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我們的尷尬無人懂

  北宋初定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就用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畫了一條線,說:“這條線以外的地方,我們不要了。”對待北邊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他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將每年的財政盈餘全部存儲起來,作為收復燕雲的專項資金。趙匡胤準備攢夠了500萬金帛,就向遼國贖取幽、雲二州,以金錢換土地。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山河須以鐵血換,金錢怎麼能買得到呢?!可以說,宋朝一開國就太不給力,全然沒有昂揚剛健的氣象,還時時被人家抽來甩去。最後,蒙古人的鐵騎血洗中土,宋朝滅亡。

梁山好漢:我們的尷尬無人懂

  關於這個又衰又弱的朝代,卻偏偏有一部描寫宋代英雄好漢的小說《水滸傳》。這實在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一方面,國家危機四伏,急需英雄們大顯身手,力挽狂瀾;另一方面,英雄無用武之地,紛紛落草為寇。更令人玩味的是,一個平庸之人甚至無賴之徒都可以苟全性命,活得滋滋潤潤,一個英雄卻很可能連碗飯都吃不上,甚至命都保不住。所以,林沖們“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只好上梁山。

  梁山好漢們的這種境遇絕對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遭遇,而是所有英雄們的遭遇,也是那個時代的普遍現象。《水滸傳》中108位英雄來自四面八方,涵蓋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涉及現在的14個省市,甚至還有兩個少數民族的英雄,用“五湖四海”和“天南海北”來概括他們的活動區域也不為過。

梁山好漢:我們的尷尬無人懂

  從出身及行業上來看,梁山好漢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其中不僅有被統治、被剝削的人,也有統治營壘中的人;不僅有普通人,也有“神人”公孫勝,這是否暗示著那是一個人神共憤的時代呢?總之,他們是有著各種脾氣和各種專長的人,非常具有社會成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所有這一切描寫都在告訴我們,英雄在宋朝不受待見。其實,何止是宋朝,整個封建時代大都如此。《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大罵王朗:“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王朗聽後撞死於馬下,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罵到了他的死穴。

梁山好漢:我們的尷尬無人懂

  明朝有個海盜叫林道乾,帶兵出沒於海上,劫奪財物,所向無敵,官兵們對此束手無策。當時的大思想家李贄卻認為林道乾是一個人才,是因為不受重用才鋌而走險的,如果用林道乾這樣的人才當郡守,定能制服更多的“林道乾”。所以,李贄在《忠義水滸傳序》中說,正是因為社會失序、政治黑暗、是非顛倒,才把一些英雄豪傑逼上了梁山。

  有人說,封建社會的“等級授職制”好比一個水中篩金的過程——沉到水底的是金,浮於水面的是塵土。帝王們大多是宋徽宗,往往看不到沉進水底的真金。再者說,帝王周圍的高俅、童貫們並不希望宋徽宗們看到真金。於是,宋徽宗們最終只能選出塵土。這是高俅、童貫們最希望看到的結局:塵土既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也更容易被拉攏過來同流合汙。英雄則不行,他們死不開“竅”,動不動就講禮義廉恥、為民請命之類的,高俅、童貫們自然必欲除之而後快。

梁山好漢:我們的尷尬無人懂

  在封建專制時代,“逆淘汰”的統治權術和用人制度直接扼殺了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以致當國家一旦出現危急情況,整個朝廷連一名力挽狂瀾的大臣都找不到。《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出現在宋朝這樣一個闇弱的朝代裡,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尷尬,又何嘗不是這個時代對英雄的呼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