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唐朝“丹書鐵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從朱元璋手裡


一塊唐朝“丹書鐵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從朱元璋手裡

丹書鐵券

​文學作品及影視劇中經常提及的“丹書鐵券”,在歷史上的確存在,又稱為金書鐵券、金券、銀券、鐵券、世券等。

是古代帝王賞賜給有功之臣的一種象徵著榮譽的憑證,上有銘文,以丹書刻寫在鐵板上,因為多有帝王對功臣免死的承諾,故俗稱免死金牌、免死牌。

為嚴防假冒,朝廷派人從鐵券的中間割成兩半,一半由朝廷保管,另一半收藏在功臣的家中,需要的時候,將兩半合在一起進行檢驗。

丹書鐵券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通行證“銅節”。

《漢書》最早記錄了“丹書鐵券”一詞,也叫“丹書鐵契”。

《程氏演繁錄》記載:鐵券的形狀“如圓筒瓦形,鐵質金字”, 左券由接受者珍藏,右券保存在皇家或宗廟之中,遇到特殊情況發生,將兩者合二為一,檢驗真偽。

唐代以後的鐵券改為嵌金,取代了使用硃砂刻字的丹書。

《輟耕錄》記載: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彭城郡王錢鏐討伐董昌叛亂有功,唐昭宗為表彰錢鏐,次年八月,賞賜錢鏐鐵券“形狀宛如瓦,高尺餘,闊三尺許,卷詞黃金鑲嵌。”

一塊唐朝“丹書鐵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從朱元璋手裡

錢鏐像

​這塊免死牌被後世稱作“錢鏐鐵券”,銘文有二十六行,三百三十三字,大意是讚美錢鏐的功德,其中結尾處有皇帝對錢鏐的承諾:“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大意是錢鏐若犯有死罪,可以免死九次,其子孫可以免死三次,一般犯罪,有司不得用刑。

錢鏐後來在晚唐、五代十國時期受封吳王、吳越王,創建了吳越國。“

錢鏐鐵券”在錢氏家族中珍藏了一千多年,其中幾次險些失落。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鏐的孫子忠懿王錢俶依照祖訓納土歸宋,從臨安遷徙至汴京。

當時錢俶並沒有攜帶鐵券,而是珍藏在老家的廟社。

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趙光義詔令調閱鐵券,閱後賜還忠懿王嗣子錢惟浚。

此後,鐵券收藏於汴京。

天聖元年(1023年),宋仁宗下詔調閱鐵券,不久賜還錢家,後保存在汴京昭化坊錢氏府第。

元豐四年(1081年),宋神宗也曾調閱鐵券,賜還後收藏在錢俶曾孫、駙馬都尉、會稽郡王錢景臻(宋仁宗第十女魯國公主的丈夫)府上。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侵,錢景臻的兒子錢忱奉母親魯國公主之命,攜帶鐵券遷徙至江南。

紹興元年(1131年),錢忱舉家遷徙至台州。

紹興四年(1134年),宋高宗將台州臨海城美德坊賞賜給魯國公主,鐵券一直藏於美德坊。

《輟耕錄》等史籍記載: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佔臨海城,“鐵券遂失,不知去向”,錢鏐後裔收藏的“錢鏐鐵券”丟失,下落不明。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一個漁夫在黃岩南澤庫打魚,從水中打撈出一塊“瓦片”,認為可能是寶物,就用斧子斫砍,卻發現是鐵器,於是就丟棄在家中的某一角落。

漁村有個老學究,和漁夫是鄰居,他知道唐朝皇帝賞賜錢鏐鐵券一事,於是就花錢把“瓦片”買了回來。

臨海錢叔琛的哥哥得知消息,就以十鬥谷換了回來。

原來,這“瓦片”正是“錢鏐鐵券”,當年元軍滅掉南宋,錢鏐後裔帶著鐵券逃亡,慌亂中將鐵券丟失。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詔調閱鐵券,錢尚德進獻皇帝閱覽,後賜還。

《錢氏族譜》記載:明太祖為了試驗鐫刻的深淺,曾以佩刀削去一個“朔”字。

一塊唐朝“丹書鐵券”,救了明朝一家人,而且是從朱元璋手裡

朱元璋畫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錢尚德的孫子錢汝性奉鐵券進京,求見皇帝。

原來,錢汝性的父親錢用勤任職建昌知府期間,因稅糧短缺被抄家抓捕入獄,按照明初的法律,將會受到殺頭的嚴懲。

情急之下,錢汝性想起了祖傳的免死牌。

明太祖在奉天殿驗明瞭鐵券的真偽之後,下旨將查抄的財物如數返還了錢家,免除了錢用勤的死罪。

嘉靖四十年(1561年),數以萬計的倭寇攻陷台州府城臨海,為了逃避戰亂,錢鏐二十五世孫錢珍揹著鐵券藏匿在深山之中。

十餘年後,錢珍才把鐵券收藏於錢氏祠堂。

公元1951年,世居浙江嵊州市長樂鎮的錢鏐後裔將“錢鏐鐵券”捐獻給浙江文管會收藏。

“錢鏐鐵券”為史上最早的實物鐵券,史料價值極高,被專家確認為一級文物,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