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擊敗袁紹後,為何將統治中心從許昌轉移到鄴城

曹操擊敗袁紹後,為何將統治中心從許昌轉移到鄴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終於消滅了袁紹父子的勢力,奪取了袁氏擁有的冀幽青並四州。此後,曹魏政權雖然仍舊以許昌為都,但曹操自己卻長期留駐袁紹昔日的中心據點——鄴城,把這裡作為自己武裝割據政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從這裡發號施令,東征西討。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擊敗袁紹後,為何將統治中心從許昌轉移到鄴城

鄴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與地處平原地帶的許昌相比,鄴城城池更加易守難攻,該城始築於春秋時期,“本齊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築五鹿、中牟、鄴,以衛諸夏也。”換句話說,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之所以修築鄴城,就是為了抵禦外族的入侵而保衛華夏族的。

此外,鄴城周邊雖然也是一片平原,卻有著山河之險,其北臨漳河,南有淇水,中有洹水,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西面的太行山巍峨聳峙,相映成趣。此外,曹操又在鄴城西北修築了高大而堅固的銅雀臺等三臺,更是進一步加強了城池的防守功能。

曹操擊敗袁紹後,為何將統治中心從許昌轉移到鄴城

鄴城有“制天下”的潛力

明代顧祖禹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以河南之全勢較之,則宛不如洛,洛不如鄴也明矣。…夫鄴倚太行,阻漳、滏,夏商時固有都其地者。戰國之世,趙用此以拒秦,秦亦由此以並趙。漢之末,袁紹不能有其險也,入於曹操,遂能雄長中原……夫自古用兵,以鄴而制洛也常易,以洛而制鄴也常難,此亦形格勢禁之理矣。”

由此可知,鄴城所處的位置不但臨時都城許昌不能比擬,也強於東漢數百年的都城洛陽。誰控制了這裡,誰就可以控制富庶廣袤的河北平原,然後如同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一樣,憑藉河北之力統一了全國。也正因為如此,曹操掃平北方後,特意讓漢帝居許,自己卻遠處於鄴。

曹操擊敗袁紹後,為何將統治中心從許昌轉移到鄴城

鄴城水陸交通便利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春,曹操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為了打擊北方烏丸的勢力,曹操又主持開挖了平房渠、泉州渠。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太祖(曹操)鑿渠,引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此後,“鄴都水運可由漳水、利漕渠、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向北直抵河北平原北段的灤河水域,向南可由黃河抵達江淮”,與這些渠道相溝通太行山東各處的船隻,能夠駛抵鄴城之下,鄴都也因此成為黃河下游大平原上的南北水運交通的樞紐,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