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全文共6490字,閱讀大約需要17分鐘

在全球化時代競爭性區域主義的催化下,區域競合此消彼長且分化日趨顯著,區域空間重構過程中的城市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錯失良機則面臨邊緣化風險。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典型的邊緣化城市,研究基於規劃邊緣化、經濟邊緣化和交通邊緣化特徵分析,從區域融入視角重塑其功能定位,並提出“區域聯動,構建新廊道”“珠西樞紐,再造新區位”“魅力僑都,踐行新範式”的城鄉空間統籌規劃策略,進一步從空間結構重構、產業佈局優化、交通網絡重組、旅遊全域開發和城鄉品質提升等方面對江門城市邊緣化突圍的規劃實踐進行探討,希望能對大灣區、都市圈(區)及城市(鎮)群的邊緣化城市或配角化城市振興發展提供參考。

1

粵港澳大灣區中江門邊緣化的特徵

1.1 邊緣化的基本內涵

在當前激烈的區域競爭環境中,人們時常聽到某某地“邊緣化”或“被邊緣化”,如《遵義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分析赤水被邊緣化的原因,《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指出宿遷的邊緣化是註定的,再如農民工進城被邊緣化,等等。有關邊緣化或被邊緣化的解釋和特徵,學術界目前並無統一的說法。從社會學概念進行解析,邊緣化主要指越軌青少年遠離主流社會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而邊緣化也泛指人或事物發展沿著與主流相反的方向移動、變化,簡言之就是非中心化、非主流化。

在城鄉規劃學中,邊緣化概念在三個領域的應用獲得了較大的認同:一是進城農民工等城市特殊人群生存邊緣化領域,包括農民工邊緣化及其融入城市的對策、農民工子女或新生代農民工(居住、經濟、心理) 邊緣化;二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城市、古城及村落等特殊空間的邊緣化領域及規避對策;三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地方邊緣化領域,包括國家、區域和城市在全球化體系中的邊緣化風險及其應對。

綜上所述,邊緣化不等於落後化或衰退化,實質是指人或城市作為社會或區域經濟的基本單位在競合環境中的生態位弱化或相對衰退現象,這在競爭性的社會區域中,特別是大城市、都市區、城市群和大灣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人或城市對邊緣化的恐懼來源於隨著社會地位或區域地位的日益弱化,個人或城市價值被社會或區域環境不認同或不關注,並伴生要素資源預期流入量的減少,進一步拉大競爭性相對差距等。邊緣化一般是被動的,在長期被邊緣化的過程中多次“突圍”失敗可能導致主動的自我邊緣化。

在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邊緣化主要指城市基於“核心—外圍”理論架構,在區域競合過程中生態位日趨弱化的現象,即城市在區域規劃、區域空間格局和區域群落關係網絡中的地位日趨非核心化,難以進入或逐漸滑出區域競合關係網的核心圈層,往往表現出經濟、交通等領域的被邊緣化特徵。

1.2 江門邊緣化的特徵

江門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和恩平市“三區四縣”,城鄉空間發展水平不均衡,東部高於西部。從經濟總量看,東部的蓬江區和新會區經濟總量較大,中部的台山市、開平市及北部的鶴山市處於第二梯隊,西部的恩平市則相對落後,而江海區由於行政區劃面積過小,經濟總量不大。從人口分佈看,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的蓬江區和新會區,以及中部的開平市,此外鶴山市、台山市和恩平市的人口也相對集中(圖1)。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1 江門城鄉人口分佈密度(左)和建設水平(右)評估分析圖

通過區域空間結構演變、時空序列數據比較等方法分析可以發現,2000年以來,江門在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不斷下滑,地位也不斷下降,已經處於邊緣化狀態,並表現出如下特徵。

(1)規劃邊緣化:區域地位和功能定位日趨衰落

江門五邑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219年設置的南海郡。17世紀初隨著商貿的發展興盛,江門成為珠三角地區的貿易中心和珠江口重要的交通中轉地,商貿集鎮、商街快速拓展。1897年,江門設立西江上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成為廣東首個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因此發展成為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1902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北街海關,成為廣東八大海關之一,時稱“江門商埠”。2000年之前,因水而生的江門依託河運港口及出海便利的優勢,整體發展水平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21世紀以來,受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新型區域交通方式以及全球化過程中我國進出口加工貿易分工體系變革的影響,江門的區域地位日趨下降,在《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間規劃》中,江門的功能定位僅為“地方中心城市”,而同等級的珠海已經躍升為“都市圈”(圖2)。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2 江門在珠三角城市群層級網絡中的規劃定位分析圖

