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項羽垓下被圍後自己所做的慷慨悲歌之詞,讓人聽了之後心裡不自覺的湧現出一股悲涼之意。垓下之戰是扭轉秦末以來割據之勢的關鍵性戰役,同時這場戰爭也決定了天下大事歸項還是歸劉。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劇照

垓下之戰使得漢王朝從此走向了大一統的局面,也徹底的清除的西楚的主要兵力,項羽再也沒有和漢軍對峙的能力。它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也是終結點,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奠定了漢王朝的百年基業。

項羽手握重兵,勢力也是非常大的,可為何卻在垓下兵敗給了漢王劉邦,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分析一下這場戰爭。

01鴻溝條約,項羽險棋一步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項羽和劉邦也不例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和劉邦兩人的實力也越來越大,天下肯定是歸屬於他們兩個人其中的一個。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劉邦、項羽劇照

公元前二零五年,雙方的大決戰開始了,戰事開始之初,此時的形式是劉邦佔據了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全部地區,還有四川、安徽和貴州的大部分地區。另外劉邦的背後是自己的封國,糧草和兵員都源源不斷的可以充沛,劉邦的部將也在各地攻城掠寨,因此此時的劉邦不怕和項羽打持久戰嗎。

可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以騎輕兵為主力的項羽在攻打到滎陽鴻溝之後,卻沒有像之前那樣勢如破竹,反而處處受制,項羽的封地這個時候是一江蘇的蘇北為主和大部分的河南東部的小部分地區。

項羽遠離蘇北,兵糧道路早已被切斷。雙方在鴻溝相持不下,雖然兩方兵力相差無幾,但是項羽遠離封地,經不起戰爭的損耗。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劉邦方向傾斜了。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劇照

公元前二零三年,相持兩年的楚軍部隊後勤開始出現問題,糧草押運不上來,楚軍開始出現斷糧的情況,而劉邦也沒能調動韓信和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進行最後的合圍,此時的雙方都有了撤退的意思。

於是項羽和劉邦在鴻溝進行了一場和平談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協議",主要就是雙方決定平分天下。

"鴻溝協議"簽訂後,項羽遵從協議開始緩緩後撤,但是劉邦卻撕毀協議向項羽發起了進攻。歷史記載到張、陳二人認為:

"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陳平劇照

可見這是張良和陳平的主意,而劉邦也心動了。

但是劉邦卻沒想到,他再一次被打敗了。主要是韓信,彭越因劉邦不同意封王之事,兩人沒有出兵,結果劉邦兵敗固陵,無奈只得退入陳下被項羽包圍。

此時的劉邦向張良問記該如何,張良回答道: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 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計策,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兩人被封了王之後,果然出兵,劉邦也率領大軍北上,準備合圍項羽,垓下之戰正式開始。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劇照

02劉邦毀約,項羽垓下被圍

公元前二零二年十月,灌嬰率軍進攻彭城,並且佔領彭城,降將英布也派部隊進攻九江地區,先是誘降了守軍將領周殷,而後率軍北上佔領城父。

劉邦此時也從固陵向東進兵,由於灌嬰先一步佔領了彭城,封鎖了項羽的退路,導致項羽不得不改變撤退的方向,由向南被迫改為向東南撤退。

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安營紮寨,收攏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還剩餘十餘萬人,漢軍順利會師,部隊空前強大總兵力超過六十萬人,此時漢軍把十萬楚軍團團包圍。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垓下之戰劇照

但是此時的項羽並沒有失去信心,因為垓下這個地方不是項羽倉皇出逃選的地方,而是項羽親自挑選的決戰之地,他認為垓下是一望無際的原野,特別適合他自己手下十萬輕騎兵的集團式衝鋒。

而且項羽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劉邦,雖然兩軍實力相差較大,但是項羽認為這沒什麼,因為他一生打了好幾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而且當年的彭城之戰,他以三萬打敗了劉邦的六十萬大軍,今天照樣可以。

項羽唯一失算的就是,這次的大決戰劉邦沒有親自指揮,而是把前線指揮權交給了韓信。

韓信拿到決戰指揮權後,親率三十萬漢軍主力,分三路向項羽進軍,而劉邦則坐鎮後軍。項羽不愧是項羽,面對三十萬大軍進攻,居然做出了反擊這樣的軍事戰略,導致漢軍在初次進攻時受挫,並且開始緩慢後退,楚軍發現後開始追擊,沒想到中計被三路大軍夾攻的項羽,只得退回垓下。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垓下之戰劇照

