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號轉網 請讓分手多些體面

每經評論員 李秀明

11月27日,工信部舉行全國“攜號轉網”正式提供服務啟動儀式,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個多月。

天下苦綁定久矣。那11位數字無論跟了你多少年,它都像“張李氏”這樣的舊時代姓名一樣,無時無刻提醒著你:姓名是你的,而你是張家的。可以攜號轉網,就像婚姻自由一樣美好。

可是,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近日,多家媒體在已先期開通攜號轉網的地區試驗,結果都是困難重重。比如,《南方都市報》記者隨機測試了不同運營商的30個手機號,但轉網申請全部被拒絕,原因也五花八門。中國移動表示“有需要取消的語音業務”,中國聯通則要求取消港澳臺漫遊等業務,中國電信表示“具體原因需諮詢營業廳”。

是運營商在故意設限嗎?倒不是。因為根據攜號轉網操作細則,申請攜號轉網用戶需要與轉出方結清電信費用並與轉出方沒有在網約定期限限制協議或已解除相關協議。而每一個在網時間稍久一點的用戶,幾乎都不可避免地與運營商在通話服務之外存在更多業務,比如各種套餐、綁定家庭寬帶等等,一些協議甚至是在你默認“無感”的情況下籤的。

雖然如此,但在很多更復雜、更重要的業務都已經“辦事不見面”的當下,在攜號轉網這件事情上,能否給用戶多一些方便?要知道,在大家都很忙的當下,“跑一趟”已經是一筆不低的成本。

除了各種有效協議之外,幾家運營商的客服還透露:用戶以號碼綁定的第三方應用,接收驗證碼會受影響,“像什麼網銀啊,支付寶、微信啊……”

那麼,既然已經“分手”,為啥日後的生活還要受到持續影響,甚至無法正常生活?技術原因使然嗎?北京郵電大學的專家說,攜號轉網根本沒有技術難度,這項技術、模式在國外十幾年前就在使用了。而工信部發布的《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相互配合,確保用戶攜號轉網服務正常辦理和攜號轉網後的通信服務質量。

技術上沒難度,政策上有要求,運營商的這一手,可謂是人為製造障礙了。上述兩回合之後,部分運營商還有第三招:客服打電話挽留。稱如放棄轉網,可以辦理內部的優惠套餐云云。

明的條款、暗的套路以及感情牌,無非都是希望老用戶留下。這時我們就不免回頭問一句:早幹嘛去了?

多年以來,受益於我國手機用戶的爆發式增長,幾大運營商都不大愁客戶,至今年10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5.99億戶。而幾乎同期發佈的一個數據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0.2%、0.8%、1.18%,增長陷入停滯。

在用戶規模幾乎已經到頂,營收增長乏力甚至下降的情況下,運營商留老用戶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可真正能留下用戶靠的是什麼?答案顯而易見:更穩定快速的網絡、更可靠熱情的服務、更優惠的資費……而允許攜號轉網政策的導向,也是給用戶用腳投票的權利,以市場機制獎優罰劣,進而倒逼競爭。

回頭看我國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一路走來很多名詞都已寫在了里程碑上,比如“雙向收費”“漫遊費”。這條路直指的方向,是提速降費。大勢浩浩蕩蕩,只有順勢而為,走在潮流的前頭,提速降費、升級服務,才能留住用戶,贏得發展。而在更開放、競爭更激烈的市場上努力砌牆,補不了牢,更有可能損失更多。

運營商和老用戶本已在一起了這麼多年,分手時體面一些,爽快一些,留一些情分,還有再走到一起的可能。而總是讓用戶感覺到被套路,則兩方必會越走越遠。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