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加碼鋰電!“半路出家”的天能動力能否趕上風口?

近日,天能控股集團旗下的天能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電池”)宣佈與法國道達爾集團旗下帥福得電池有限公司一起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專注於技術開發、製造和銷售可靠度強的鋰離子電池、模塊及高端電池組。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直言:“這次合作是推動公司轉型升級、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契機,在天能控股集團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

一場必須全力以赴的“比賽”

據瞭解,為了向鋰電池領域轉型升級,早在2018年11月,天能動力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動力”)就計劃分拆附屬子公司天能電池及相關附屬公司於A股上市。天能動力此次拆分“天能電池”IPO的目的有6個方面,一是綠色智能製造技改項目;二是高能動力鋰電池電芯及PACK項目;三是起動啟停電池項目;四是新能源綜合研發測試中心;五是全面數字化支撐平臺;流失補充流動資金。

再度加碼鋰電!“半路出家”的天能動力能否趕上風口?

其具體方案是:2019年7月12日通過股東大會批後,12月向中國證監會報送A股首次公開發售申請,批准後爭取於2020年12月前完成A股發行上市。一旦A股上市成功,天能動力至少可以有35億左右的資金補充進來,無論是擴展鋰電業務還是開發新的電池產品都可以有充足的資金做後盾。天能動力這樣一家主營業務中鉛酸電池佔比高達57.78%,而鋰電池僅佔1.27%的動力電池企業,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情況下,迫切需要補上鋰電的短板。

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目前正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6年註冊登記的150家驟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70家左右,並逐漸形成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雙寡頭局面。天能動力主營的鉛酸電池卻在走下坡路。今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實施,要求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含電池)不超過55公斤,而使車的重量減輕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把鉛酸蓄電池替換為鋰電池。並且,從長期來看,儘管鉛酸電池需求仍在,但其增速卻不斷放緩,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鉛酸電池增速僅為2%。

在當前的市場格局下,天能動力想要在動力電池領域取得一番成就,轉型可以說是箭在弦上。天能動力參加的是一場必須全力以赴的比賽。

“大象”轉身有點晚

天能動力是一家老牌電池企業,有著比較雄厚的實力,尤其是在鉛酸電池領域,可以算得上業內領軍企業。正因如此,想要實現快速轉型也比較費力。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記者獲悉,天能動力的前身是煤山第一蓄電池廠,成立於1986年,以生產和銷售鉛酸、鎳氫及鋰離子等動力電池、電動車用電子電器及風能及太陽能儲能電池等業務為主。2007年6月11日,天能動力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正式進軍國際資本市場。

再度加碼鋰電!“半路出家”的天能動力能否趕上風口?

一直以來,天能動力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電動自行車市場專用的鉛酸動力電池產品,並憑藉產業深耕、技術積累、品牌效應等優勢,收穫了來自雅迪、愛瑪、新日、綠源等知名電動車品牌的大量訂單。

2018年,天能動力鉛酸電池銷售收入287.4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電動自行車及電動三輪車電池銷售收入約人民幣262.9億元,同比增長21.11%。此外,微型電動車銷售收入約人民幣20.05億元,同比增長35.81%。

同時,在今年8月份,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評定的“2018年度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名單”顯示,天能動力以2018年總營收345.52億元名列第一,甚至超過了寧德時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天能動力可以穩坐釣魚臺。因為在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大勢下,鋰電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就倒逼行業內鉛酸電池企業加速佈局鋰電池產品。

而根據天能動力2017年和2018年年報顯示,其鉛酸動力電池收入分別為217.07億元和262.90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0.68%和76.09%。

儘管早在2015年,天能動力就曾經投資了3億元興建鋰電池生產項目,產能為1.25GWH,日產鋰電芯50萬支/天,經過改造升級生產線之後,預計一年後可將產能擴充至100萬支/天。

並且,2015年,天能動力鋰電池產品營業收入為1.89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120.6%。微型電動車動力電池實現營收5.59億,同比增長88%,且已經和國內包括奇瑞、康迪、眾泰、華立等微型電動車廠商達成合作,同時還在不斷增加其客戶名單,其中僅與康迪就簽訂了價值2.6億元的鋰電池購銷合同。

但在“開門紅”之後,天能動力卻遭遇業績上的“滑鐵盧”。根據2017年、2018年的年報數據,天能動力2017年、2018年鋰電池銷售收入分別為12.23億元和5.53億元,不僅同比下滑,佔總收入的比重也僅分別為4.55%和1.6%,2019年上半年,鋰電池業務佔比數再次下滑僅為1.27%

由此可見,擁有龐大鉛酸電池生產能力的天能動力,想要實現向鋰電池產業轉型,起步已經遲了不止一步,比起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天能動力想要後來居上並非易事。雖然公司在近幾年的時間不斷加大對鋰電池的佈局,但從結果來看,天能動力在向鋰電方面的轉型並不成功。

融資不是唯一手段

天能動力拆分附屬子公司天能電池在A股上市融資或許能讓公司的日子變得好過一些,但融資並不是轉型的唯一手段,所以天能動力才會與道達爾公司合作,成立新的公司專注於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和產品銷售。

再度加碼鋰電!“半路出家”的天能動力能否趕上風口?

如果對天能動力目前面臨的“困局”作一個簡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構成其轉型瓶頸的因素,其實包含內外兩方面。

在天能動力內部,以往的鉛酸電池生產線已無法完全適應鋰電池生產的要求,所以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生產線改造,而其巨大的生產規模則意味著需要一筆相當數目的資金。拆分電池業務A股上市就是要解決這部分資金的問題。

而在天能動力外部,鋰電市場已經群雄並起,大批傳統鉛酸電池企業紛紛殺入鋰電產業,這對於本就“擁擠”的國內鋰電市場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同時,儲能市場在經歷了2018年的大爆發後,增速有所放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鋰電市場的產能消納能力。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天能動力需要找到更有實力的合作伙伴,聯手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0位的法國道達爾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天能動力的轉型之路註定不會“一蹴而就”,不過天能動力已經積極向前邁進了關鍵的兩步,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認為,在轉型之路上,天能動力應該在穩住傳統鉛酸電池業務的前提下,專注於提高鋰電技術研發能力,提升產品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新一輪風口到來時從容佈局,從而真正在轉型發展之路上“跑贏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