我們沒文化聽不懂,他不嫌麻煩,一遍遍解釋。”

尕布村是以藏族為主要人口的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村。全村225戶850人,貧困戶56戶192人,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尕布村地域廣且住戶分散,最初,劉家福和工作組成員走訪入戶,每天的行程都在10公里以上。

摸清家底,劉家福和工作組對精準識別出的貧困戶制定了一戶一冊、一村一冊的幫扶方案。

“書記,我們想搞個射箭賽、籃球賽,幫扶單位給點錢吧!”2016年2月,村民向劉家福開口了。

“大家還是覺得,幫扶單位就應該要啥給啥,什麼都該包辦。”劉家福婉拒,但他認識到,“一定要把等、靠、要的思想解決掉”。

作為第一書記,劉家福認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關鍵,得把抓黨建和促脫貧緊密融合,“要把黨組織的旗幟樹起來,把黨員身份亮出來。”

結合坎布拉鎮打造“青海省第一批特色小鎮”規劃,以及尕布村村民對改善村莊環境、推進鄉村振興的迫切願望,劉家福和工作組爭取多方項目和資金支持,村裡已經大變樣。

“村裡留守的大多是老人、殘疾人和兒童。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剛開始掀起脫貧攻堅戰那會,甚至還有很多人家上不起學。”劉家福說。

一天晚上,劉家福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貧困戶王明海說:“劉書記,我實在是走投無路,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原來,王明海的二兒子桑傑扎西考上了大學,但家裡已是舉債累累,實在無力供孩子上學。

“這個人我太熟悉了。”劉家福說,王明海早先被燒傷,認定為一級殘疾,雙手燒傷非常嚴重,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

當劉家福代表李家峽發電分公司全體員工將3000元助學資金交到王明海手裡時,王明海眼裡浸滿了淚水,激動得雙手顫抖。

尕布村產業結構單一,多數民眾無致富技術,外出務工也只能幹苦力活,收入低。

該怎麼辦呢?通過一段時間的冥思苦想,劉家福認為,“只有發展產業才是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

出點子,想辦法,劉家福鼓勵村民擴大規模,發展蔬菜大棚種植。如今,大棚蔬菜種植在村裡發展了起來,村民們還自發帶頭搞生豬養殖、苗木種植。

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劉家福幫助重點貧困戶進行就業安置。如今,尕布村有8戶9人在李家峽發電分公司從事保潔綠化、機電維修、生活區保安等工作。

通過扶貧各項措施的推進,劉家福漸漸發現大家對扶貧有了觀念上的轉變,對脫貧充滿信心。而對於劉家福,他說還要繼續投入到充實忙碌且信心滿滿的脫貧攻堅第一線。(作者 尖宣 張添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