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故宮"裡——他卻比溥儀早了將近2000年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沖齡繼位。可惜這個時候的大清朝風雨飄搖,旋即"

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鞠躬下臺,被迫跟著母親隆裕皇太后"退處寬閒,優遊歲月"。

善待清帝,是當時南北和談的重要條款,退位之後溥儀的待遇確實也還不錯,可以住在故宮裡,而且享有皇帝尊號,日常吃喝不愁,時不常的還搞點"微服私訪"的把戲。畢竟在當時的"文化人"看來,把個小孩子逼得退位,多少有些欺負"孤兒寡母"的意思,再加上幾千年的帝制傳統太嚴重,因而地方政要社會賢達,對他還是禮遇有加。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

只可惜溥儀滿腦子"光復大清"的幻想,先是跟著辮帥張勳搞"復辟",被馮玉祥轟出了北京,後來在天津當寓公的時候又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在一起,最後搞了"偽滿洲國"出來,背棄國家為人不齒,成為了實打實的戰犯。直到後來接受改造,贖罪悔罪,這才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共和國的好公民。

2000多年前,同樣有一個人,被轟下皇位,但卻被允許住在"故宮"裡,這個人同樣大名鼎鼎,他就是海昏侯劉賀。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海昏侯劉賀,(約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武帝劉徹之孫。

白撿的皇帝

海昏侯劉賀,是昌邑哀王劉髆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劉賀的父親劉髆被漢武帝封在了昌邑,死後的諡號叫""。根據《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換成現代的話講就是"打小沒爹孃""好人不長命"。從史料上看,昌邑哀王劉髆去世的時候不過三十餘歲,享國不過九年(一說十一年),而且人品上也沒有什麼被記錄下來的汙點。倒是有一條見諸於史料,就是漢武帝特意命當時的著名儒士夏侯始昌,作為劉髆的太傅。由此觀之,劉賀的父親劉髆應該算是個謙謙君子,只可惜天不假年,留下了幼子繼承昌邑王王位。

漢武帝臨終的時候,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任命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四人為顧命之臣(再加上一位不幹事兒的"牌位"——田千秋),把小兒子劉弗陵立為皇太子。漢昭帝劉弗陵天不假年,繼位十餘年以弱冠之齡不幸去世,最重要的,是他死前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傳下傳位的詔令,使得大漢統治者的位置再次懸而未決。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彼時F6

當年的幾個顧命大臣,如今只剩下霍光一個人,關鍵他還是昭帝皇后上官氏的親姥爺,如今漢昭帝去世,不到二十歲的小丫頭能拿什麼主意?所以最後還是得霍光拿主意。

霍光選擇了劉賀。

按照輩分來算,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漢昭帝的侄子。漢昭帝雖死,但是漢武帝的子嗣之中依舊有人在世,這個人就是廣陵王劉胥。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漢武帝第五子劉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封其子劉胥為廣陵王,都廣陵。

與二十不到的毛頭小子劉賀相比,廣陵王劉胥正值壯年,而且體格棒,好運動,"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擅長徒手打怪。但是"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霍光在開會的時候拒絕迎立劉胥,理由之一就是劉胥胡作非為,"

先帝所不用"。當然更重要的是,劉胥的同母哥哥燕王劉旦,幾年前跟著上官桀密謀造反失敗,最後被霍光逼迫自盡。身邊留這麼一個傢伙在身邊,保不齊哪天人家公報私仇。

別說公報私仇,真要是動起手來,那打怪的拳頭打在自己身上也受不了。在把漢武帝的後嗣選了一個遍之後,霍光最終,決定,由這個來自山東昌邑的小王爺——劉賀來入嗣漢昭帝,繼承大漢的江山社稷。

荒唐的王爺

史書中對於劉賀在山東時期的記載不多,但大多是一些他的荒唐不經的舉動,還有大量的靈異事件。比如看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能夠看見"左右莫見"的"大熊",自己的坐席之上充滿"血汙"等等,無一不是在把劉賀描述為一個"天所厭之"的人。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靈異故事不可信,但是關於劉賀做事荒唐倒也有不少,比如劉賀"嘗久與騶奴宰人遊戲飲食,賞賜亡度",喜歡跟手底下人廝混,而且賞賜起來不管不顧。擱現在人眼裡也是江湖氣甚重,更何況世處漢代,貴為王侯。當時的昌邑中尉王吉上書規勸他,結果沒過兩天,人家"復放縱自若",完全不改。

最被史學家詬病的,大概就是他好色。即便是被廢為庶人的時候,他的家中仍然有"妻十六人"這樣龐大的後宮團隊。廢他的時候,他有一條罪過叫做"行淫亂",也不算太冤枉他。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但是從來沒有史料記載他暴虐。

