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導讀:兒童成長心理學家阿諾德及格塞爾對嬰幼兒時期的兒童進行持續觀察後,認為5歲兒童處於安定時期。也就是說,此時家長可以鬆口氣了

大寶現在五歲多了,心理發展進入最迅速的時期,他不僅活潑好動,而且跟我說話從來都是"小大人"的口氣:"媽媽,你該吃飯了!""媽媽,記得寫完文章要點保存哦!"大寶經歷過4歲前的"生長旺盛期",進入了有思考、很少哭鬧的"調和統一時期"。我常常會感慨,我娃真的長大了,不用媽媽操心了。但雖然如此,跟他講道理依然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有次早上我送大寶去幼兒園,他本來情緒就不高(早餐跟弟弟搶牛奶喝,結果牛奶撒了,他有些傷心),到了學校門口,他開始大哭,怎麼都不肯進去了。

我剛開始站在一旁看著他,之後在他哭的不那麼厲害的時候,試圖給他講道理。可我一句話還沒說完,他又高聲哭了起來。一旁的老師抱起來大寶說,你看媽媽一直蹲著跟你說話,腿都酸了,我們讓媽媽先站起來好不好?

大寶點點頭,接著望向我。老師接著說,那我們讓媽媽回家休息,老師帶你進去跟小朋友做遊戲好不好?大寶滿眼都是委屈,忍住了眼淚,跟著老師進了校門,不忘回頭跟我打招呼說再見。

我知道他是有些難過,自己的小情緒沒發洩出來,所以才這般折騰。但我也意識到,此時

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反而是老師的做法更高級和睿智,才讓整件事有了轉機。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為什麼說老師的做法更睿智?

上面的事情中,同樣是為了緩解孩子的情緒,老師的做法更智慧。她沒有跟孩子聊,你為什麼情緒不好,是受到什麼影響,還是哪裡不開心了?而是通過讓孩子看到媽媽蹲著跟他說話的辛苦,讓他體會到,原來媽媽也很不容易,自己不該這樣隨意鬧情緒。

我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而老師讓孩子自己覺知了一個道理,大寶乖乖跟著去了幼兒園。你看,我們兩個人的做法,對孩子來說,卻相差了這麼多!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爸媽總是跟我們說,生活多麼辛苦,我們要如何如何。他們拼盡全力,想要把自己的經驗全都分享出來,告訴我們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對錯。

但能聽進去是一回事,理解又是另一回事。當時稚嫩的我們,還不能完全明白這些所謂的正確道理,很難去消化和聽懂,只能猜想、揣測。

當自己慢慢長大,才明白,跟孩子講道理這件事,講好了孩子能聽進去一二,講不好,等於沒說。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會都聽你的,更不會認為,你說的全都對,他一定會遵守。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讓孩子自己覺知道理,其實就是這樣,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比我們強硬灌輸進去的,效果要更好。在跟孩子講道理時,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文章開頭老師的做法),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所謂蘇格拉底的提問法,就是在和對方的談話或爭辯中,經過提問和陳述,讓對方的前後回答出現矛盾,且加以反駁,這時候對方就只能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了。簡單來說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通過提問+回答的對話方式,幫孩子把事情和道理梳理清晰明白,也可以說,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比如我和大寶有次聊天,他非常想要一個玩具,但我並不打算給他買。媽媽:"你真的很想要那個小火車?"

大寶:"是的,沒有的話,我會很難過!"

媽媽:"家裡有太多這樣的小火車,和這個有區別嗎?"

大寶:"有的,還是這個好玩!"

媽媽:"具體點說說吧!"

大寶:"這個小火車是紅色的,而且還能鳴笛呢!"

媽媽:"據我所知,家裡也有紅色能鳴笛的小火車,是太舊了嗎?"

大寶:"恩,是的,我覺得新的好玩!"

媽媽:"但是舊的也是能鳴笛也是紅色的對嗎?"

大寶:"恩,是……"

一段聊天后,大寶情緒好了很多,畢竟他看上的那個玩具,家裡也有,而且一個要好幾百。他最後說,等我那個舊的玩壞了再買新的吧!我欣然接受,還誇他真是個節約又懂事的好孩子。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我的提問都是在引導大寶思考,和直接誒跟他說"不能買"是不同的。他給我的回答,也都是自己思考後的,這是一種讓孩子自己覺知道理的放大,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緊扣問題,不斷給出線頭,引導娃去找答案

同樣的事情,古人孔子也做過,而且是用在了教學上,他的弟子對他這種問答法的評價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這說明孔子的問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淺入深的特徵。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正確面對孩子的問題,保護好奇心

即使我們掌握了跟孩子溝通的提問方式,但也要正面面對孩子的提問,保護好他的好奇心,而不應事事都順勢引導。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有問題就要允許他們問,從問題中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發展其思維、理解能力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

有很多家長是拒絕跟孩子溝通的,或者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孩子聽從或順從自己的想法,但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對孩子也不夠尊重。可能會抹殺孩子的好奇心、好問的天性。

比如孩子問你,媽媽,這個應該怎麼擺?而你看都不看,就是一句,自己看著弄,或者想怎麼擺就怎麼擺!實則是關閉了你和孩子溝通的那扇門,他以後也不會再向你討教,對於你提出問題或者有任何事情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好的配合。

跟孩子的溝通以及聊天,要讓他感覺到尊重和平等,即使你當時很忙,也要停下來跟他說完,再去做其他事情。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在你跟孩子溝通時,他也能專注思考,這才是我們跟孩子溝通以及回答孩子問題的目的。

凌晨媽媽來叨叨:

跟孩子溝通,是每個家長每天在做的事情,但我們做的結果無非都是要孩子"明白道理",他自己覺知才是最有效的。說教只是為了讓孩子認同我們,並不是真正的"愛"。你是否也認同?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