資料來源:珠江三角洲全程規劃(2014-2020年)

(2)經濟邊緣化:經濟高速發展,但區域競爭生態位逐漸下降

從歷年數據比較分析可知,在改革開放後至21世紀之前的這段時間,江門經濟總量在珠江口西岸區域一直處於領先水平,當時經濟增長速度多年處於15%~20%。2000~2012年,江門經濟發展平均增速為12%左右,個別年份接近15%,經濟總量快速提高,但區域經濟排名不進反退。

從江門經濟總量佔廣東全省的比重看,20世紀90年代之前,江門一直穩定在7.5%左右,隨後開始逐年下降,到2000年首次降至5%以下。同時,江門人均GDP、工業總產值及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均出現同等變化,已處於珠三角城市群的末流位置。江門經濟邊緣化表現為區域性“相對”而非“絕對”的衰退或收縮,即保持自身經濟較高增速和總量的前提下,區域經濟排位日趨退化,這反映出江門經濟發展的內外原動力不足( 圖3)。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3 珠江口西岸城市經濟增長分析(左)與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分析(右)示意圖

(3)交通邊緣化:區域交通通道化和末端化

航運經濟對江門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最終促使江門成為區域性航運物流集散中心。隨著航運的區域作用日趨降低,江門原有的航道港口優勢消退,航運經濟逐漸衰敗。而江門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建設緩慢,對外聯繫通道數量有限(過境高速公路只有江鶴—江中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佛開—開陽高速公路、新臺高速公路和江珠高速公路5條) 且通道性明顯,境內只通車廣珠鐵路( 貨運) 和廣珠城際鐵路支線(客運),缺乏縱向客運通道,區域性互聯互通樞紐及網絡並未成型,通道性和末端化的運輸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不足,導致江門開始偏離全省發展的主軌道。

1.3 江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

(1)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力較弱,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帶動全域整體發展的難度較大。

(2)產業空間主體眾多,包括高新區、軌道交通產業園、江沙示範園、新會今古洲等園區經濟載體,以及荷塘、司前、沙坪和羅坑等多個省級專業鎮,形成了“多極鼎立”的發展格局,但其產業特色發展引導能力不足,分散化無序擴張的特徵突出。

(3)多種交通方式銜接不足,高速公路的作用發揮不足,出入口周邊的交通混雜嚴重,城市道路一體化滯後;港口疏解能力較差,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高速公路與港口之間的連通性較差。

(4)交通與用地佈局結合度不足,特別是城際軌道站點等交通節點周邊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軌道交通未能有效支撐服務業發展及城市空間拓展。

(5)特色資源缺乏整合,豐富且分佈集中的自然人文資源缺乏統籌規劃,景區相互之間的聯繫薄弱。同時,在生態景觀優良的區域周邊,存在大量工業區,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對特色景觀保護乏力,城市空間品質和景觀品位有待提升。

2

江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邊緣化是客觀規律性的產物,核心化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當城市已出現被邊緣化的徵兆時,城市主政者應主動制定相應對策驅動城市的區域生態位提升,開展區域融入視角下的空間統籌規劃,使重塑功能定位和創新規劃策略成為邊緣城市突圍發展的關鍵抓手。

2.1 功能定位

通過對比近年來不同類型規劃對江門的定位、大灣區發展對江門的區域性分工職能要求、江門邊緣化突圍的現實訴求,以及江門自身資源要素稟賦優勢,規劃提出了“中國僑都、珠三角西岸新的中心城市、產城融合示範城”的城市定位,力求實現江門區域角色轉型—從外圍帶動轉變為中心引領,從邊緣城市轉變為門戶城市,充分挖掘特色景觀資源,提升城市空間品質,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將工業化推動城鎮化模式轉變為城市空間提質帶動產業創新模式,實現發展範式轉變。

2.2 規劃策略

(1)區域聯動,構建“新廊道”

