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亮:努力做到“四個貫通”

中外歷史表明,道路決定命運,制度關乎興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制度建設,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專題研究部署。這次會議是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會議,必須認真學習領會會議精神。把握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至少需要在研究中做到“四個貫通”。

一是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貫通起來研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此後,學界展開關於此問題的研究,但研究中出現熱衷於研究總目標的後半句,無形中對總目標的理解存在割裂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就此鮮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兩句話是一個統一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後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這有力引領了研究的方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總目標的內在關係講得更加清楚,指出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這段話第一次明確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之間的內在關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深化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二是把國家制度建設中“堅持和鞏固什麼”與“完善和發展什麼”貫通起來分析。新時代的中國,既要保持制度定力,又要推動制度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以新的生機活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就南轅北轍了”。

任何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如此。實踐永無止境,制度也要因應實踐而不斷調整和發展。這次四中全會既從13個方面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明確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又從13個方面部署了制度建設的重點任務,明確了“完善和發展什麼”的路徑思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進取意識、憂患意識,體現了共產黨對制度變遷規律的認知水平。

三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與13類需要堅持完善的制度貫通起來看待。處理好制度的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係,既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性,又要看到每類制度、每個領域制度的部分性、類別性;既強調整體部分間的內在聯繫,又要明晰部分的獨立性、注重整體的集成性,注重整體上發揮制度優勢的同時又讓每一領域的制度具有生機活力。每個領域之間的制度建設之間有邏輯,更有聯繫,比如,如何深入理解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間的聯繫,尤其是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統領地位;如何理解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原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是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是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提出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們黨勇於突破傳統思維、進行理論創新,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原來分配製度基本被作為社會領域的範疇對待,現在回到了經濟領域;原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作為重要制度,現在升格為基本制度層面。這些都值得貫通起來研究。

四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文化貫通起來觀察。任何制度不可能孤立存在,同時制度往往具有時代性、歷史性,甚至具有階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形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領著制度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制度提供豐富文化滋養。必須從“四個自信”的高度保持制度定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四個自信”的內在聯繫推動制度變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的整體性出發,才能更為全面準確把握四中全會的新精神。

學習永無止境,研究未有窮期。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度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化制度理論研究,與此同時來審視把握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更有利於我們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更大進步。

[原載於2019年11月25日《北京日報》,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