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歪嘴和尚”,好政策才不會跑偏

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是檢驗政策成效的最終標準,但現實裡的一些“人”往往會讓初衷變得扭曲,甚至面目全非。

扶貧扶在“表格裡”,導致基層人員有苦難言,貧困群眾依舊貧困;大氣汙染治理“一刀切”,致使民怨沸騰;落實供暖政策打折扣,冷了群眾的屋傷了百姓的心等等,類似問題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

表現在工作中,有的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有的在貫徹中走了形變了樣;更有甚者,索性把方針政策變成標語和口號,喊得震天響就是不落實。

管住“歪嘴和尚”,好政策才不会跑偏

不落實、假執行,再好的政策恐怕也會變得“軟弱無力”,這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邪氣,就如同一支毒藥,損傷了民心,透支了政府公信。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責任感缺失,一些官員不願負責、不肯擔當,喜歡當“撞鐘的和尚”。“幹得多錯得多”的“為官之道”,更是讓他們縮手縮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工資一分不少拿,何樂而不為。

不真正抓好落實,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比如,江蘇有關地方和部門落實安全生產職責不到位、管業務與管安全脫節、對非法違法行為打擊不力和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違法違規、誠信缺失等,導致江蘇響水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再如,內蒙古有關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有關公職人員安全生產責任落實不到位、安全監管職責履行不到位,甚至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亂作為等問題,以致出現內蒙古銀漫公司“2·23”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

要讓好政策的活力充分釋放出來,關鍵要在“人”上下功夫,喚醒他們的責任感,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各項政策、部署落地生根。

在各級自查自糾的基礎上,更要狠抓督查落實,把督查貫穿於全過程,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讓激勵鞭策的“指揮棒”作用有力發揮。

在考核上也要有所考量,打消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的“後顧之憂”,並通過晉升等激勵方式,傳遞重落實的信號。

說到底,只有少些套路多些真誠,管住“歪嘴和尚”,好政策才不會跑偏,也才能走出抽屜、跳出文件,抵達廣大人民群眾。(郭慧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