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第一次來常峪口,還是數年前,我們從崇禮喜鵲梁沿蜿蜒南行的路一路走來,先是看到一個水庫,再往前走就進入常峪口村子裡了,這一次只是路過,並沒有太多的留意。

而真正留意起常峪口,確是在我們行走張家口鄉村這一行動之後,對常峪口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及至以後多次來常峪口。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常峪口位於古城宣化以北大約20公里處的長城腳下,並因長城的這處關口而得名。在萬里長城之上,大的關口叫做“關”,如山海關,嘉峪關,雁門關等等,小的關口叫做“口”,如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常峪口等等,過了長城,就叫做“口外”,“口外”與“關外”,其實都是一回事。不過,在張家口一帶,人們只說“口外”,卻不說“關外”。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南門遺址

據史料記載,常峪口堡始建於明宣德五年,成化五年展築,萬曆十五年包磚,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其城周長4裡,高3丈6尺,城內曾建有眾多廟宇。 村民們介紹說,常峪口村原有南門、西門二個城門,而在里門上曾寫有“常峪口堡”四個大字,南門和西門都是裡外門的雙層門。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城牆、城門逐步被拆除,現今的南城門遺址是一處新修的斜坡,通往舊城。有村民們說,在南門舊址處,曾挖出黃銅炮兩尊,炮身刻有“常峪口南門防禦轟雷大將軍”的字樣,炮身重220斤,已被有關文物研究所收藏。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殘存的廟宇

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與常峪口有著怎樣的聯繫

在常峪口,村民們都知道,常峪口的村名來源於明代開國大將常遇春,說常遇春在此駐守過。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說起大明開國名將,首推徐達、常遇春二人。在朱元璋義軍初起之時,兩人就追隨他一路轉戰南北,此後更是獨當一面,先後統帥大軍攻破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北伐元順帝,兩人為大明王朝的創建立下了赫赫戰功。


據文獻記載,常遇春1330年出生,安徽濠州懷遠人,相貌齊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末天下大亂,落草為寇的常遇春於1355年投奔當時勢力極為弱小的朱元璋。每次作戰常遇春都衝鋒在前,勇猛敢戰,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員猛將。常遇春雖然不識字,但平時善撫士卒,作戰時沉著果敢,一生歷經大小數百戰,從未敗北。朱元璋就曾讚歎到:“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常遇春當時的官職)。”常也曾自言率兵十萬,就能橫行天下,因此軍中呼為“常十萬”,其他開國將領對他也無不欽佩。

史書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大將軍常遇春統兵追逐元順帝,攻陷元上都(今內蒙正蘭旗)凱旋而歸以後,在今天的常峪口駐守,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將也速率兵侵擾通州,於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領9萬大軍出塞討伐,一路上明軍戰無不勝,最終直搗開平,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就在常遇春大軍班師回北平的路途中,於7月7日途徑張家口宣化柳河川時,不幸患暴病而死。 至於常遇春在什麼時候駐守常峪口,村人們誰也說不清楚。

而常遇春在常峪口的故事流傳很多。

常遇春大戰柳河川 一馬飛過廣濟橋

常峪口城建於明初,是屯兵保衛長城的重要城堡,城內曾建有廟宇36座,困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加上人為的破壞,如今僅剩下了馬神廟,龍王廟等處,但也殘破不全。南門外有廣濟蹄印,至今清晰可辯,常遇春大戰柳河川,一馬飛過橋的故事,在這一帶人人知道。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村人在訴說常遇春與廣濟橋的故事,此橋即為廣濟橋

在一條水溝邊,水溝上架著一座破舊的被當地人稱之為廣濟橋的石橋,橋上坐滿了村民。橋面看上去寬不足三米,橋下是被垃圾覆蓋包圍的臭水溝。這就是傳說中的廣濟橋。據村民們說,橋下在古代曾有護城河,而橋也不是現在的橋,原來是石拱橋,橋邊還有一棵大柳樹,大柳樹曾是橋的橋樑,這棵樹活了就長成了大柳樹,這棵樹很粗,在30多年前幾個頑童在樹根底下點火,把樹燒死。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廣濟橋上的馬蹄印

