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遲遲歸”

阿里“遲遲歸”

文 | 白雪

提到香港,燈火霓虹、一片喧囂的場景便瞬間湧進腦海。即便是最近局勢有所波動,卻也依舊沒有動搖這座和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的城市。尤其對於股市而言,香港依舊坐穩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寶座。

更重要的是,香港股市仍是眾多互聯網巨頭垂涎的對象。像李彥宏、丁磊等一些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都曾表態,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願意迴歸香港市場。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阿里巴巴。

但這一次,阿里巴巴率先在期盼多年後如願以償。11 月 26 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在港交所正式宣佈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十名由阿里巴巴在四大洲八個國家挑選的來自全球的客戶,共同敲響了上市鑼聲。「一錘定音」之後,阿里巴巴終於在一波三折之後回到了香港。

阿里“遲遲歸”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

“一波三折”

香港對於 20 歲的阿里巴巴而言,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此之前,阿里曾兩次進擊港股,兩次都留有遺憾。甚至,2014 年馬雲曾在阿里美國上市儀式上說過:"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會回來(香港)。"仔細品味,這句話裡帶著一些遺憾又帶著一些期許。

馬雲何出此言?

若把時鐘撥回到 12 年前,我們就會發現阿里香港上市背後的「一番辛苦」。其實早在 2007 年,阿里就把自己較為穩健的 B2B 業務作為主體在港交所上市,然而上市僅一週年後,適逢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一度股價大跌,最低跌到 3.46 港幣,而這個價格只是阿里上市價格的 1\\3。

阿里“遲遲歸”

阿里巴巴最低跌到 3.46 港幣

挺過股市寒冬之後,2012 年,阿里最終宣佈私有化,以每股 13.5 港元的價格回購股票從港股退市。然而 13.5 港幣的價格其實正是阿里當年 IPO 的發行價格,絲毫不差。某種意義上,這更像是用了五年的無息借款。但阿里並非沒有為此付出代價,上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投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無數個環節都消耗了大量精力和費用,這次握手港交所,談不上愉快。

細究阿里退市的原因,則要談到阿里巴巴控制權的風雲往事,而其中的主角有兩位,一位是阿里巴巴,另一位則是雅虎。

2005 年,雅虎以 10 億美元和雅虎中國作為籌碼得到了阿里 40% 的普通股權和 35% 的投票權。雅虎的投資對於當時處境艱難的阿里來說可謂是暗室逢燈,雅虎幫馬雲用「免費」這個武器打敗了當時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 eBay。

有得也有失,除了置換阿里的股權和投票,2005 年雅虎與阿里簽署的那份協議中還明確提到「2010 年 10 月,‘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雲不會被辭退’的規定將被取消」。此時,馬雲及阿里管理層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變得岌岌可危。

為了避免控制權旁落,2011 年阿里啟動了「長征計劃」,具體來說就是回購雅虎股權計劃,這也代表了阿里正式開始了這場強化控制權的戰役。經過一番波折,一年之後,阿里與雅虎簽訂協議,允許阿里巴巴集團分階段地回購雅虎所持有阿里的集團股份,最終阿里以 76 億美元回購了雅虎手中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股份的 50%,雅虎和軟銀的投票權合計 50% 以下。也是這一年,阿里正式從香港退市。

「長征計劃」的順利完成使得阿里管理層的投票權超過 50%,這意味著阿里巴巴管理層的實際控制權得到了強化。在這場與雅虎控制權之戰中,阿里贏得徹底。

阿里能建立起今天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與它的遠見是分不開的。但有的時候,有得也有失。2014 年,阿里創新地推出「合夥人制度」來確保管理層的控制權。

阿里“遲遲歸”

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

但這又成了阿里第二次在香港上市的攔路虎。2013 年,阿里巴巴尋求以合夥人制度整體上市,但最終因為「同股不同權」問題被迫放棄在香港上市,轉而隔年在紐交所敲響上市鑼。

死板的港交所,在當時,也因此錯失了這一次史詩級 IPO。

阿里兩次轉身告別香港,都帶著一絲不捨。

愛也香港,恨也香港

有人問,為什麼是香港?對於阿里來說,恨也香港,愛也香港。愛,可能出於以下三點:

首先,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裡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家你想找到的投資公司,什麼顏色的鈔票都有,在香港上市更容易吸引外資,並且能促使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投資者參與投資,吻合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戰略佈局。

再加上,香港離大陸更近,兩地信息交換更加頻繁,信息更加對稱,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他們的模式在香港資本市場看來並不陌生,也沒有溝通障礙,這也讓阿里巴巴更加容易被資本市場讀懂,從而獲得公允的市場定價。

股價和預期有關,預期與信任有關,而信任就是與充分的信息交換和認知有關。這是香港資本市場相對於美國資本市場的最大優勢。

阿里“遲遲歸”

其次,美股和港股的同時上市能夠進一步拓寬資金渠道,減少金融風險。當前的局勢下,潛在宏觀政策的風險讓阿里必須留有後手,再回港股,也就等於又給自己上了道保險。一步一棋,一棋一步,讓人不由心生敬意:不愧是阿里。

最後,在香港上市的條件並沒有 A 股那麼嚴格,上市速度更快。從 11 月 16 日, 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網站提交初步招股文件到正式敲鐘上市,用時也才不到半個月。

況且,2018 年港交所為了阿里,特意更改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的這份誠意,使得香港變得更加「可愛」。規則改了,條件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阿里順水推舟地迴歸了港股,一切都那麼恰逢其時。

總結

對於這樣一個創立之初就勢必要做成持續發展 102 年,跨越 3 個世紀的公司而言,阿里巴巴其實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甚至,阿里今天排名全球第八大市值公司的地位,也許都一直在阿里的預料之中。

阿里迴歸港股僅僅只是它漫漫長征之路的一個節點而已,但透過這一個節點,我們可以看出阿里擁抱未來、擁抱全球化市場的策略和決心。

在香港為阿里提供更多資本和保障的同時,阿里也在為有效提高香港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增強香港資本市場的地位做出貢獻,並且,阿里迴歸港股,也可能帶動一系列在美上市的巨頭公司以及未上市獨角獸的聞風而動。

阿里和香港,是互相需要的關係。

香港是阿里曾經的心結,制度障礙讓阿里回來得晚了,但沒有關係,從現在開始,我們都知道,阿里已經「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