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未來中國市場定會重新考慮建立比特幣合法交易市場

今日推薦 | 肖磊:未來中國市場定會重新考慮建立比特幣合法交易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投資區塊鏈,猛戳:火星財經App下載

今日推荐 | 肖磊:未来中国市场定会重新考虑建立比特币合法交易市场

從2009年1月4日第一個比特幣誕生至今,已經有十年時間了。比特幣誕生之初,實際上就被中國市場所關注,由於中國互聯網領域跟國際市場同步性強,接軌的程度非常高,基於密碼學的比特幣,受到中國諸多極客關注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比特幣開始擁有一定的價格,成為極客持有和炒作的對象,實際上是從2010年才開始的。

比特幣最知名的一次價格呈現,是在2010年5月22日,有位感到飢餓的程序員Laszlo Hanyecz在美國用10000個比特幣買了總價值25美元的2個“棒約翰”披薩,以證明特幣是一種有價格,且可以兌換成實物的價值資產。

按照目前一個比特幣7000美元算,這一萬個比特幣相當於7000萬美元,而距離Laszlo Hanyecz這次購買計劃,也不過1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十年前投資了25美元的比特幣,現在的市值將超過7000萬美元,峰值時高達2億美元。

對於這樣個瘋狂的東西,中國市場的態度需要用歷史性的眼光來看待。要說到中國對比特幣市場的監管,還要從2013年說起。

2013年初,比特幣價格超過了10美元/枚,到了年末,其價格已經飆升到了1000美元上方,足足漲了100倍,這一年中國出現了多家比特幣交易所,社會影響擴大。政府開始擔憂,這種虛擬貨幣的炒作,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金融系統,以及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

到了2013年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出臺了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文件,這個文件裡,要求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第三方支付、保險、信託等等,不能為比特幣交易提供任何金融服務,也不能以比特幣為標的,創造任何金融形態的產品。

同時,承認比特幣為一種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但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商品買賣行為,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到了2017年,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的討論開始擴大,全球市場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追捧有增無減,諸多類似於比特幣一樣,發行虛擬貨幣的項目開始出現,同時中國市場諸多“網貸”項目“暴雷”,這使得中國市場對發行虛擬幣的行為變得十分警惕。

到了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發佈監管文件,一方面要求停止任何形式的“發幣”行為,另一方面要求國內所有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停止運營,除了少數交易所延期關閉之外,幾乎所有為虛擬貨幣提供交易的場所很快就停止了運營。

就在中國全面禁止虛擬貨幣網上集中交易一個月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陸續宣佈將在2017年末推出比特幣期貨。美國上線比特幣期貨的消息一度刺激比特幣價格從5000美元飆升到了20000美元,而比特幣期貨正式推出之後,其價格開始一路下跌,最低跌到了2018年末的接近3000美元。

到了今年的10月份,政治局集體學習了區塊鏈相關的技術,並且指出了中國要在這一領域成為世界性的領跑者。由於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基本都是基於區塊鏈概念,諸多區塊鏈項目和虛擬幣項目開始藉機招攬客戶。

從政府層面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變成新一輪炒作虛擬幣的盛宴,於是政府開始從輿論、監管等多個方面矯正市場預期。而後,一度衝上10000美元的比特幣價格,迅速回落到了不足7000美元,跌去了超過30%。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有點茫然,中國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區塊鏈,比特幣在中國到底算個什麼東西,新一輪監管能否遏制民眾對虛擬幣的炒作等等問題,擺在了市場面前。

關於中國監管的問題,我個人覺得至少在比特幣這個單一品種上,是存在很大的挑戰的。非常現實的一個情況是,中國沒有相關的替代品可以選擇,比如中國也曾嚴厲打擊非法期貨,之所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是中國本身擁有比較健全的期貨品種,市場有足夠的替代性選擇。

