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一說起新疆的美食,香氣撲鼻的烤饢、滋滋流油的烤肉、麻辣鮮香的椒麻雞、營養豐富的手抓飯...等等等等肯定一下子就會浮現在腦海當中,但相比較於這些硬菜,今天想要談一談的是一道在新疆最樸素,最低調但也最豐盛的美食--拉條子。那你知道嗎?在新疆,每天就有80萬份的拉條子被眾多食客吃掉,這是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那麼拉條子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才能讓人們對它如此痴情和瘋狂呢?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什麼是拉條子?“拉條子”是新疆拌麵的俗稱,在維吾爾語中叫“蘭格曼”,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美食,在其演變發展的過程中也廣受國內外各方食客的好評。究其來源,民間有多種傳說,但其中一條最有說服力:相傳“拉條子”最早起源於從山西來的“駱駝客”。“駱駝客”與我們現在的郵差、快遞小哥類似,在運輸工具相對落後,交通極不便利的過去,駱駝就是整個物流行業的生力軍。因為想要從內地將貨物運送到被沙漠阻隔的新疆,就只能靠有著“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了。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駱駝客們常年來往於絲綢之路上,在各個城市間“跑運輸,送快遞”,時間久了,對於以麵食為主的駱駝客們就開始牽掛家鄉的飯菜。曾經的絲路繁華,但沿途也少有能夠吃到家鄉風味的小吃飯館,駱駝客們常以乾糧充飢,日積月累的他們就乾脆把家鄉的拉麵帶到了絲路沿途,帶到了新疆,又因以菜拌麵得名“新疆拌麵”。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那究竟為何“新疆拌麵”成了拉條子呢?我想這與拉條子的做法以及新疆地區的語言風俗有關。正宗的拉條子製作時,要在溫水中加入少許鹽,一點點倒入麵粉中,揉成麵糰,餳20分鐘左右。然後把麵糰按扁,切成條。再用刷子沾油刷在面的正反兩面上,隨後把面搓成比筷子粗一些的條狀,再像蚊香盤那樣把面盤起來,用保鮮膜覆蓋餳1個小時左右。最後把餳好的面盤在手上拉成比筷子略細的麵條,放入開水鍋中煮開,然後撈出過涼水,盛出備用。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拉”了,將面拉成條,“拉條”就有了,那拉條子裡面的“子”呢?這就跟是與新疆地區語言有關了。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新疆人習慣在詞語後面加上一個“子”字,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也有著這樣的順口溜:我們新疆就是愛說子,要說子,我盡說子,今天我句句不離子,要是哪句離了子,我請你們下館子,拉條子,揪片子,烤包子,涼皮子,小菜要放皮芽子,不能少了洋柿子,一吃就是一盤子,抓飯得有腿把子,奶茶需要奶皮子,想想都流哈喇子,你們只管動筷子,我給你們掏票子。男孩叫做兒娃子,女孩叫做丫頭子,男人愛戴花帽子,跳舞最愛動脖子,你們笑得捂肚子,不給掌聲臊面子……這樣一來,以製作加工程序與地方語言特性相結合,“拉條子”的說法也就應運而生了。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如果說有什麼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生活氣息的,我想一定就是美食了。美食是印刻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舌尖上的記憶,是流傳一代又一代的地方文化符號,也是濃縮在方寸盤碟中的鄉愁。拉條子之於新疆人來說,就如同炸醬麵之於北京人、打滷麵之於東北人、熱乾麵之於武漢人、刀削麵之於山西人一樣,是最能體現故鄉情感的食物。而交通的便利、文化的交融,拉條子也更多的被外來人所接納與賞識,拉條子也在不斷的發展中變得更加多元化。當然,如果你沒有在新疆一個茶水大蒜免費使用,招牌位置特別普通,桌子凳子一位難求的館子吃過地道的拉條子,面對服務員繞口令一樣的招呼無法回答,還要去談拉條子,那你就是“諞傳子”(新疆話:瞎說)。