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縣丹口鎮——既“藏龍”又“臥虎”

拙文《神奇的平林公社》在“城步新聞網”發表後,才幾個小時,點擊率竟達3600多人次。次日,竟然有熱心網友製作成標題為《城步平林公社竟有如此神奇的歷史故事》的微信廣為傳播,讓我充滿信心。講了平林的“藏龍”,本文再講講丹口鎮的“臥虎”。

  本來,平林就是丹口鎮的一部分,現在的丹口鎮,是由之前的平林、丹口、楊柳、羊石四個公社合併而成的。“藏龍”,我長到七十歲了,還只聽說平林才發現有,為將範圍表述得精準些,故只敢用“平林公社”而不用丹口鎮,以免誤導了後人。

  因受生活範圍的侷限,本文只講述丹口鎮的虎,而未言及全縣的虎。其實,整個城步,三四十年前,都是老虎、豹子、野牛、麂子、娃娃魚等野生動物的快樂家園。特別是俗稱的三、四、五區,都有虎,而且是近四十年左右的事。有鐵證可推斷:1996年元月,我被任命為邵陽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兼市招商合作局局長。其時,轄屬的一個畜產品公司經理明確告訴我:該公司尚存有虎皮8張……眾所周知,皮革易發黴腐爛,很難保管,庫存10年已屬不易,再加10年,則可以推斷為:1976年左右邵陽地區還有老虎存在。這些虎皮基本上應都是從邵陽地區西邊的城步、綏寧、新寧、武崗、洞口等幾個縣收購上來的。僅剩下的這八張虎皮,主觀分析,城步至少要佔二三張以上。

  我本人可以說是虎窩旁出生、聽著虎的故事長大的。以我三十四年前寫的《祭父文》為證:

  巍巍吾父 如山高聳 名諱錫成 楊氏弘農

  隨祖徒此 名油麻衝 冢下荒坪 築建茅棚

  虎來作客 魂飛太空 豹來光顧 魄散九重……

  聽母親說,到了夜深人靜,時而有老虎圍著我家外面轉悠、叫喚,因是“千柱落地,九龍抱柱”的竹籬茅舍,透過竹片之間的空隙,完全可以看到籬外老虎一對綠色的眼光,亮得象對電筒……“千柱落地””九龍抱柱”本來是用來形容昔日皇宮的高大、氣派、華麗,因我家祖屋是用胸徑十釐米左右的千萬根小樹立在地上,然後用竹夾紮成牆,有的樹上還纏繞藤條,借代一下,自我解嘲,故稱之為……

  通過多年的勤耕苦作,終於有些積累,後來我父母就開了一傢伙鋪,主要是接待巖寨、長安方向去縣城的旅客,人來人往,聽故事的機會很多。歸納一下,丹口鎮的老虎有三個特點:一是較多;二是很餓;三是好鬥。

  較多,常聽我母親說,前天哪家的豬被老蟲背了,昨天哪家的牛被老蟲咬了。

  很餓,常臥伏路邊,伺機咬人。古代,從縣城出發,上馬鞍山,下沉江渡,過爛亭子,走觀音閣,行下團鋪裡,經丹口,爬圍洲界,跋黃泥山,進入巖寨、長安,這是一條古代的“320國道”。其行走的艱難程度,只用流傳至今的口頭禪:“寧可娘偷人,不可爬長安營”,便略知一二。為鎮壓苗民起義,乾隆皇派了1000兵駐守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長安。從長安營到北京五千餘里,600里加急的差使,有刀箭在身,老虎不敢近前。1902年撤兵了,郵差只能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羊腸小道上行走。他們的行裝是:一根扁擔,後背負信袋,胸前掛銅鑼,邊走邊敲,為自己壯膽,請老虎讓路。就這樣,信袋加銅鑼一直堅持了一百多年!大人們還告訴我們:出門要背棕衣、打傘,至少要戴斗笠。據說老虎窺看到人後,把自己的嘴巴張開,量一量,如果此人比虎的嘴巴還大,老虎就不敢吃了,儘管如此,吃人之事仍時有發生。近日採訪了仍健在的八十多歲的目擊證人陸承晉先生:“1956年我在長安教書,當時我19歲,家住儒林鎮,一次行到黃泥山,突遇當地村民打著銅鑼,正在為剛剛被老蟲咬死的16歲的小姑娘收屍、掩埋,場面血腥,不堪回首……”

  好鬥。我堂兄楊大修親口對我說,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一天,他在下團二隊地名叫生田的地方犁田,生田距大隊部最多不過兩裡地。該歇息了,把牛軛鬆脫,讓牛去吃草,煙還未抽完,突然聽到激烈反常的吼叫聲!循聲望去,竟然是放野(無主人看守的放牧方式)的一隻公水牛正用角在使勁地頂老虎!在田裡打得你死我活、難捨難分、異常激烈……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把戲,乾脆看看熱鬧吧!大約看了一個時辰,最後,甲乙雙方都打得頭破血流,筋疲力盡方才各自逃竄、和平散場……

  因經常有老虎傷害耕牛家畜、甚至咬人的事件發生,後來,縣政府組建了一個由解放軍戰士為主的“打虎隊”,加之濫伐林木,“三寸藏蛇,七寸藏虎”,無藏身之地,老虎也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