再比如中國也能夠將“網貸”行業的風險逐步出清,那是因為民眾還有更多的銀行理財及各種形式的定期存款可以選擇。但是,關於比特幣,中國市場幾乎沒有替代選擇,而縱觀國際市場,日本和美國市場都有合法的替代交易品種,美國有比特幣期貨,日本有嚴格監管下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如果中國市場只注重“堵”,而不關心“疏”的問題,恐怕效果不會太明顯,因為比特幣的國際屬性已經非常強烈,全球85%以上的國家都已經出現了比特幣的持有者,報價系統和交易產品在國際市場日趨成熟,如果中國從官方層面,無法提供一個關於類似CME或Bakkt一樣的比特幣合法交易標的,那麼國內有這種需求的投資者,將會轉入地下,使得更加難以監測,政策面只能抑制需求範圍的擴大,而無法有效禁止這種需求。

另外,比特幣目前的日均交易額超過500億人民幣,中國交易者至少貢獻了其中30%(看看針對中國用戶的幾大國際交易所數據就知道了),也就是說中國投資者每天花在比特幣上的交易額,至少是150億人民幣,由於比特幣的交易是全年無休,那麼一年下來,至少就是55000億人民幣的交易額,就算按照千分之一來收取手續費,一年的手續費收入也將達到55億人民幣。

關於手續費收入問題,我這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按照針對中國用戶的三大交易所已經公佈的數據,火幣、幣安、OKex去年的手續費收入分別為5億美元、5至10億美元、8至16億美元,按各自最低的對外公開數據來算,僅這三家針對中國用戶的交易所,去年的手續費收入就已經達到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過125億元。

這些交易所給國內是不會繳納任何稅收的。這還是在去年比特幣大熊市(2018年比特幣價格從1.5萬美元跌到了3200美元)裡面創造出來的,也是在中國完全把這些交易所趕出中國市場之後所創造出來的。對比來看,2018年由數千只股票支撐的中國證券行業的淨利潤不過514億元,國家的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也不過977億元。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我是在為比特幣的炒作和生存空間說好話,對於中國來說,比特幣有什麼用呢?禁止比特幣交易最多是損失一點稅收,但隔離了更多的金融風險,這難道不好嗎?

這就要談到一個問題,區塊鏈技術到底對未來有什麼意義的問題,為什麼比特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應用,能夠炒作了十年,還依然具有如此之強的生命力呢?如果不深入的研究這些問題,恐怕自負的我們,就無法知道未來世界的樣子。

我這裡跟大家講點“炒作”的歷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很多機制,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機制,叫做激勵機制。從人類浩瀚的歷史當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非常成功的國家,同時一定是創造了更加先進的激勵機制的國家。

比如改變人類命運的“股份制公司”這一社會激勵機制,曾經締造了第一個海洋帝國。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公司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37年達到頂峰的時候,市值一度達到相當於現在的7.2萬億美元,比目前世界上最大市值的公司蘋果要大接近七倍。

而“股份制”公司一旦在地球上創造出來,對“股票”的炒作就開始根植於人類基因。

1711年,英國南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到了1719年,南海公司的股價從年初的128英鎊漲到了七月份的超過1000英鎊,炒作者包括半數以上的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當然,南海股價最終破裂,從超過1000英鎊跌到了100英鎊附近。這就是著名的“南海泡沫”。

由於艾薩克牛頓也參與了南海公司股價的炒作,最後虧得比較慘,所以留下了一句名言, “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南海泡沫雖然破裂,但股份制公司在英國的崛起,給英國的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帶來了巨大的力量。而後法國也開始迅速學習,在1716年採取了跟英國類似的方式,給予“密西西比”公司出售股票的權利,到1719年年中,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裡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最終在1721年破裂,最後跌回到了500裡弗爾。史稱密西西比泡沫。