王吉上書規勸他,他置之不理,但是轉手送給了人家五百斤牛肉、五石美酒以及五束肉脯。這說明了什麼?您批評的對,我不打算改,但是請您繼續批評!對於彰君之醜的人,劉賀改與不改自是兩說,關鍵是他的態度是很明確的——我可不是一個聽不得批評的昏庸之人!獎勵敢於批評自己的人,比那些明著接受批評,背地裡罵娘;或者是昏庸拒諫的人強多了。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劉賀也絕不是一個殘暴無道的人,選皇帝又不是過家家,怎麼可能不去事先考察一番?漢朝自武帝之後,對地方諸侯王的監控已經有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體系,朝廷巴不得找個理由狠狠地削他們一下。倘若劉賀在山東的時候就暴虐無道,怎麼可能選他來當皇帝,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當初霍光選擇劉賀來繼承天子之位的時候,大概是這麼想的:一個紈絝子弟"王二代",不諳政事,也捅不出什麼簍子,就由他繼承好了。

二十七天的皇帝

可惜這個"王二代"太有進取心,太想當個掌握實權的真皇帝。

昌邑國小國寡民,有幾位有能力的大臣輔佐,完全可以達到富庶。可大漢天下可不一樣,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劉賀作為一個外藩的諸侯王,千里迢迢跑過來入嗣,登基之後連個過渡期都沒有,哪兒的山高水深都沒有摸清楚,就開始大力的整改朝政。

不弄你弄誰?

日後百官在宣讀廢黜劉賀的詔書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短短二十七天,就徵發了1127條詔令,這些詔令究竟是好是歹我們無從得知,但至少可以看出,劉賀在繼位之後急於想要掌控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這可觸了霍光的逆鱗。

其實,劉賀是有機會翻盤的。

霍光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有了廢黜昌邑王的打算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劉賀繼位之後,長安城一直天陰不雨,光祿大夫夏侯勝向劉賀進言,提醒他小心"臣下謀上"。而這個時候,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人已經開始謀劃廢黜劉賀,聽到這個消息實在是嚇得不輕,一位走漏了消息,霍光為此還把張安世狠狠數落了一頓。

可惜這個善意的提醒,劉賀沒有聽。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霍光的政變進行的出乎尋常的順利,堪比一出大戲:霍光自己是幕後總策劃;在群臣之中發難的是霍光的親信,大司農田延年;指揮軍隊的,是車騎將軍張安世;最後一錘定音的則是皇太后上官氏。一切行雲流水,只留下群臣"驚愕失色","但唯唯而已"。

政變中,霍光命人驅散拘捕昌邑群臣,向劉賀宣讀皇太后的詔命之時,劉賀居然還天真的說了一句:"何乃驚人如是?"直到這個關頭,他還不肯相信霍光要對他下手;而當霍光廢黜了劉賀,對昌邑群臣大開殺戒的時候,群臣在鬧市中大聲哭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可見不是沒有人提醒過劉賀,劉賀的家臣也不是沒有過針對霍光的計劃,可一切都由於劉賀的"當斷不斷",使得他失去了最後翻盤的機會。劉賀為什麼當斷不斷、為什麼到最後一刻還不肯相信霍光要廢掉他?或許是不忍,或許是不智。

住在"故宮"的庶人

廢掉了劉賀,怎麼處置他,就成了霍光比較頭疼的問題。他給出的意見是把劉賀流放到"漢中房陵縣",那個地方天高皇帝遠,而且道路艱險,把他遠遠地扔在外面,任他自生自滅。但是最後上官氏的裁斷卻出乎意料地溫和:讓劉賀回到昌邑故里,廢為庶人,但是給他二千戶的口糧田,而且"故王家財務皆與賀",把他原來的家當都還給他。

這樣看,估計上官皇太后心裡多少也是有些不落忍。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後來漢宣帝的時候,負責監督劉賀的山陽太守張敞,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寫道:"故昌邑王居故宮"。劉賀回到山東昌邑,變成了"故王",原來居住的昌邑王宮,也就變成了"故宮"。

最早住在"故宮"裡面的,還就是他,比後來的溥儀,要早了1850年。

這個"故王"住得不錯,還被允許住在"故宮"裡,只是人身自由得不到保證,雖然有奴婢"百八十三人",但平日裡只能"閉大門,開小門"。物資也只能是"廉吏一人為領錢物市買,朝內食物,它不得出入。"白天的時候,由專人採買食物,除了日用品外,別的東西不能送進去。

其實也就是關進了一所豪華監獄。

一生帝、王、侯

劉賀的人生軌跡,波動還是比較大的,有人寫了本書,叫做《千古悲摧帝王侯》,講述了他三個身份:""、""還有""——剛開始的時候是昌邑王,後來跑到長安當了二十七天的皇帝,然後被人廢掉,最後被封為海昏侯,落得鬱鬱而終。

但是,學術界有專家認為:劉賀繼位之後的二十七天裡,他還沒有完全完成皇帝合法性的認同儀式,不能稱之為皇帝。而且從漢朝的流傳先來的文獻中,對劉賀的稱呼尊敬一點的叫"故王",差一點的就叫他"廢王""廢賀",極少有"廢帝"之說。

看來當時的人也未必承認他"當過"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被封為海昏侯之後,劉賀還做著夢,認為自己將來有一天能夠當上"

豫章王",也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處境到底是什麼樣吧。

被轟下皇位,但卻允許住在

相傳劉賀在海昏的時候,喜歡在鄱陽湖上泛舟,眺望北方的故園。可惜封國界小,作為諸侯無故不得離開自己的封地。故而劉賀往往行至一半,而後慨嘆而還。

如今鄱陽依舊,只是不見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