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財富儲備上升為國家戰略 資本市場正規軍躍躍欲試

養老財富儲備上升為國家戰略 資本市場正規軍躍躍欲試

外匯天眼APP訊 : 1953 年,全上海市戶籍百歲以上的老人只有一位;而到了 2018 年,這一數字變為2500人,90歲以上的老人也已超過13萬。這一數字從側面表明,老齡化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飛奔而來,顯然,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財務上,我國尚未做好充足的準備。

如果將應對老齡化看作一場“戰爭”,現在已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時刻。剛剛發佈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下稱《規劃》)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五大重要任務,而“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放在了五大任務之首。

經合組織(OECD)201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近14 億人儲存的私人養老金財富只有1978億美元(約合1.4 萬億元)。

在第五屆中國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論壇上,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當前中國最大的挑戰就是未富先老,這決定了中國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平衡需要買方定價,代際和諧需要適度福利,所以中國正在進入一個高效率、低微利的社會財富儲備期。

在這個財富儲備期,正規的資本市場亟待進行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多養老金融方面的服務,為社會儲備更多的養老資產及為老年人資產的保值升值保駕護航。在政策方面,試點已經超期半年的稅延型養老保險應該儘快向全國推開,讓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紅利。

快速老齡化倒逼社保制度改革

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2000年至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基礎持續鞏固,財富儲備日益充沛,是《規劃》設定的戰略總體目標之一。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解讀《規劃》時稱,夯實財富儲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基礎,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是夯實財富儲備的重要措施,提出加快建設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和健全老有所醫的醫療保障制度等具體舉措。

楊燕綏表示,落實《規劃》提出的舉措需要在社會價值和資本價值找到均衡點。養老金制度從國家、企業、個人三支柱到兩個賬戶管理改變。企業做支柱是非常難的,所以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把額外的養老金作為福利打入個人賬戶,整個社會運作是企業賬戶和個人賬戶,這樣才能結構合理,高效運行,惠及老人。

我國雖然確立了三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但實際上各個支柱之間發展極為不均衡。

麥肯錫今年 5 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目前主要依賴第一支柱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其存量資產約為4.4萬億元,佔比逾七成;第二支柱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存量約1.6萬億元,佔比約三成;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金剛剛起步,佔比較少。

隨著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少子化社會,一“支”獨大的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越來越不堪重負,每年財政補貼以萬億元來計算。

武漢科技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當前必須通過制度整合,讓社保制度更公平、更有效、可持續。他建議將將五險整合為三險,簡單地講,就是將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併入醫保,構建“大醫保”制度;將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合併為“強制公積金”,並且降低准入門檻、強制推行、全員覆蓋。

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表示,在社保降費與制度整合同步推進的過程中,必須重構三支柱的制度定位:讓基本養老保險迴歸制度本源,它的“底線”就是防止老年貧困。與此同時,第二支柱的補充養老功能必須做實,甚至可以是強制推行的,因此,“三金合一”有利於做實、做大、做強第二支柱養老金儲備。

資本市場躍躍欲試養老第三支柱

《規劃》提出,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財富積累與合理分配,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穩步增加全社會的養老財富儲備。

在我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中,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本應該是重要的支柱,但由於長期以來缺乏制度支持,這一支柱處於“瘸腿”的狀態。

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下稱“三地”)實施的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曾經被寄予厚望,但這一年半以來的試點效果並不理想。

數據顯示,自試點日至2019年6月底,三地共有23家保險公司符合試點條件,累計實現保費收入(新單和續期)1.5億元,投保人數4.5萬。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表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出師不利,基本處於“偃旗息鼓”狀態,個人不積極,保險公司不積極,有關部門也不積極,無人願意說起這個“燙手的山芋”。

然而,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出現的困境卻不意味著市場沒有相關需求。銀保監會同期的數據顯示,沒有任何稅收政策支持的“商業保險養老金”保費收入上百倍於有稅收政策支持的稅延養老保險。

鄭秉文認為,稅延養老險“叫好不叫座”的主因在供給側,在於制度和產品設計本身存在問題。他建議儘快擴大試點,或直接推向全國,以便在短期內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縮短對制度設計實施改革的期限,讓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紅利。

不僅僅是稅延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設計的缺陷,我國資本市場上的銀行、基金在養老金融產品上也才剛剛起步。

此次論壇發佈的《中國養老金投資白皮書》稱,我國資本市場中真正站在全生命週期為老年人的養老金進行理財的策略方法、模型都還很少,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比較大。

面對一個涉及 2.5 億人、數以萬億元的市場,資本市場的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正規軍都已經開始了“試水”。比如,2018年3月監管部門發佈了養老目標基金相關辦法,8月份首單發行成功。一年多來,在沒有稅優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募集金額已達150億元。

董登新認為,當前應引導國民家庭理財轉型升級,增加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儲備。我國未來家庭理財的大方向是將養老儲備與養老投資貫穿於全生命週期之中,養老目標應該是家庭理財的最高目標,養老財富將會成為家庭財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