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後宋神宗駕崩,宋哲宗繼位,任用司馬光為宰相,蘇軾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龍圖閣學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讀。這時的蘇東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的賞識,政治上春風得意。

而此時蘇軾結髮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

蘇軾再次得寵多少有些幸運的成分。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曾這樣的落筆:……蘇東坡……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淨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於你之前了。……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吧。“頑童”,這裡林語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種嘉許的語氣在點評蘇東坡的自由性靈,然而蘇東坡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呢?不諳世事,興致所至,聰明有餘而內斂不足。這麼個大詞人,大文學家,在政治發展中就顯“低能了”,所以被政治牽絆得頭暈目眩。是故在這一段相對安穩適意的生活中,蘇東坡的精神狀態是輕鬆和愉悅的,所以蘇軾也深深不能忘記王弗曾經陪伴著自己度過的那些艱難的時光。

王弗蘇軾的結髮之妻,四川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訓,頗通詩書。年16歲時,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1065)卒,年方27。得體大度,端莊典雅的夫人為“年少意氣風發”的丈夫張羅很多“不入眼”俗事,使得少年的蘇軾在政治發展中雖有波折,卻能於家庭裡盡顯安堂,有張有弛。

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給“頑童”少年才子很多“補充、支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默契和欣賞。蘇軾的生活中是不能沒有一個這樣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蘇東坡才有更多的閒情逸致去“沐於沂,浴乎舞雩”。也正因為如此蘇夫人也成為蘇東坡最為信任依賴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蘇東坡的心靈深處,別人大都不知道,蘇東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過患難,共過生死,日日的關心和愛護,充滿信任的等待和撫慰。王弗給予蘇東坡的是所謂“相濡以沫”的質樸而深情厚感。

與蘇東坡此情可待相似的,後世的乾隆皇帝80歲謁陵時對孝賢富察皇后的思念(富察皇后已離世幾十年了)。“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乾隆每次拜謁東陵,他必到自己的裕陵,也是孝賢皇后的長眠之地酹酒祭奠並賦詩述懷。他對地下的亡妻絮絮的說:雖然你離去多年,祭奠你時還是滿腹心酸。一直記著你正位中宮,孝順賢德的嘉言懿行。身為紫禁城的女主人,後宮龐雜的一應瑣事都由皇后主政。孝賢富察皇后頗有管理天分,以德服人,對嬪妃們平和有禮,對屬下寬仁慈愛,宮中諸事井井有條,乾隆帝因此得免後顧之憂,他認為,自己能夠專心地處理國家政務,閒暇時間查閱典籍,全賴孝賢后的功勞,再忙再累,皇后永遠是他溫柔的港灣。

無論蘇軾還是乾隆,其實內心裡悼念的是那份曾經的“精神上的默契和欣賞”,是沒有浮華、物質所幹擾的純粹的“心有所願,你我自知”,她默予支持、奉獻,他勇於堅持、努力;琴瑟和諧,鸞鳳和鳴。

餘生淼淼,不為往事擾;

繁華歷盡,心存伊人笑。

春風十里不如你,你在水中央,回眸花中笑!”

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不為往事擾,餘生只願笑


【情說感話2019】

2019.09.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