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諱融”臆說

拜《說唐全傳》《隋唐英雄傳》等通俗文學所賜,瓦崗群雄在民眾中有很高的知曉度,就中尤其以程咬金、尉遲敬德戲份充足,膾炙人口。

尉遲敬德“諱融”臆說

圖1 《尉遲敬德墓誌》

尉遲敬德顯慶三年(658年)卒,陪葬昭陵,1971年墓碑、墓誌(圖1)在墓葬原址出土,後皆移入昭陵博物館。墓碑篆額尚完好,碑身嚴重漫漶,上半已無隻字,下半勉強能識;尉遲敬德與夫人墓誌兩盒,則是入葬以後首次見天日,一字不損,宛如新刻。墓誌尺寸極大,四剎裝飾十二生肖圖案,尉遲墓誌的蓋鐫有“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25個飛白大字(圖2),足堪與昇仙太子碑碑額的飛白書為雙美。

尉遲敬德“諱融”臆說

圖2 《尉遲敬德墓誌》蓋

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事變中出力不少,楊鐵崖有一首《鄂國公》專門詠此:“玄武門前人喋血,虯鬚天子諫兇孽。誰開貞觀太平功,奪朔將軍三寸鐵。三寸鐵,鄂國公,將軍真有迴天功。嗚呼,海池一語開天聽,手敕親頒宮府定。人知房杜掌經綸,誰識將軍善詞命。善詞命,萬古之無誰與並。”有意思的是,許敬宗撰的碑文尚說“(武德)九年六月二兇伏辜,雖天道禍淫,蓋賴君之筭(suàn)也”,令人費解者,墓誌於此蓋世奇功卻一字不提。站在李世民及其繼任者的立場,當然標舉屠殺的正當性,而參與其事的劊子手,垂暮之年是否心驚,實在不得而知。豐碑屬於朝廷禮制,墓誌尚有一定的私人空間,或許家屬遵秉遺命,故意淡化處理吧。

尉遲敬德“諱融”臆說

圖3 墓誌中的“公諱融,字敬德”

墓誌最奇怪之處在於“公諱融,字敬德”六字(圖3),這與唐代以來所有正史野乘記載的“尉遲恭字敬德”迥然有異;尉遲敬德碑雖然漫漶,《文苑英華》載許敬宗所撰碑文也是“公諱恭,字敬德”;檢索《四庫全書》,也沒有一條涉及“尉遲融”的信息。

墓誌作為第一手材料,取信度自然高於傳世文獻,但突兀的“尉遲融”實在難以令人接受。因詳檢史志,《舊唐書》本傳說他“末年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尉遲敬德何以自甘淡泊,史書給的解釋是,因為他“廷質大臣得失,與宰相不平”,一貫居功自負,終於惹惱太宗,警告說:“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qiān)。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修飭,無貽後悔也。”換一角度思考,尉遲敬德有無可能如《唐太宗入冥記》所揭示的,因為當年玄武門欠下的血債,留下心理陰影,擔心死後被冥中追究某月日之事,於是藉助某種禳解法術,在墓誌上做手腳,隱去誅殺建成、元吉的事蹟,更易名為尉遲融,表示所造罪孽由尉遲恭承擔,皆與尉遲融無關。諮詢友人,都覺得這一想法的腦洞太大,我自己也不太敢自信,聊記於此,供覽者一笑。

不過順著尉遲敬德信道的思路考慮,道者改名還真不是少數,王羲之的朋友許邁改名玄,見於《晉書》;陶弘景的弟子周子良改名太玄,見《周氏冥通記》。《太平廣記》老子條引《神仙傳》說:“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雲:人生各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尉遲敬德或者出於避禍度厄的考慮,確也可能改名為“融”,因為不是官方名字,所以只見於墓誌,豐碑仍然稱“恭”。

尉遲敬德墓誌有數處磨改,“(諱)融字敬德”四字恰好也在其中;但仔細觀察原石,乃是書丹時誤寫成“(諱)敬德字融”,疏於檢理,刻成以後才發現,被迫修訂,並非由“(諱)恭字敬德”改刻,故與尉遲敬德改名之事無關。劉濤老師注意到,《郭虛己墓誌》顏真卿撰並書之後有一行小字:“劍南節度孔目官徵仕郎行太僕寺典廄署丞張庭詢檢校。”此當是負責書丹以後檢核文字者,與《華山廟碑》之“郭香察書”同例。尉遲敬德墓誌之磨改,恰好成為失於檢校之反證。

(小文得史睿、熊長雲、賀宏亮、孫齊、有鬼君諸兄參與意見,改刻照片由薛龍春兄賜下,謹申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