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老師傅教你如何改良

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老師傅教你如何改良

在池塘底部及中下層水體,處於塘底有毒有害物質向上浮升、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向下沉積,從而在水底的交匯處形成一個特殊的層面。高密度養殖投餌多、排洩量大、藻類死亡、濫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導致該特殊層面發熱、發臭、泛酸,腐敗菌(弧菌或嗜水氣單胞菌)大量繁殖,生物和化學耗氧量大,亞硝酸鹽、氨氮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原生動物、細菌、病毒的滋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聚毒層”,又恰恰是對蝦的核心生活區。“聚毒層”如不及時消除,黑鰓、黃鰓、甲殼潰瘍、白濁偷死等各種對蝦病害則隨之而生。下面就造成蝦池水質、底質變壞的原因及改良底質的方法提出一些見解,供參考與交流。

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老師傅教你如何改良


造成底質變壞的原因
1.在高密度、高投餌量、低透明度養蝦模式下,大量的飼料殘餌、排洩物、浮游生物屍體等有機物不斷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質、底質變壞最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機質的存在為池底厭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養基。

2.養殖水深與增氧能力脫節造成底層溶氧不足,底泥發臭。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僅有水車式增氧機,池塘底層溶氧會經常不足,有機物在厭氧狀態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亞硝酸鹽的釋放量。
3.增氧機安裝位置不當,未能與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導致大量有機物被帶到池邊死角,久了容易發臭。
4.砂質池塘因砂質顆粒較大,吸附氨等有害物質的能力較差,易發臭。
5.水較瘦或藻類老化的池塘,藻類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導致有害物質降解速度緩慢,底泥容易發臭。
6.藻類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濃的池塘,會減弱中下層水體的光合作用,中下層水體產氧能力下降,同時藻類的新陳代謝導致死藻量較大,也會造成底質惡化加快。

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老師傅教你如何改良


判斷不良底質
1.池邊的角落有大量黃褐色泡沫,有異味,不易散開;黃褐色泡沫是水質變壞的表現,有異味證明已出現壞底。
2.料臺髒、底部附著膠著物或黑泥。
3.池底在光照強時升起大量氣泡或氣霧。
4.水質變得濃稠,風吹過水麵出現細密的水紋,證明水體的表面張力。
5.亞硝酸鹽含量顯著增高、藻類老化或水濃後突然倒藻。


如何改良底質
1.合理安裝增氧機安裝增氧機時應該使水流通過池塘的各個角落,儘可能將汙物帶到中間排汙口排出。有效促進排汙的增氧機排列方法是:將增氧機與池壁形成350角,沿池壁安裝,所造成的水流能將角落的汙物一起帶走,不留死角。
2.生物分解有機質、淨化水質和底質:通過對有機質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繁殖,減少有機質的不可控耗氧,明顯改善底質和水質。

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老師傅教你如何改良

3.選擇合適時機對底部消毒:在底部有機質較多的水體,即使通過活菌分解也仍然有較多的有機質作為病源的培養基,故在中後期,根據池塘條件可7~15天對底部進行消毒,抑制致病源的繁殖。
4.合理改善塘底聚毒層,控制底質腐敗及亞硝酸鹽、氨氮等有害物質的超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