江門應充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融入陸海多向的開放格局,強化區域協作和資源整合,擴展國內外市場,提升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外圍分工體系以及全球生產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構建北接廣佛、南連絲路、東承灣區、西啟粵西的開放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江門應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的科技創新服務環和外圍先進製造環,強化區域發展軸的帶動作用,依託粵港澳大橋、深中通道、廣湛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等,打造沿海產業與休閒軸、沿中開—廣茂城市與產業集聚軸、珠西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深度對接珠江東岸和港澳地區。同時,江門還應整合華人華僑海外資源優勢、專業鎮特色產業優勢和西江出海口巷道優勢等,積極開展與東盟及海外合作,深度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圖4)。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4 江門區域聯動分析

(2)珠西樞紐,再造“新區位”

江門應順應大灣區由“核心引領”向“多極崛起”轉變的空間發展態勢,加快完善交通設施建設,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港口、航道及口岸的建設與銜接。規劃以新江門站為核心,構建輻射粵西及大西南的珠三角門戶樞紐,培育鶴山及廣海灣物流中心,使其成為面向內陸、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樞紐;新增江肇高鐵、新興—廣海鐵路等通道,構建城際環線及雙快體系,聯動功能片區。江門應結合自身產業優勢,轉化和吸收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服務環的科研技術成果,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素資源沿軸線向粵西、大西南流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向大粵西、泛珠三角區域多方向強勁輻射的空間態勢,從而強化江門承東啟西的樞紐地位(圖5)。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5 江門區位再造分析圖

(3)魅力僑都,踐行“新範式”

江門應順應新型城鎮化轉型發展趨勢,突出生態、文化軟實力,構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魅力場所,培育面向國際的文化康養功能,實現“彎道突圍”。規劃基於交通預測等技術手段進行交通情景模擬,以適宜的出行時耗、出行距離標定組團尺度,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形成公交、慢行方式主導的空間形態;構建市級特色公園—區級綜合性公園—社區體育公園的三級公園體系,對於建成區的社區體育公園,基於現狀布點可達性分析及人口分佈模擬,確定需求缺口;結合網絡數據抓取的商業、衛生等小型配套服務設施集聚度,設置最佳規劃布點;以僑鄉復興為主線,打造全域文化旅遊體系,塑造魅力空間。

3

江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空間統籌規劃實踐

3.1 空間結構重構:“東提西進,同城共融”


根據“強化現有發展軸線、整合資源和對接新的發展通道”等規劃思路,規劃將江門劃分為東西兩大板塊,並以東部“三區一市”為核心,推動全域分工協作發展。在空間發展上,重點提出“東提西進、同城共融”理念,即東部“三區一市”著眼於“基建提速、效率提升、產城提質”,實施“四城整合”“多點聯動”等發展計劃,加快提升綜合競爭力;西部台山市、開平市和恩平市著眼於“空間擴容、互通共建、產園遞進”,致力於加速突圍,並據此構建“三橫、兩縱、兩心”的空間結構,重構全域城鎮中心體系,通過空間資源整合,實現區域從“行政區”向“功能區”的轉變(圖6,圖7)。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6 江門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7 江門東部“三區一市”空間整合規劃思路示意圖

3.2 產業佈局優化:“兩江兩路,產路融合”

規劃依託軌道產業園等戰略平臺,聯動佛山、珠海,發展交通裝備製造業,構建珠西裝備製造業“脊樑”;依託沿海發展走廊,聯動珠海、中山,打造藍色產業帶,培育珠三角海洋經濟示範區;依託錦江—潭江—銀洲湖、西江、廣湛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構築“兩江兩路”產業軸發展框架,促進產業發展沿重要交通幹線( 沿江和沿路) 集聚。

同時,規劃注重交通樞紐與產業功能一體化設計,結合城鎮中心體系佈局交通樞紐節點,並以此作為城市發展觸媒點,帶動商貿商務業、旅遊休閒業、文化創意產業、教育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及房地產業的集聚,實現交通節點與產業佈局、公共中心多維融合發展。此外,規劃強化重點產業園區佈局,加大對“大廣海”地區的產業引導,以“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城市示範”引領產業升級(圖8)。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8 江門產業佈局結構規劃圖

3.3 交通網絡重組:“東聯西進,區域樞紐”

