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為何設置達量限速,手機卡和物聯網卡區別在哪裡

運營商為什麼要設置達量限速,其實這是和之前的政策有關的,記得自己的手機卡升級到4G以後,那個時候流量特別貴的,還有漫遊流量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省內和國內流量

運營商為何設置達量限速,手機卡和物聯網卡區別在哪裡

為了不受這個約制,當時自己是辦了一個移動全球通的88元套餐,內含700M的流量和300分鐘的通話,和現在相比流量是太貴了。可是過了一兩年以後,三大運營商為了增加自己的用戶數量,挖掘潛在的客戶。

是推出了無限流量卡,剛推出來的時候,並不是自己單個為戰。而是聯合支付寶、騰訊這些網絡巨頭,利用它們的影響力來進一步增加自己的用戶數量。我現在使用的卡就是在支付寶上買的,是聯通冰激凌套餐。

運營商為何設置達量限速,手機卡和物聯網卡區別在哪裡

在看到了初步的成果以後,是又和多家企業進行合作,價格更便宜,只是有了一個限定的條件,就是我們用戶說的頭條系、阿里系、騰訊系這些了,在它們旗下的運用是免流量的。

之外的就是要收費了,從700M到20G甚至是40G,流量是增加了這麼多,價格還下降了,使得4G的用戶數量逐漸增多,加上三大運營商的2G、3G退網工作也在慢慢的開展,這些因素使得我們用戶感覺到4G網速變慢了。

基站接入的用戶數量增多,而且多數還是無限流量的,並且在限速上,三大運營商開始並沒有那麼認真的。很多的卡上都寫著流量超過多少以後,是限速到多少,實際的情況並沒有如此。

加上5G的到來,三大運營商的重點是慢慢的轉移了。此時用戶已經明顯感覺4G網速變慢,網上也是有為了加快5G的建設,是給4G網絡降速了,紛紛認為是運營商在裡面做了手腳。

運營商為何設置達量限速,手機卡和物聯網卡區別在哪裡

後面是工信部約談三大運營商,讓它們查清楚到底是什麼情況。想想網速變慢是正常的,用戶數量太多,超出基站負荷,再說5G的建設是使用NSA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佔用了4G基站的資源。

並且用戶手上基本都是無限流量,又沒有進行限速,這樣一來網速變慢是遲早的事情。可以理解為是運營商自己挖的坑,最後還是得由它們自己來填。之後就真的是採取了一些錯失。

首先是嚴格的按上面的要求執行,多少流量後是直接限速。其次是清退各大營業廳和網上的低流量套餐,現在我們再去搜索冰激凌套餐已經是沒有了,總結起來就是達量限速。

第二個問題是淘寶、京東上那麼便宜的卡,流量還特別的多,為什麼它們可以這麼便宜,反而我們的手機流量這麼貴呢?那個卡其實是我們說的物聯網卡,它的功能是非常的單一。

是單純的流量卡,只能上網,什麼撥打電話和接收信息都是沒有的。等於我們買回去以後,只能是當作移動熱點來使用,超過100G以後也是限速的。至於它的用途,我們可以看看自動售貨機以及快遞櫃這些。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流量,不妨去購買這個物聯網卡試試。但現在是不是限速就不知道了,因為前面提高運營商是在不斷的清退低流量套餐,而且本身是屬於物聯網卡,對流量的使用也並不多。

一旦你使用的流量太多,是有可能會被限速的,還有這個卡並不是運營商銷售給你的,售後什麼的就存在很大疑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