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傳統相聲如何拿戲曲演員使“包袱”,就知道張雲雷捱罵一點兒都不冤

看看傳統相聲如何拿戲曲演員使“包袱”,就知道張雲雷捱罵一點兒都不冤

張雲雷在一段相聲裡用不雅詞彙拿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京劇名家張火丁“砸掛”,引起軒然大波。以公序良俗的標準來看,這樣的詞語實在侮辱女性,毫無道德。

不過,也有人認為相聲用戲曲演員“砸掛”不是什麼新鮮事,是相聲的表現手段而已。那麼傳統相聲到底是如何用戲曲演員做“包袱”的呢?

看看传统相声如何拿戏曲演员使“包袱”,就知道张云雷挨骂一点儿都不冤

三立的相聲裡也有“戲曲演員洗澡”

網上流傳的視頻片段能看得出來,張雲雷是在表演一位說大話的角色,嘴上說跟京劇演員很熟悉,但其實連這些演員的性別都不知道,更別說對京劇能懂多少了。

其實,類似的人物在傳統相聲裡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馬三立的《賣掛票》。其中馬三立有這樣一句詞兒:“我是富連成‘喜’字輩的,侯喜瑞,那是我大師兄。”捧哏問:“那您叫?”逗哏:“我,馬洗澡。他侯喜瑞,我馬洗澡。他洗完了,我洗。”

這段活雖然沒涉及女戲曲演員,但也涉及了女演員。馬三立這樣使的:“像侯喜瑞,魏喜奎,這我們都是一科的。”捧哏:“沒聽說過,魏喜奎是唱大鼓的……”其中,魏喜奎是著名的奉調大鼓表演藝術家,是一位女性。

同樣都是表現說大話的人物,馬三立

的這段活裡面哪有一點不文明的詞彙呢?

而在《賣掛票》的後半部分,裘盛戎也被捲了進來。“馬洗澡”演出前正在化妝,裘盛戎突然造訪,見著誰都給作揖,非要見馬洗澡:“哪位馬老闆,哪位是馬洗澡,馬老闆,哪位馬洗澡,哪位洗澡?”

“我,我洗澡。”馬三立接著說,“你找我什麼事兒?”

“裘盛戎”說:“聽說您要演竇爾敦。您別演竇爾敦啊。我雖然在江南一帶小有名氣,但您一演,我沒飯啦。您高抬貴手,給我們留飯……”

——這裡把裘盛戎抬出來,不僅是塑造馬洗澡這個言過其實的人物形象,從故事走向上也是為後面馬洗澡去改演黃天霸做了交待,也自然會引出下一個細節“馬洗澡”聽裘盛戎唱“盜馬”,評價“一出沒有”“跟我完全不一樣”。而“包袱”就落在了捧哏的總結性發言上:“是啊,他要跟你一樣,也沒被窩了。”

因此“裘盛戎”——後來,馬志明用這段活的時候改為了孟廣祿——在這裡不是隨隨便便出現的,他一定是為後面這個“包袱”準備的。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一些張雲雷的粉絲認為,說那些侮辱話的,不是張雲雷在而是張雲雷演的那個角色,那些話是為了塑造人物,不是張雲雷的主觀故意。

從敘事藝術的角度說,相聲演員時刻在劇中人和第三人之間進行身份轉換,即通常所說的“跳入跳出”,“包袱”有時笑在故事裡,有時笑在故事外。這次張雲雷用的梗,再加上一些動作及捧哏的配合,觀眾笑的是現實中的張雲雷拿女京劇演員開的黃色玩笑。

相聲裡有很多涉及戲曲題材的作品都有攀名角的“包袱”,除了《賣掛票》這種敘事性的作品,也有大量學唱的段子。如《學梆子》,相聲表演藝術家郭榮啟這樣包裝自己:

“河北梆子演員有一位銀達子老先生,我跟他學過。他是銀達子……”

“您呢?”

“我是鐵達子。”

總體來說,相聲如果扯上戲曲演員,基本上都是貶“相聲演員”而抬高戲曲演員。這既是敘事本身的需要,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禮數”,畢竟是拿人家行業來說事,總是要尊敬人家的。

諷刺京劇演員但從不點名道姓

戲曲,特別是京劇,曾經是中國最主要、最流行的娛樂行業。作為以諷刺見長的藝術形式,相聲是不可能繞過京劇的。相聲諷刺京劇行業的段子,基本是以諷刺演員不敬業、出現舞臺事故為主。

例如傳統段子《文昭關》,演伍子胥的老生擺譜兒,每次下場都把寶劍摘了,結果等上場的時候,跟包的有事換一人,沒給伍子胥掛寶劍,換了一口腰刀。伍子胥忙忙叨叨也沒顧上看,等上場一摸發現錯了,結果只能臨時現編詞。

原詞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枉掛三尺劍,不能報卻父母冤”。演員改為了“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澆。一路的盤費全花了,賣了寶劍換了一口刀”。

又如諷刺演員舞臺上不講戲德。頭天四人打麻將,輸錢的那位記仇,第二天演《失空斬》,贏錢的演諸葛亮,輸錢的演旗牌官。諸葛亮看完王平送來的地理圖後命令旗牌官去調趙雲。結果演旗牌的這位加了一句詞兒:“要是趙老將軍不在呢?”諸葛亮一聽,明白了這是還記著打麻將的事兒呢。他腦子飛快便現編詞來了一句:“倘若趙老將軍不在麼……你附耳上來。”旗牌官走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對旗牌耳語說了一句:“我是你爸爸!”再看旗牌:“得令!”他下場了。

此外,像《陽平關》《渭水河》等都是諷刺戲曲演員演出事故的段子,很多都是真人真事,比如《文昭關》《失空斬》。但相聲都是就事說事,不帶人名,更不會隨意找個戲曲演員的名字安上。

究其原因,雖然“事故”是真人真事,但流傳已久,當事人是誰也是眾說紛紜。比如《文昭關》挎刀的有說是譚鑫培的,也有說是程長庚或者汪桂芬的。一入相聲必有演繹,萬一人家找你麻煩怎麼辦?當時的相聲演員又不像現在有“飯圈”護著,地位又低,只能安全第一。另外,藝人總講要給人留飯,別砸人家飯碗。這是一種善,恐怕也是過去藝人最為重要的德行之一。

有諷刺有真名實姓 講述的卻是演員的苦難

與戲曲演員有關的相聲,還有一大部分表現演員的實際生活。這些作品一旦用戲曲演員的真名實姓,表現的一定是演員生活的艱辛,被權勢者欺壓。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改行》《關公戰秦瓊》(張傑堯的版本里演秦瓊的是前輩京劇名家時慧寶)。

以《改行》為例,故事背景要麼是皇上駕崩,要麼是得罪了當權者,京劇演員不能登臺,為了謀生只能改行。像龔雲甫賣菜、麒麟童賣包子、金少山賣西瓜、梅蘭芳賣花等等。不同時期,改行的演員也不一樣,誰紅用誰。

像這樣的段子既有學唱又有故事情節,通過展示名角在生活裡“出洋相”來批判舊時統治者的獨裁,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社會性。這些是傳統相聲裡相對更為高級更為經典的作品,體現了傳統相聲的社會意義和創作者的格局與情懷。

沒有這些,靠洋相,靠滿嘴葷黃,靠“飯圈”,恐怕相聲遲早有一天是沒飯的,更別說走向未來了。

文|滿羿

封面圖片來自於央視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