03四面楚歌,八百精騎強突圍

此時,漢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大多數都是步兵而項羽多為騎兵,且驍勇善戰,為了能夠快速擊敗項羽,又減少部隊損失,韓信決定採納張良的計策"四面楚歌"。

一時間漢軍軍營中開始傳出楚地歌聲,聲勢越來越大,楚軍認為漢軍已經盡得楚國國土,士氣大降,項羽眼見部隊失去了戰心,就下令突圍而他自己親率八百精銳開始突圍。

漢軍發現後,派遣五千精兵銜尾追擊,經過一夜的追擊戰鬥,到了第二天項羽突至東城,八百精騎只剩下了二十八騎。

項羽又率領這二十八騎撤退至烏江邊,站在烏江邊項羽不僅想起幾天前自己還是手握數十萬大軍的西楚霸王,此時身邊卻只剩下了這十幾個人,跟隨自己突圍的八百精騎也損失殆盡,悲涼之意心頭起,又想到自己決定突圍的晚上,虞姬為了不拖累自己,自刎而死,心頭悲涼之意更濃。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虞姬劇照

項羽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失敗,那個出身混混的漢王,卻打敗了自己這個楚國貴族,就算回到楚地,也免不了被人嘲笑,想我一代西楚霸王,如何能夠接受這樣的結果,遂萌生了死志,最後自刎於烏江邊上。

04兵敗垓下,此戰失誤重重

項羽傭兵之實力不在劉邦之下,為何會被劉邦追著打?我們可以從這場戰爭的大環境來看。

第一:楚軍戰線太長,實為兵家大忌。項羽遠離蘇北,背靠河南滎陽,但是僅靠滎陽小部分地區難以為大軍提供源源不斷地物質,楚軍雖然有不擋之勢,但是長久的對峙,會加大楚軍的戰損。而且韓信、彭越二人一旦合圍,會陷項羽於被動之中。

當年戰國時期,秦趙對峙於長平,老將廉頗閉城不戰,秦軍遠征長平,同樣是因為輜重的問題,使得秦軍不得不用離間之計逼得趙軍一戰。因此項羽戰線過長,後勤輜重補給跟不上,使得大軍的後續問題會接連不斷。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劇照

第二:議和意味著示弱;項羽自起兵以來,自封"西楚霸王",按著項羽以往的打法,他不會輕易的提出議和,鴻溝對峙,面對相峙不下的戰局,項羽同意和議,以鴻溝為楚漢之界,但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卻逃不過足智多謀的張良,他們肯定也能看得到這一點。

項羽議和意味著他現在存在短板,短板就是兵員和淄重的不足。議和只能緩解項羽的壓力但是解決不了他的短板,但是卻能夠為韓信和彭越兵力的合圍提供大量的時間,才會有後面的張良進言撕毀條約圍堵項羽。

第三,反攻未深思,對戰必敗。垓下之戰前期憑藉面對韓信三十萬主力軍,項羽傾巢而出,無奈卻中了韓信的計。被韓信三路大軍合圍,無奈只得敗退垓下。

項羽擁兵十萬,大多是騎兵,雖然兵力不及韓信的三十萬的主力大軍,韓信卻以步兵為主。垓下地處平原,非常適合騎兵的衝殺。項羽稍加戰略,只需要分兵三層做後援部隊,一旦前軍被困後援軍即可援助解圍,對戰韓信十萬大軍足以。但是項羽的做法缺傾巢而出,最後以失敗告終,十萬之眾潰敗七八。

一代英雄項羽,為何會在垓下敗給劉邦,垓下戰敗項羽為何不渡烏江

項羽劇照

第四,舍了"帥"也未保住"軍"。本該舍軍保帥,卻成了舍帥保軍,韓信採用張良的計策"四面楚歌"使得楚君軍心大動。面對眼前的一切,項羽本該安撫軍隊,重振軍心,卻獨自率領八百勇士突圍。最後成仁烏江。

雖然楚軍垓下一戰不敵韓信,四萬大軍自損七八,至少還有兩萬之眾,項羽卻放棄大軍,親率八百騎兵突圍,若是以兩萬之眾攻擊漢軍一個點,這場突圍之戰,誰贏誰敗還未可知,項羽這一步把自己走向了絕路。項劉之爭,名流千古,項羽是個英雄,但是他的雄才能成為一個著名的大將軍,但是卻做不了帝王。

垓下之戰扭轉了項劉對峙的局面,這一戰也穩固了漢王朝的江山,徹底的把汗王朝推向了歷史舞臺。但是歷史悲情,英雄落幕,後世雖不能評價誰是誰非,但悲情一道"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