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扶貧路上的“真情”換“真心”

這條正在走的扶貧路,他們中間有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有退伍軍人、有多重身份的機關幹部......但對於扶貧工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扶貧幹部,他們入百家門,知百家情,用不同的方式踐行著同樣的扶貧使命與擔當。

临潭:扶贫路上的“真情”换“真心”

李洮湧帶領幫扶責任人入戶瞭解情況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1995年李洮湧脫下軍裝進入原臨潭縣地稅局成為了一名稅務幹部,2019年稅務機構改革,人員整合,從稅24年的他並沒有停下腳步,承擔起了臨潭縣稅務局對口幫扶村冶力關堡子村的幫扶工作隊隊長的職務,堅定地投入到臨潭脫貧攻堅的隊伍中,開啟了一段與稅務完全不同的新徵程。

李洮湧說:“從機關到扶貧,陌生的工作環境裡不熟悉的工作搭檔,徹底融入困難重重,但這是每一位機關幹部參與到扶貧所要踏出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時至今日,李洮湧的扶貧之路已滿一年,從剛接手時對扶貧的一無所知,到現在對堡子村43戶貧困戶家庭的具體位置、基本情況、主要經濟來源、脫貧進度等所有情況瞭如指掌。

堡子村扶貧站副站長張紅平說:“剛開始大家知道稅務局的一位領導要來和我們一起幹扶貧,以為也就是掛個名頭,但共事一年多來,他一直吃住在村,加班每每也是提前到,稍有空閒不是翻看村裡貧困戶的資料就是去下戶瞭解情況,對貧困戶的掌握比我們扶貧站的幹部都多。除此之外,他雖年長但毫無架子,很快就和幹部們打成一片,對年輕幹部也很關心,幹部們家裡的紅白喜事他都在場自始至終地操心著......”

村民劉英田說:“這一年“李老弟”到家裡來的次數多得我已經不記得了,不論農忙或是農閒,他都會配合著我們的時間來家裡和我們一起拉拉家常,今年他鼓勵我油菜籽和柴胡進行套種,今年柴胡和油菜籽產量都很不錯……平時大家夥兒誰家有事,總能見到洮湧,他總是我們的事忙前忙後......”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從“國防綠”到“稅務藍”再到扶貧一線,從1964到2019,無論角色如何轉變,歲月如何變遷,他在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行動踐行著獨屬於他的那份為民服務的初心與擔當,從未停歇......

临潭:扶贫路上的“真情”换“真心”

為不佔用村民農作時間,梁斌與他的隊員們深夜加班登記扶貧資料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一如往常,茄羊村扶貧第一書記梁斌早早就踏上每天必須打卡的路線,挨家挨戶去探望每一位幫扶戶,他和茄羊村其他的扶貧幹部一樣在為今年徹底摘掉茄羊貧困的帽子作最後的衝刺......

機構合併後白銀籍的梁斌擔任了冶力關稅務分局的分局長,同時也擔任了臨潭縣稅務局對口幫扶村茄羊村扶貧第一書記,雙重身份,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而梁斌作為臨潭稅務參與全縣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他的從稅生涯也因扶貧而多了一份不同的體驗。

今年是茄羊村脫貧摘帽的最後一年,也是稅務機構合併的第一年,當“最後一年”與“第一年”相遇,梁斌一方面統籌協調分局裡的涉稅事宜,另一方面紮根茄羊村開展脫貧工作。每日相同的進村打卡路線,大量重複的扶貧工作並沒有抹去這個異鄉人對他鄉工作的熱情。

梁斌說:“扶貧工作是我工作生涯的拓展,給了我更多的考驗,但扶貧工作其實與稅收工作異曲同工,歸根結底都是為民服務,但脫貧攻堅更需要我們主動貼近群眾,去感同身受,反反覆覆,才能慢慢出成效,是急不得的。”事實也確是如此,茄羊村易地搬遷盤活資源、藥材種植屢獲豐收、土蜂養殖甜到心坎、農家樂遍地開花、人均收入不斷提升……這些並不是單個人的功勞,是茄羊對像和梁斌一樣扶貧幹部們扶貧初心的最好反饋。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單行軌道,但我們可以在進程中有更多的嘗試,梁斌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生命的博觀約取,相信厚積之後的薄發會對他給予最好反饋。

临潭:扶贫路上的“真情”换“真心”

魯志強與劉麗娟入戶瞭解情況

得其所哉,未來可期

今年,臨潭稅務的魯志強、劉麗娟兩名年輕幹部又加入到臨潭脫貧隊伍中,成為茄羊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在青春最美的年華里踐行著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在脫貧攻堅的最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能加入到這項工作中對我來說是一段寶貴的經歷,但對於我們青年扶貧幹部來說,鞏固現有扶貧效果,促成脫貧由量到質的轉變是我們的責任。作為90後,利用自己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為村民帶去更多心理上的輔導,鼓勵他們轉變觀念、開放思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魯志強說。

“雖然我們現在每天不是在入戶,就是在入戶的路上,但生活很充實,這裡民風淳樸,彼此親近,生活裡充滿了煙火氣,這些城市裡所缺乏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成長最好的養分......在這裡不但能看到政府在為脫貧攻堅努力、村民也在為此努力,更能看到未來的希望,村民觀念逐漸轉變,更加註重孩子的教育,大學畢業後的學生們也紛紛回鄉。去年,4名大學畢業生回了家鄉,紮根基層,為建設家鄉出謀劃策。相信,當知識與鄉情擦出火花、當政府和村民一同攜手,茄羊村的振興指日可待。” 劉麗娟說。

得其所哉,未來可期。青年人需要被需要,才能更好地反饋社會;青年人需要被歷練,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青年人更需要感受社會最真實的溫度,才能成為有溫度的人。當一個人被社會需要,經歷了歷練,感受了社會的溫度,這個人的未來值得的期待,這個社會的未來更值得期待。

入百家門、知百家情、做百家事,只為最初的脫貧夢。追夢的路雖長,但無數人的前赴後繼,終點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