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想日後省心,就要在孩子學齡前的時候,做好兩件事

學齡前的孩子,就是指上學之前的孩子,也就是六歲之前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做好兩件事,以後一定錯不了。

第一,就是拼命玩,好好玩。

俞敏洪曾經講過德國教育的一個實驗。就是二戰後的德國,變得特別貧窮與落後,於是就要勵志大力發展教育。當時德國的教育界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堅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得學語言、學數學等各種學科。但另一派堅決的認為,孩子在小時候不能這麼學,應該讓他們拼命的玩,讓他們拼命的去做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事情,等到他們該學的時候,比如到了小學階段再讓他們去學。

家長要想日後省心,就要在孩子學齡前的時候,做好兩件事

由於觀點的不同,也為了證明哪派的理論更對教育有利。於是雙方展開了實驗,他們各自選擇了五十個幼兒園為實驗基地,一派從3歲開始就拼命的學習,包括各類學科,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另一派從3歲開始拼命的玩,雖然有一些學習,但是不成體系,主要以玩為主。

於是,就這樣一直開展追蹤實驗。等到這些孩子六歲上學了,到一二年級的時候,確實兩派孩子差距很大,之前好好學習的那些孩子成績優於拼命玩的孩子。但是到了三年級,差距就明顯縮小。到了四年級成績就完全持平了。

家長要想日後省心,就要在孩子學齡前的時候,做好兩件事

到了五年級的時候,此前拼命玩孩子的成績超過拼命學孩子的成績。實驗一直持續進行,到高中的時候,之前拼命玩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心理健康都明顯好於此前拼命學的孩子。

德國當今的學前教育就是以這個實驗為基礎,因此,我們也更加清楚的知道了為什麼有以前我們所瞭解的德國學前教育所提到重能力的培養,不讓教知識的說法。

從上面這個實驗來看,學齡前時期,讓孩子拼命地玩,是有據可查的。而且對於孩子日後的身心發展、學習成績都是有好處的。

家長要想日後省心,就要在孩子學齡前的時候,做好兩件事

第二,就是養成閱讀習慣。

有閱讀習慣的孩子,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邏輯思維能力都要比不愛閱讀的孩子強很多。有一位老師,曾經講過她孩子的經歷:孩子不是學霸級別的,很一般,從初一之前一直處在班上的中游水平,上了初二開始,家裡也沒人管他,也沒人說他,慢慢的學習成績進入全班前十,再後來就總是前三甲。

媽媽很高興,就思考怎麼回事呢?後來仔細想想,自己從孩子兩三歲時就跟孩子讀書,孩子慢慢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平時沒事就讀書,也許這就是閱讀的力量,這世上沒有白讀的書,讀過的書都會成為學習上的助力。

因此,學齡前時期,孩子做好了這兩件,家長將來一定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