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維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並不壞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是法國唯物主義者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出身貴族,父母是宮廷御用醫生。上中學時,他讀到了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在自己的腦海裡發生了思想革命,成為洛克的信徒。對此,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評價說:

“愛爾維修同樣也是以洛克的學說為出發點的,在他那裡唯物主義獲得了真正的法國的性質。愛爾維修立即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

在愛爾維修的著作中,《論精神》代表了他以洛克為出發點的那一哲學方面,而《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則代表他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另一方面。如果說,洛克和孔狄亞克更多是在論述人的經驗、感性,那麼愛爾維修不僅論述了人的經驗、感性,而且還進而研究了人本身,研究人的利益、道德、智力、理性、教育等等。他提出一個很著名的原則,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這是大自然會賦予我們的一種感情,它驅動著人的行為,我們不必對人抱有太大的期望,不要把所有人都理想為聖賢。我們承認人的自私本性,但也承認這個本性並不壞。壞的是那些利用人的本性來作惡的人——是那些挑撥離間,唆使人們互相鬥爭的人。

愛爾維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並不壞

愛爾維修(1715年-1771年)

快樂和痛苦是影響人性的兩個因素

愛爾維修認為人是一臺機器,為肉體的感受性所發動,必須做肉體的感受性所執行的一切事情——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從感覺出發的。人體的器官受到各種刺激,形成感覺之後,就會促使人進行活動,而促使人活動的感覺又可以分為快樂和痛苦兩個方面。因此,人這臺機器是由快樂與痛苦則兩個按鈕來發動的。對於這個原理,愛爾維修言簡意賅地說:“快樂和痛苦永遠是支配人的行動的唯一原則。

最痛苦的感覺就是飢餓,它是人類行動的根本動機,如果上天滿足了人類的一切需要,假如滋養身體的食品同水、空氣一樣豐富,那麼人就永遠懶得動了,這臺機器也就會停擺在那裡。因此,飢餓的感覺永遠支配著人——特別是窮人——它使大多數人都辛勤的服從於勞作;與之相反,最快樂的感覺則是享受,它在另一方面支配著富人的行動。享受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享受,另一種是預期的享受。後者是想象上的快樂,屬於慾望,因此它比起肉體上的快樂更為強烈和持久,是給人幸福最多的一種快樂。

所以說,快樂和痛苦這兩種感覺乃是人活動的基本原則,肉體的快樂和痛苦,這就是全部統治的唯一的、真正的機紐。快樂與痛苦就像一個鐘擺一樣,從兩個方面來推動人類的活動,人所喜愛的並不是榮譽、財富、美色和爵位本身,而是喜愛擁有它們後所能帶來的快樂;人也不是懼怕貧窮、匱乏、寒酸本身,而是懼怕它們所帶來的飢餓狀態。對於一個人,要想認識他、瞭解他、甚至是驅使他,就得知道什麼能使他快樂,什麼又能使他痛苦。人對快樂的追求和對痛苦的迴避,就是對自己的愛,叫做自愛;將這種自愛置於首要地位,便是自私。

愛爾維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並不壞

人因愛自己而自私自利

愛爾維修在《論精神》中說:“使我們整個兒成為我們的,是對我們自己的愛。”自愛是人的一切慾望、感情在各種對象上運用的結果。人們為什麼這樣貪圖名譽地位呢?這是因為人們愛自己,因為人們要求自己幸福,因而也就要求享受幸福的權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每個人活著總是要先保存自己,其次才能顧及先輩與後代,才能考慮他人的利益。人不得不自私自利,因為他愛自己,如果他不堅持這個原則,那麼隨時都可能會走向自我毀滅。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我”是感覺的主體,感覺驅動著“我”。對於自己而言,“我”處於先在地位,先於他人。所以在權衡利害關係時,我會本能的優先考慮自己,而大部分的人也是是這樣做的。假使利益要通過損害別人才能獲得,那麼會有不少人在良心中進行鬥爭;而假使利益只要通過努力就可獲得,並且不會順利他人原有的利益,那麼大部分人自然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絕不肯輕易就將好處讓出來。