到了19世紀,美國開始崛起,橡膠公司股價泡沫、鐵路公司股價泡沫等層出不窮。再到了20世紀,美國在60年代爆發了製造業股價泡沫,包括IBM和德州儀器等,一年內可以把市盈率炒到80倍以上,但一年後又跌回到二三十倍;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又爆發了高科技股價泡沫。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國家的崛起,伴隨著的,一定是一種新的激勵機制的誕生,或者說對某種激勵機制的高度運用和難以避免的炒作。

荷蘭的崛起,伴隨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的繁榮,以及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的誕生;英國法國的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伴隨的是南海股價泡沫和密西西比等股份公司的股價泡沫,以及而後的股份制公司發展。美國成為世界霸主至今,伴隨的依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股價泡沫。

關於中國股價泡沫的例子我就不舉了,也是比較多的。那麼另一個問題來了,除了“股份制”公司,難道人類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其他的激勵機制了嗎?

區塊鏈或許能給出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股份制公司之所以有著強大的激勵機制,是因為在過去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主要解決的是生產問題,這就需要一種強大的刺激生產的制度,股份制公司使得資本和職業者相結合,同時又有國家法律作為保證(君主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使得佔有股份的人,能夠不斷的獲得利益,股份這種形式成為市場不可挑戰的共識,調動了整個市場在投入資源方面的所有潛能。

反過來說,假設你擁有的股份,隨時都可能會被暴力剝奪,誰還會願意投入呢,誰還會拼命的去冒險創新呢?所以股份制所刺激出來的創造力,使得人類停滯了幾千年的經濟總量,開始直線拉昇,很多人認為這是工業革命的功勞,但工業革命本身並沒有脫離股份公司這個實施主體。

但人類經濟發展至今,其需求已經在發生變化,人類對物質的需求雖然依然非常旺盛,但對分配製度,以及新的,打破國家界限的某種激勵機制,存在更大的需求。股份制公司依然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股份制公司背後是國家,是一個特定的,甚至是排他的法律體系,如果失去某個特定的法律體系的保證,股票將失去財富屬性,激勵機制也將是無效的。

區塊鏈將股份制的邏輯,更進一步的推升,區塊鏈可以讓權益的標的物,超越特定國家的限制,也就是說不需要任何國家法律的保護,就可以實現轉移和買賣,並建立無爭議的共識體系。比如像比特幣這樣的區塊鏈權益標的物,已經擁有了全球性共識,同時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激勵效果,價格“泡沫”正類似於股份制誕生後的各類股價泡沫一樣,預示著一個新的激勵機制到來。

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區塊鏈,僅僅是一項技術,所以在考慮其發展和用途層面,還是非常狹窄的。這就如同東印度公司、南海公司、密西西比公司一樣,當時的用途,僅僅是為了政府和國王解決債務問題和分配殖民搶劫來的財富,並沒有想到股份制後來在人類發展史當中所發揮的作用。

對於比特幣的交易,我可以做個預測,未來某一天,中國市場一定會重新考慮建立合法交易市場的問題,因為比特幣是區塊鏈這種歷史性激勵機制,所溢出來的第一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資源,並非是洪水猛獸,恰恰是對新機制和新技術的一種激勵。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開始發行股票的時候,很多人是極力反對的,但發展至今,我們都開始交易指數了,現在很多人會用長篇大論來告訴你,交易指數的好處是什麼。除了指數,我們還在交易外匯,把一種貨幣換成另一種貨幣,就這樣換來換去,有什麼意義呢?另外,我們還在交易一種東西,叫“期權”,這是一種買賣的權利,我們在交易一種在未來某個時間,以某種價格買入或賣出某個標的的權利,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們無法從新的機制和技術裡尋找到新的意義的時候,就會把新的機制和技術,用來鞏固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其失去改造生產力和升級生產關係的能力。

美國已經在兩個世紀裡面,“擁有”了最偉大的泡沫,使其誕生出來了至今沒有國家可以超越的軍事、能源等系統,以及IBM、谷歌、微軟等公司,我更希望在新的世紀裡,有一些偉大的“泡沫”能誕生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