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在人際社會關係中,“拉條子”似乎也成為了一個紐帶。作為一個新疆媳婦,第一道會做的也是必須會做的飯一定是是新疆拉條子;作為一個新疆小夥子,也一定是要給自己心愛的人拉一輩子的拉條子。而家中父母的關愛,也往往體現在晚輩回家時那一盤子滿盈盈的拉條子。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在新疆吃拉條子,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在拉條子端上飯桌後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剝蒜”、“倒醋”、“加面”、“喝麵湯”。“蒜”作為調味之王,在整個新疆、乃至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佐餐的必備配料,無論是烹飪時加入還是食用時搭配,豐盛的大餐是否美味,大蒜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家麵館裡最不能少的就是生蒜瓣,食客們也總是會發出“咔吱咔吱”的聲響,不用多想,那一定是在嚼蒜瓣,不僅開胃殺菌,還更能增添菜餚的鮮美。不僅僅是山西人喜歡吃醋,只要是麵食類的,新疆人也喜歡點上幾滴,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眼前一滿盤的麵條得到靈魂的昇華,吃起來也更有勁頭,也更有味道。加面就好像是一種食客與店主的暗號,往往在店中點上一份稍微豪華一些的拉條子,面吃光了是還可以再免費續上一些的。但隨著成本的增加等等因素,現在已經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免費加面了,不過店主也僅僅會象徵性地收取一定的成本費,大可不必擔心花高價又不夠吃的問題。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俗話說,原湯化原食,酣暢淋漓的吃完一大份拉條子,再來一碗麵湯,一定會有一種整個人生都圓滿了的感覺。也因為拉條子的配菜多半是多湯汁的,菜的湯越多,拌的面越歹,當然也會更鹹口,一碗麵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最後再抿一口熱磚茶助消化解油膩,打個飽嗝,好不暢快!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拉條子的面千篇一律,但拌麵的拌菜卻百花齊放。隨著各地方文化的融合,飲食結構的轉變,拌菜的花樣是越來越多,拉制面的技術也越來越好。到目前為止,拉條子也已成為一種系列化的美食種類,如:羊肉拌麵、雞蛋拌麵、酸菜拌麵、過油肉拌麵、碎肉拌麵、牛肉拌麵、雞肉拌麵、土豆絲拌麵等許許多多的品種。只要是輔助菜符合拌麵的要求,就都可以作為拌麵的拌菜。這樣說來,新疆的拉條子究竟有多少種吃法,就要看到底有多少種拌菜了。但無論拉條子的拌菜怎麼轉變,最基本的都離不開西紅柿、洋蔥、辣椒,和最重要的綿羊肉。這也是最原始最正宗的新疆拌麵。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拉條子的講究,在選用餐具的選用上以及食用方式也有體現。現在的飯館裡大多采用了塑料餐盤,但如果有機會一定要選擇用搪瓷紅茶盤裝拉條子的,只有這個茶盤才最原始、最復古,也最有感覺。但隨著時代變遷,搪瓷茶盤確實已經被其它材質的餐具所取代,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了。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在品嚐拉條子時,一定不要像吃米飯那樣,夾一點配菜吃一口面,這是不正確的。正確的吃法是將拌菜覆於面上,先用筷子將面與菜拌和一下,使麵條吸收一部分湯汁,再用筷子挑著吃。來到粗狂的西北,就要用西北人的方式去大快朵頤,方能在唇齒之間體會那種貫穿古今的新疆風味。

舌尖上的新疆,最普通的拉條子,為何1天能被吃掉80萬份

最後,以另外一個順口溜結束本篇:

米腸子,面肺子,上面多放辣面子!

烤肝子,烤腸子,再來兩串假腰子!

面旗子,饢餅子,不夠還有油塔子!

涼皮子,涼粉子,自己帶好醋瓶子!

辣皮子,皮芽子,一頓爆炒羊肚子!

兒娃子,丫頭子,我們去吃拉條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