規劃面向區域性互聯互通,強化通道打造,實施“東聯西進”計劃,構築“三橫三縱”的高速公路網骨架。其中,深羅、中開、西部沿海橫向高速通道向東聯繫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促使江門融入香港1小時經濟圈,向西通達粵西、廣西等地,帶動輻射大粵西、大西南等外圍泛珠三角區域發展;新臺、江肇和佛江縱向高速通道向北銜接佛山一環高速公路和珠二環高速公路,向南溝通廣海灣地區,支撐江門與佛山、珠海的協同發展,並輻射帶動落後的廣海灣地區發展崛起。

規劃圍繞打造珠西樞紐的目標,引導軌道交通匯集,構築江門樞紐和鶴山樞紐,形成北貨南客雙樞紐;規劃廣佛江珠城際鐵路、江恩城際鐵路、珠斗城際鐵路及江恩城際鐵路支線,形成城際軌道環路,聯動開平—台山、廣海灣及珠海西部地區;新增新興廣海鐵路,打通廣海灣地區與粵西、西南地區的聯繫;推動廣珠鐵路客運化改造(遠期構建複線),將江門站提升為始發站,新增新興廣海鐵路等通道和節點,強化江門的門戶樞紐及珠西樞紐地位(圖9)。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9 江門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規劃圖

3.4 旅遊全域開發:“聯動協同,僑鄉復興”

規劃積極響應“僑鄉復興”戰略,完善旅遊體系規劃,聯動“臺開恩”地區,強化“三區一市”旅遊門戶功能,並圍繞五邑文化休閒旅遊軸、江海休閒旅遊產業帶和濱海生態度假休閒帶三條主線,重點打造僑都休閒服務產業集聚區、世遺文化旅遊發展集聚區( 開平碉樓) 和國際濱海度假休閒集聚區三大旅遊集聚區。同時,積極培育外圍鶴山嶺南山水休閒組團、鶴城雲翔田園生態組團、銀湖灣旅遊產業組團和臺城文化生態休閒組團等旅遊點,打造“一軸、兩帶、三集聚、十組團”的全域文化旅遊體系(圖10)。

江門:區域融入視角下灣區邊緣化城市空間統籌規劃策略

圖10 江門全域旅遊規劃圖

3.5 城鄉品質提升:“空間提質,特色增強”

規劃強化城市特色空間指引,加強對城市更新地區、城際軌道站點周邊、水岸地帶等特色空間的功能、界面、形態等重要內容的指引與管控。其中,重點以珠西智谷為城市更新地區的示範,引導功能多元、窄路密網及開放街區的創新空間形態形成;以珠西樞紐TOD開發為城際軌道站點周邊的示範,引導功能複合、交通一體化組織的城市綜合體開發;以江門水道為水岸地帶的示範,提出生產防禦型水岸、生活生態型水岸等分段指引,推動生態修復和地方文化重塑。

同時,規劃構建“以大型風景區為龍頭,以區( 市) 綜合性公園和鎮(街)公園為骨架,以田園風光公園為特色,村居公園均衡分佈,城鄉綠廊有機串聯”的公園體系;依託現有山、水、林、田、城等資源,結合景觀節點,建設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級綠道系統,打造休閒、宜居、活力的開敞空間體系。

此外,規劃通過歷史文化復興提升區域魅力,並提升城鄉景觀品位,彰顯地域特色。規劃依託江門嶺南文化和僑鄉文化的深厚底蘊,挖掘城市文化遺存,通過整合歷史文化及特色風貌資源,圍繞33墟街、梁啟超故居等歷史文化空間,構築文化體驗區,重點打造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市民可遊可憩的文化設施空間,進而提升江門的城市活力和發展魅力。

4

空間統籌規劃有利於區域新均衡形態

在全球化時代競爭性區域主義的催化下,區域和城市空間重構加速,城市發展若錯失良機,則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邊緣化城市的突圍發展,可視為對現狀區域空間格局均衡狀態的建設性破壞及重組,即採取多種舉措,打破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原有區域空間格局,從區域融入視角出發,通過空間統籌規劃,重建有利於自身突圍、崛起和復興的區域空間格局新均衡形態。

本文以江門為例,分析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邊緣化特徵,以及現狀發展面臨的內部性問題與矛盾,基於區域融入視角,提出其邊緣化突圍的功能定位與規劃策略,推動空間統籌和資源整合,創新空間組織方式,重構全域空間結構,從而實現新時代江門的振興發展。希望本文的探索能為大灣區、都市圈(區) 及城市(鎮) 群的邊緣化城市或配角城市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