因此,我們說的

自私自利並不等於損人利己,而是指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都希望社會不要妨礙他們這種天然的權利,要求社會為實現個人利益而創造充分的條件。那些勸人犧牲自己,奉獻於他人的說教大多不得人心,因為他們違背了自愛的原則,沒有考慮到人性。除非採用壓迫的手段,否則人們不可能會犧牲個體的根本利益,而服務於群體。

自私自利並不違反道德

過去,人們根據傳統的道德觀念,認為自私自利是不道德的,很容易將它與損人利己混為一談。即使承認人性自私自利,卻也不肯接受它,而是希望通過道德教化來勸人多做奉獻——道德變成了糾正人性的東西。而愛爾維修卻顛倒過來:自私自利原則才是道德的基礎,每個人都有著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只要他不妨礙到他人,法律就應該保障他的這種權利,而道德也應該鼓勵他去實現自己的利益——道德要有助於人性的充分實現。

人活著世上,首先要擺脫飢餓的痛苦,然後才去追求享受的快樂。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讓大多數人擺脫貧困,過得豐足,鼓勵他們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鬥;而不是訓斥他們,說追求財富是貪得無厭,擺脫貧困是好逸惡勞,只有捨己為人才算最高尚。把道德與自私自利看成不相容的兩面,這是不對的,相反道德應建立在尊重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上,認可每個人愛護自我,優先考慮自己利益的權利。只要他不損人利己,便無可指責。

這種思想對日後的功利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它們的哲學基礎。英國功利主義者邊沁正是在愛爾維修的基礎上,用快樂與痛苦來作為人的主宰,寫出了《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建立起功利主義的法學理論。邊沁還進一步的研究了快樂和痛苦大小的決定因素,分析快樂和痛苦值的純度。這又為古典經濟學家所繼承,李嘉圖是較早以功利主義為基礎來研究經濟學的,後來的穆勒也是這樣承接了下來,邊際革命時候傑文斯直接用功利主義的原則來分析效用價值論。他們的哲學基礎都可以追溯到愛爾維修的“自愛”學說。

愛爾維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並不壞

人性並不惡,惡的是利用人性做壞事的人

愛爾維修說:“利益支配我們的一切判斷。”追逐利益、趨避危害是人的本性,它左右著人的判斷。假使桌子上有兩杯酒,其中一杯有毒,那麼大部分人都希望喝到毒酒的人不是自己。我們雖然在心裡盼望哪個倒黴蛋先喝掉毒酒,但我們並不邪惡,因為我們沒有逼迫他去喝,只是出於自我愛護而希望災禍被別人分去而已。

人性自私自利,但人並不惡。如果硬說人性邪惡,那就是假定人人都會損人利己了,但自私自利並不等於損人利己。大部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會遭遇不幸也會獲得好運,他們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極力避免災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只要我們不去搶奪別人應得的利益,也不轉移自己應得的災禍,那麼我們再怎麼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也不會違反道德和法律。安分守己的人與邪惡是沾不上邊的,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自私自利便是他固有的權利。

但是有些人卻熱衷於攫取非分之福並擅長嫁禍於人,這些人利用人性自私的特點,引誘他們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一個良好的社會,要極力避免這種損人利己的勾當,讓那些惡人無處施展身腳。社會要維持公平與秩序,首先認識人性,承認人性,尊重人性。人性是自私自利的,那麼就要為每個人實現自己的利益提供保障,尊重他們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權利,這是積極的方面;在消極的方面,則要抑制那些違揹人性、勸人犧牲或者損人利己的行為。

在好的社會里,每個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他不妨礙到別人的利益,他的個人利益也將得到保障。社會有效避免了損人利己的行為,尊重人們自私自利的本心。在這樣的社會里,雖然人性自私,但秩序良好,物產豐盛,人的權利得到保障;而在不正常的社會里,自私自利卻跟損人利己劃上了等號,人們站在虛假的道德立場上譴責自己的本性,不尊重個體的權利,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向集體低頭,彷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違背一樣。其次,在這樣的社會里,損人利己行為沒有得到抑制,互害原則成為共識,每個人都力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承認人性自私自利,並不等於承認人性本惡。那些尊重人性的社會反而得到了發展,而試圖“糾正”人性的社會卻走向了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