傳說當年常遇春追趕元順帝時,單騎飛躍過橋,因馬失前蹄,延誤了時間,元順帝得以逃脫,橋面上有塊青黃的石頭,留下的馬蹄印至今清晰可辨。關於廣濟橋的傳說村裡幾乎每個村民都知道,可這座橋什麼時期建造,當時為什麼建這座橋村裡人不知曉,而且在史書上也沒有查找到相關記載。關於廣濟橋的“濟”字,早些年橋面重新修復時,橋上寫的是廣傑(傑的繁體字)橋,對於這兩個字究竟是那個,沒有史料記載。

  村裡老人還傳說的一個故事叫“鐵貓大戰柳河川”,說的是常遇春捉拿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帖木兒的故事,後人把他訛傳為了“鐵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徐達為統帥,常遇春為先鋒,率領精兵進入中原追殺元朝殘餘勢力。元順帝帖木兒帶著家眷逃到柳河川。在柳河川元、明兩軍對峙了多長時間,戰況如何,史料沒有記載,據說元順帝是從常峪口大峽谷逃走的。

常峪口村東有一個神秘的高臺和上千年的老樹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在常峪口村子的東面,有一塊高出來的平臺,是整個村子的最高點,在臺子上面,赫然屹立著一棵很粗的據說有上千年的老樹。老樹枯枝丫杈,很是蒼勁,像個撐開的大傘,大樹已經沒有葉子,估計已經死去多年。在方圓數里之內,都沒有這樣的大松樹。這棵大松樹立在那裡,顯得十分的與眾不同。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沿著一條土路走到大樹所處的地方,才發現這裡的位置真是有所不同,站在這裡,整個常峪口村一覽無餘,是整個村莊的制高點,這種重要的地理位置,更讓大樹蒙上一絲神秘的色彩。關於這棵大樹的來歷,村裡的老人們都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棵大樹了。有一位老人說還介紹,在大樹所處的高地,原來有個廟,廟裡供奉的神仙是黃飛虎。“文化大革命”時,廟被毀壞,就剩下大樹了。而黃飛虎是封神演義裡面著名的大將。這與一般的農村不同,農村大多供奉土地、龍王這些神靈,因為供奉龍王是希望能夠風調雨順。而在常峪口,卻供奉著一個古代神話中的武將。通過這種宗教崇拜的對象,我們也能夠看出常峪口在明代,已經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了。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地道入口

關於這顆幾百年老樹的枯死的說法,村裡的老人說,這棵樹原來活的呢,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年代,樹的底下挖了很深的一條地道,自從打通地道以後這棵樹就逐漸枯死了。老人曾經參加過挖地道的工程,他說地道里面很大很深很嚇人,一兩個人不敢在裡面。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挖過地道的老人

一道水下長城訴說著怎樣的歷史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在村北5裡地的山谷入口處,有個像烽火臺的土臺子矗立在山谷入口處。再往前就是常峪口水庫的大壩。水庫面積不大,卻很深,通過大壩另一邊的落差就可以看到。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常峪口長城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常峪口水庫

水庫的對面是一片小樹林,而在小樹林旁邊的山上,蜿蜒而上的,卻是明長城。這道長城由於多年的風吹日曬,長城的牆體已經坍塌,留下的只是一堆碎石,它們猶如一條巨龍,盤旋在這山嶺之上。由於烽火臺是泥土結構,反而比較好地保留了下來。儘管如此,在烽火臺的頂上,也已經長滿了野草。水庫東面的長城,一直延續到水底再沿著山脊向西走去。站在遠處看,水庫東邊的長城特別雄偉,沿著陡峭的山脊蜿蜒而上,長城是從水庫東面的山上蜿蜒下來,穿過水底,伸到水庫西邊的山上。在明朝先修建了長城,後來不知什麼時代有了水庫,水就淹沒了位於山谷低處的長城。而這被淹沒的長城,應該就是真正的長城關口。可以猜想,明代的士兵駐守在這裡,而山下的常峪口村則是個大兵營。一有戰事,士兵馬上通過烽火臺放狼煙。山下收到信號,馬上整頓人馬,前來應戰,如果是騎馬,不到十分鐘就能趕到這裡。而在平時,山下的士兵就種地屯田,山谷中流下的溪水可以供人畜飲用,滋潤田地。而且,在古代,生態要比現在好,溪水會更多,水質會更好。一代又一代,戰爭沒有了,駐守在這裡的士兵慢慢習慣了這裡的環境,並在這裡繁衍後代。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張家口有個村叫常峪口,與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有著怎樣的淵源

我們行走在在常峪口村,能看到很多老房子,這些老房子留著歲月的痕跡,從這些滄桑的老房子中,你依然能感受到常峪口這段古老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