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老人想要住在熟悉的家裡,

同時又要享受養老院的專業服務,

這有可能嗎?

今年8月起,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試點了一項新服務,

數字化養老院

它既不用老人們統一在院裡報到,

又有辦法遠程為老人們提供專業服務。

具體情況怎麼樣呢?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在長白新村街道馮荷娣老人的家中,記者見證了一個“沒有圍牆的養老院”正從概念走向實景。儘管養老不離家,但老人與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卻是隔著屏幕的“老相識”。前期,福利院已為老人家中進行必要的科技適老化改造,並安裝了智能輔具設備。馮荷娣老人現在使用的智能床墊就是智能輔具設備之一,可遠程監測老人身體狀態。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這樣的改變

讓老人的日常生活方便不少

來聽聽老人怎麼說~

↓↓↓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自今年8月起,每天下午,來自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的護理員楊鳳蘭都會準時來到陳阿姨家,開啟一個小時的日常照護。陳阿姨今年八十歲了,腿腳不太利索,長期的按摩讓她身體輕鬆了不少。

陳曉老人:“經過他們這四個月的按摩以後,我發現我走路好多了。原來我走路老是有點畏畏縮縮的,腿就像踩在棉花上,這一段時間,我覺得走路好像穩一點了。”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與長護險不同,除按摩一類的基礎身體護理外,幫忙整理房間,甚至陪老人出門散步,各類大小事,楊鳳蘭都能搭把手。陳阿姨的子女都不在身邊,屬於空巢老人,每天等待護理員的到來,是她為數不多排遣寂寞的方法。


陳曉老人:“(以前)能自理就自理,不能自理就打電話叫孩子來。現在好多了,我有些事情就不需要打電話,就等阿姨來,叫阿姨幫幫忙。好多事情,比如說冬天到了,鞋子洗洗要放起來,這上面爬不上去。那阿姨來了就會把塑料袋紮了,放上面。這樣就覺得有個盼頭。”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護理員負責每天一小時的上門服務,

其它時間則有

智能設備做幫手。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首先就是門口的門磁感應器。一旦有人開門,它就會亮燈,記錄下老人進出家門的時間和頻率。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而對面廚房裡,煙霧警報器正在作業,煙霧濃度過高時,它會立馬發出警報。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在老人的床頭,這個按鈕則是急救鈴,緊急時刻全靠它了。


上述設備全都與楊浦區社會福利院遠程聯網,通過雲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會第一時間通知到子女、護理員的手機和雲信息平臺中。不過,與養老院住養老人不同,居家養老的老人,第一責任人仍然是子女。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數字化養老院院長王程:“一般我們(先)給家屬打電話,比如告知他老人這時候有個報警,需要我們共同處理一下。/第一責任人如果聯繫不到的話,我們會啟動緊急預案。我們會安排自己的員工,到老人家裡去查看是什麼情況。”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由於每位老人情況不同,數字化養老院還專門給出了一張服務清單,包括生活照料、臨床護理、安全應急、精神慰藉和虛擬信息

等五大類,共48項服務內容。老人可按照實際需求,自行選擇,堪稱“私人訂製”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數字化養老院院長王程:“老人比較受歡迎的可能還是以陪伴為主的服務多一點,以聊天為主,因為我們的老人絕大部分都是空巢老人,獨自在家裡的。還有一些身體方面的護理也有,比如我們去老人家裡為老人洗洗澡,幫他修飾(外表),或者做身體上的護理按摩也都有的。”

從今年8月開張起,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的數字化養老院

已陸續接收32位老人

其中,一部分為普通居家養老的老人,

只要家住長白新村街道,年滿65週歲,

無精神類疾病、傳染性疾病,

就可以到居委會報名。

另一部分,則是想入住養老院,

但暫無床位的老人。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數字化養老院院長王程 :“我們就為他們提供一些“喘息式”的服務,這樣就相當於在老人入住養老院之前,為老人提供兩到三個月的居家服務,等服務期滿了,機構裡有床位了,就讓老人入住我們機構。”

打開養老院的“圍牆”

希望老人們的生活質量

越來越好~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記者:湯順佳、孫培傑、成佳佳、王修遠

在“無圍牆養老院”裡盡享“家”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