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計算了一個數據,來better的一年裡,我平均每天步行3.3公里,最低的一天四十三米,最高的11.7公里。
也就是說,我在武漢一年走了1200多公里。足以讓我跨越近半個中國,回到遠在山東的家。
得到這個結果時,我的腦海裡忽然冒出許多畫面。那些我去過的地點,尤其是採訪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接一個地浮現。
它們像是畫在地圖上的錨點,連接出我每日的活動軌跡:以家為中心,規律性地延伸或收縮。於是那天我是外出採訪還是在家寫稿,一目瞭然。
而我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上去過的最遠的地點,圈出了武漢對我而言的邊界。我的生活全部發生在這個邊界裡,這是武漢與我最直接的關係。
另一重關係是時間產生的。
常去的地方,我對它們的變化感受明顯。我見證過商業街的開業與轉型,樓房的興建與拆遷,人的相遇和別離。
我是它們的見證者,記錄者,以及參與者。
這讓我一個外地人,第一次對武漢有了些許歸屬的感覺。我記得的時間、地點、事件,都變成使我紮根進這座城市的錨點。武漢與我,似乎有了共同生長的理由。
在武漢M+購物中心,此時正有一個名為《長江上下—武漢與我》的公共藝術展開放。共有十一組作品,由湖北美術學院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
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正在學習中的青年藝術家,在這裡用自己的創作,表達著對“武漢與我”這樣一個廣闊命題的思考。
他們的錨點到底在哪,和我的會有什麼不同?
“塗鴉是一個城市非正式的發言,武漢塗鴉其實也是代表了傳統武漢精神下,對社會看法的一種自由表達。”
這句話說的很酷。武漢是個江湖氣很重的城市,曾經塗鴉興盛,在古琴臺、棋盤街、紅鋼城等地的街頭,能見到各種塗鴉和Tagging。
但現在塗鴉變少了,創作塗鴉的人也變少了。這次由武漢塗鴉藝術家黃睿指導美院的學生,以波浪、水花、黃鶴樓等武漢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在竹床和帆布上完成了一組“印象武漢”。
它既展現了塗鴉如何與武漢結合,也給觀看者一種思考:塗鴉何時能回到街頭?
共生是個含義豐富的詞,具有多種維度。在這組作品裡,作者源於武漢作為水邊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將其解讀為“新舊文化的共生”,並以影像的方式呈現。
我參觀了展板拼接成的走廊,兩側的牆上貼滿了於不同年代拍攝的照片。它們被刻意地後期處理成相同的膠片感,因此乍一看去,像是同時期拍攝的。
內容來自市民的生活,你能看到過去的藍白公交、武漢啤酒、二八槓自行車,也能看到如今用無人機才能拍攝的高空俯瞰。它們分別承載著武漢舊的記憶與新的記憶。
策展人謝蓀這樣解釋膠片感:它可以帶來一種年代感,也是為了提醒人們,現在也將成為過去。希望人們在嚮往未來的同時,不要忘記現在和過去,那是關於一個城市的珍貴記憶。
1929年,當武漢的街道終於修起了柏油路時,第一路公交車——“1路”誕生了。
但當時恐怕誰都沒想到,“蠻san”的武漢人與公交車的結合,竟能誕生出後來傳遍大江南北的都市傳說。
以往人們寫武漢公交,多直言其猛,這次美院的學生另闢蹊徑,將其比喻為“移動的健身房”,以幽默的口吻批判武漢的公交車行駛速度過快。
他們通過扭曲的繪畫線條,以及“車窗”外模糊的風景,在視覺上給人以空間扭曲的錯覺,暗示車速之快和司機豪邁的駕駛習慣。
謝蓀和我說,《流動的健身房》是他本次最欣賞的兩組作品之一,“視角敏銳,創作形式詼諧幽默,體驗感強”。
剛看到這個作品時毫無頭緒,它的外形像一頂學士帽,帽頂是邊長一米的正方形,背後的展板上印著不同大學課本的封面。
學士帽表面拼貼著類似膠捲的照片,展示著各種階層的人在武漢生活的場景。
“我們想通過作品來展現武漢在人們心中的特殊意義。讓沒來過或者不瞭解武漢的人,對武漢的印象不僅僅是新聞上的浮於表面,而是能深入瞭解在武漢這個舞臺上,各種各樣角色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段,他們的人生舞臺屬於武漢。是他們讓‘武漢每天不一樣’。”
通過策展人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過來,它想向人們展示的是更真實的武漢,更多維度的武漢,也是更有人情味的武漢。
電梯邊有一個紅色的電話亭,旁邊靠著外形相似的移動KTV,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裡面掛著一個老式電話,有聽筒和轉盤,但撥不出去。旁邊貼著許多“小廣告”,白紙黑字,寫著各地的方言。聲音從地板和頭頂傳出,有點像以前的廣播電臺,一句接一句地念著各種方言。
出於語言能力有限,我沒聽出來有幾種。但武漢話在其中聽著明顯,在許多平和的語調裡,一出口火氣就高了三分。
武漢人特別中意自己的語言,談及武漢話時總有種濃濃的自豪感。但作者在以武漢話為引子的同時,也傳遞了自己的擔憂:
“隨著城市融合,武漢話也許會被邊緣化,但我不希望它消失。”
它是謝蓀另一組欣賞的作品,“具有年輕人對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所帶來的環境改造問題的態度,用藝術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觀者可以通過互動參與其中”。
你需要再上一層,從高處俯視才能感知這組作品分成兩部分的意義——根據長江和漢江的地理位置區分,也代表武漢三鎮。
這個作品被分為三層。底層表現湖域的縮小;中間用彩色泡沫象徵湖水,藍色亞克力板為現階段僅剩湖域;最上層則是互動的媒介。
你可以抽拉最上層的毛線球,而下面墜著的建築,會跟著從泡沫湖水中埋進和湧出,留下穿梭的痕跡。
“這一過程是讓參與者體驗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明白我們既是環境的破壞者也是環境的救世主。”
這是味道版的《語言的底蘊》,十個節氣加十個地名寓意十全十美。蓮蓬裡裝著香卡,撒著2-4種香水,象徵在武漢這座城市裡不同生活場景所代表的味道。
作為對參展的年輕人來說,這次機會不僅是他們在藝術領域的一次探索,而且是一次難得思考。思考“武漢與我”“城市與人”,理清其中的關係,找到屬於自己的錨點。
我一直認為這是人決定是否與一座城市發生關係的依據,就像人得先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才能知道自己要往哪兒去。
在M+購物中心,觀賞“長江上下——武漢分現場”公共藝術展的人,從中學會用多維度的視角重新觀察這座城市與人的關係。
“武漢與我”——城市空間事件的再敘事
2019“長江上下——武漢分會場”公共藝術展
⏰時間:2019.11.09-2020.02.09
️ 地點:武漢M+購物中心
(江漢區江漢路187號)
交通:地鐵2號線循禮門c出口
以上活動具體細則以現場公告為準,武漢世紀都會商場有限公司旗下的M+購物中心保留法律範圍內的解釋
text | 王博璨
photo | SANTA
/
新朋友長按下方二維碼
添加"better桑"
老朋友可直接勾搭better君、better醬
加better桑為好友
-
END
閱讀更多 better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