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痛:暴力活動撕裂香港社會,有家庭失和,有朋友反目,有同事絕交

暴力活動停歇後的香港,似乎又恢復了平靜。清晨的維多利亞公園裡,樹蔭下一群老人舒緩地打著太極,草坪上園林工人正為青草地灌水,四周跑道上年輕人三三兩兩地慢跑。公園裡靜謐得只聞遠處傳來的車聲。

平靜背後卻是未癒合的傷痛。在香港購物聖地——位於尖沙咀的海港城,一位當地朋友告訴我,商場裡曾密密扎扎擠得都是人,幾乎每一家小店門口都排起長隊。昨天,她帶我在海港城參觀,每走幾十米,就指著一家商鋪說,這是一家網紅店,這又是一家超多人“打卡”的特色小店。

但是,對於首次來海港城的我,當初的喧囂只能去想象。此刻,海港城裡沒有哪家店鋪門口有人排隊,我的身後更沒有客流推著我向前。這裡平淡得像任何一家缺乏魅力的商場。如果說和別處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海港城樓層極其低矮,低矮到幾乎可以伸手夠著天花板,低矮得和它龐大的佔地不相稱。我好奇地問朋友這是為什麼,她想了想,說:“大概是人流太大,想讓你走快些吧。”

冷清背後是糟糕的經濟數據。昨天《明報》頭條新聞說:“失業率明年或達5%”。報道說,今年8月到10月的失業率達到2017年年中以來最高水平,其中餐飲業失業率升至6.1%。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更是悲觀估計:“如果12月過不了這關(社會動盪),新年後便會有歇業潮,估計屆時會有千家飯店倒閉。”

相比於街市景象、統計數據,更難以看到的是社會心理的創傷。這場風波中,香港人心理受到的傷害無處不在,卻又無從追尋。

因修例引發的非法遊行、暴力活動加劇了不同群體的對立。支持泛民主派和支持建制派的市民之間,裂痕愈撕愈大。理性聲音被埋沒。置身於風波中,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在任何一個議題上,先劃線站隊表明政治態度。當地一位朋友告訴我,壓力逼得你不得不選邊站。

將來,等到時局穩定,遊客會回來,經濟數據會回升,但撕裂的人際關係卻難以彌合。在香港的日子裡,我見了不少當地友人,有本土長大的,也有來自內地的,有短暫外派在港的,也有以香港為家的。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個暴力活動撕裂社會的悲傷故事。

撕裂存在於陌生人間。一位從內地來港5年的朋友說,以前在香港,說普通話或是粵語,透露的只是你的地域身份;而現在,對方首先會從語言裡判斷你所在的陣營——你是我們這邊的,還是他們那邊的。

撕裂存在於朋友、同事間。修例風波發生後,立場相左的同事大多會小心翼翼避開政治話題。一位來自內地的朋友告訴我,原來他們公司裡有位香港本地同事,和內地同事關係融洽,大家會分享零食,會說說笑笑。但最近的一天,她向這位同事打招呼,對方卻視而不見。現在,公司開會的時候,香港本地員工坐在一處,來自內地的員工坐在另一處。

這樣的故事幾乎在每家公司、學校發生。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女生告訴我,自從暴力事件發生後,她和幾個多年好友便再也不聯繫,大家似乎是有了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就這樣成了陌路。還有在社交工具裡刪除好友的、在臉書上決裂的,每當接觸一個香港朋友,就會聽到一段這樣傷心的故事。

更隱秘的撕裂發生在家庭。中國人自古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古訓,很少有人向外界傾訴“黑色恐怖”造成的家庭紛爭。但是,這類故事還是瀰漫在香港社會。一些受了激進言論鼓動的年輕人,逼著父母在區議會選舉中給泛民主派投票,或是為阻止父母給建制派投票而把他們的身份證藏起來。一些內地、香港聯姻的家庭,因為觀點衝突而產生內部矛盾,有些成員甚至不再說話。

在暴力活動造成的極端氛圍下,不同社群、觀點之間的紛爭越來越難以調和,香港陷入了內耗。風波過後,城市日漸恢復正常。昨天,連封鎖了兩週的香港理工大學也已開始清理校園廢墟,而暴力帶來的社會心理裂痕,不知何時才能彌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