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相關授權證明就貼上了“西湖龍井”標識 15家違法商家被罰16萬元

每日商報訊 說起“西湖龍井”杭州人一定不會陌生,事實上,市場正有不少不法商家對這張杭州的“金名片”虎視眈眈。

今年西湖龍井銷售旺季時期,西湖區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西湖龍井”綜合執法整治行動,對轄區內230家龍井茶銷售商店進行全覆蓋式集中檢查時發現,有十多家商鋪正在銷售標有“西湖龍井”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茶葉,上述商鋪現場均未能提供其包裝物的相關授權證明、進貨來源證明等資料,執法人員依法對現場經銷的標誌及包裝物予以扣押並立案查處。經權利人鑑定,屬於侵犯了“西湖龍井”地理標誌商標專用權的侵權產品。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對檢查發現的15家存在侵犯“西湖龍井”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違法行為的商家共計罰款16萬元,沒收侵權標識2.9萬份,移送公安部門追究刑事責任1件。

全省“亮劍2019”保護知識產權綜合執法行動完美收官,這是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對外公佈的典型案例之一。

查處各類知識產權違法案件3366件

為企業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208萬元

10月,桐鄉市市場監管處對吳某銷售假冒國際名牌註冊商標珠寶首飾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沒收假冒卡地亞、梵克雅寶等註冊商標的珠寶首飾21件,罰款30萬元。

經查,當事人吳某在桐鄉開設了桐鄉市某珠寶店,主要從事珠寶銷售業務。當事人於今年4月底,在廣東深圳,在明知所購首飾為侵權假冒商品的情況下,通過現金支付的方式,購進標有“cartier”“VAN CLEEF&ARPELS”“VCA”註冊商標的項鍊、手鐲、耳飾等各類首飾23件。截至案發之日,有2件首飾已在店內售出,售價總計3200元;另外21件首飾被市場監管執法人員查扣,貨值13.7萬元。經商標權利人鑑定,上述被查扣的首飾均為侵權假冒商品。

這是全省“亮劍2019”保護知識產權綜合執法行動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據介紹,綜合執法行動圍繞電子商務、商品交易市場、民營企業、外商投資、進出口等五大領域,重點查處企業反響強烈的商標侵權、專利違法、地理標誌侵權違法、特殊標誌侵權違法、商業秘密侵權違法、混淆等六大違法行為,集中查處了一批影響和危害社會穩定、損害權利人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影響企業創新發展的大要案。5月-10月執法行動期間,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處各類知識產權違法案件3366件,涉案金額6964.5萬元,罰沒5820萬元,為企業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208萬元。

線上線下全鏈條一體化打擊

提供管家式服務

記者從省市場監管局瞭解到,面對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我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在專項整治中充分運用市場監管綜合執法職能,多點面出擊、多維度聯合、多領域聯動,實現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生產、倉儲、流通環節的線上線下全鏈條一體化打擊,實現知識產權全方位保護。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商標侵權違法行為,如紹興查獲偽造“五常大米”案,查扣涉案大米45噸;嘉興平湖查處侵犯國際知名品牌羽絨服大案,罰沒120萬元;溫州查獲網售假冒耐克、匡威等知名品牌運動鞋 2萬餘雙。深入推進地理標誌整治保護,如杭州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保護“西湖龍井”地理標誌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侵犯“西湖龍井”商標案件15起等。

“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還充分調動全社會和被侵權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積極性,多層面、多渠道收集彙總企業反映和社會投訴舉報的各類知識產權違法線索。為企業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管家式’服務,通過主動上門溝通、書面徵詢、一對一幫扶等形式,瞭解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和被侵權情況,協助企業開展省內和跨省範圍的打假維權。”省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介紹說,並充分發揮投訴舉報平臺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確保有案必查。通過在重點區域和行業協會建立“打假護企”聯絡站,強化部門聯合執法和行刑銜接,發揮鄉鎮網絡管理作用,及時發現、掌握、處置知識產權違法行為,建立社會共治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