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史學達人


對於不熟悉蒙恬的讀者,首先我們介紹一下蒙恬

蒙恬是秦朝的一個著名的帶兵將領。他是山東省臨沂蒙陰縣的人。蒙恬從小軍事才能就很出眾,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蒙恬出生在將領的世家,他的父親,爺爺甚至再往上數的祖先都是著名的將領。因此蒙恬從小就有軍事才能,並且胸懷大志。

蒙恬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封為將軍,並且幫助秦始皇攻破齊國。因此他非常的受秦始皇的寵愛和重視。在秦朝統一之後,蒙恬還曾經率領過三十萬數額的大軍向北去擊殺匈奴,收復河南地。大家注意,這個時候的河南地並不是現在的河南,而是內蒙古河套之南,也就是鄂爾多斯這一帶。蒙恬多次立大功,更加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

我們看一下蒙恬史冊記載的成就

第一是修長城,據說現在的宇航員能夠在外太空清晰地看到中國標誌性建築萬里長城。而長城的主要負責人就是蒙恬。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是抵禦匈奴。其實之前的諸國已經修了長城,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有國家合併成了一個國家,蒙恬就利用燕國、趙國、秦國等國的地形優勢,重新規劃設計,然後連接駐兵。長城在建立初期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對於來勢兇猛的匈奴還是起到了一定的阻擋作用。

第二就是修高速公路,秦始皇覺得修完長城之後呢,還應該修一些路來是自己建立的國家更豐富。他是這些規劃的總策劃師,而蒙恬就是總的工程師。這高速公路據史冊記載就是秦直道,它的起點是甘泉宮,終點是九原郡,全長一千八百里。不過蒙恬幹了幾年後,秦始皇這個總策劃人就去世了,而這項大工程就半途而廢了。

第三是對抗匈奴,這一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們看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匈奴是一個很煩人的角色,幾乎歷朝歷代都會受到它的困擾。基本上都是打也打不過,就算是打過了,也滅不掉,沒過多長時間,它們又會回來繼續騷擾。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派蒙恬去對付匈奴,這蒙恬不論是武力還是帶領士兵的能力都是非常厲害的。蒙恬率領大軍攻打匈奴,一直把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之後匈奴一聽到蒙恬就心驚膽戰,再不敢來犯。

這麼一個在各個方面都非常有才,功勞卓越的秦朝第一大將領卻被新帝殺啦。原來,在秦始皇病死,趙高和丞相李斯,胡亥進行篡位政變之後,竟要賜死蒙恬。忠君的蒙恬只得喝下毒藥自盡了。

蒙恬在臨死之前,曾經對胡亥派來殺他的使者說:“從我到我的父親,再到我的爺爺,甚至到我的祖先。都是為秦國出生入死,立下很多功勞的將領。今天我竟然慘遭秦國國君的囚禁。並且要被冤枉而死,我的心裡真是非常的痛苦而悔恨。雖然我現在手裡有30萬大軍,我的勢力推翻現在的政權也綽綽有餘。但是我知道,我的祖先留下的祖訓就是守情重義,不能推翻秦朝的政權,忘記曾經秦王的恩情!”隨後蒙恬長嘆一聲,便喝下毒藥自盡了。

後世的曹操每次看到蒙恬的這一段遺言,總是要痛哭流涕。曹操說:“蒙恬這樣一位有才又能領兵的大將,竟然就這樣被冤屈而死。此人的高風亮節,以及家族對於秦朝的忠心真是太令人感動了。我雖然沒有蒙恬這樣的才能,我也要學習蒙恬這樣的忠心!對待我們大漢朝也要忠心耿耿!”

第一句話,蒙恬闡述祖孫三人效忠秦國的事實;

第二句話,是說自己手握三十萬精兵,如果想要謀反,帶兵殺回咸陽,幾乎易如反掌,但他沒有這麼做,是因為銘記祖訓,寧可冤死也不謀反。

歷史上名將那麼多,遺言必然也不少,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這兩句遺言,就達到“未嘗不愴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來,曹操的情況跟蒙恬有點像,他和祖父、父親都是東漢的大臣,且高居要職,曹操本人始終以臣子自居,沒有覬覦過皇位,世人卻罵他為篡漢之奸臣,尤其是劉備,一直把曹操視作奸臣。曹操的眼淚,不僅是為蒙恬而流,更是為自己而流,或許是感覺自己太委屈。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鑑史以明志


蒙恬臨死之前說過這樣兩句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翻譯過來就是,我一家老小,追隨效忠大秦君王已經三代了。如今我手裡掌握著三十萬士兵,這樣的勢力是足可以背叛朝廷的,但是我一向知道為了義,是可以犧牲生命去終生守護的,絕不敢忘記先人的教誨而做出悖逆先王的事情。



這兩句話說完,蒙恬就自殺了。我們首先要知道,蒙恬說這些話的原因。

秦始皇駕崩後,李斯、趙高秘不發喪,用偽召下旨讓公子扶蘇與蒙恬自殺,公子扶蘇性情耿直且為人忠義,得知父皇下旨讓自己死,馬上就抹了脖子。連懷疑都沒懷疑一下。但是蒙恬是個身經百戰的將領,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他是知道這其中必有蹊蹺的。怎奈何公子扶蘇已死,就算是他蒙恬知道這件事情是陰謀,沒有公子扶蘇這面大旗,他也不敢揹著叛亂的罵名興師問罪。



所以蒙恬說出這兩句話也是實屬無奈,只有一死來保全一個好的名聲。



曹操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和蒙恬是有相似之處的,同樣都是位高權重之人,同樣都生活在王朝末期,所以在心境上,曹操是可以對蒙恬這兩句話感同身受的。



曹操也自知手握重兵,更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終其一生,他也不敢代漢自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知曹氏一族也是久食漢祿,他已經是位極人臣,一言九鼎了。若是真的篡漢,則必留罵名與後世。這樣的心態與蒙恬自殺之前應該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想象,曹操每每讀到蒙恬去這兩句話,必是感觸良多,不覺潸然淚下。


歷史Top10


一、此語出處

秦始皇死後,趙高、胡亥、李斯合謀,私改遺詔,派人命長子扶蘇、蒙恬自殺,結果扶蘇當場自殺,蒙恬還想自辨,因此被囚於陽周。秦二世胡亥有意放過蒙恬,但被趙高勸止,並派使者賜蒙恬死。

題主所說的兩句話便出自使者與蒙恬之間的對話。

蒙恬問使者,他何罪之有?

使者答蒙恬:“你罪過可多了,況且蒙毅(蒙恬的哥哥)當死,你也要受連坐的。”

於是蒙恬就說了下面這兩句讓曹操讀一次哭一次的話。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記.蒙恬列傳》

大意是:自我祖父蒙驁、父親蒙武、至我蒙毅、蒙恬兄弟,為大秦國出生入死三代了。我手底下大兵三十餘萬,雖然被囚禁於此,但是我的勢力也夠反了。然而,我知道,我必當守義而死,只因我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更不敢忘先主(秦始皇)的恩情。


實際上,蒙恬臨死前還有兩句話。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史記.蒙恬列傳》

使者聽蒙恬說完,便表明自己只是上知下派,來行刑而已。可是蒙恬仍不死心,仰天長嘆:“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然要我無罪而死?”蒙恬沉思良久,才又說道:“我知道我應死的罪過了。修築長城一萬餘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過地脈,這才是我蒙恬的罪。”說罷,蒙恬吞藥自殺而死。

為什麼說曹操是因為前一句,不是後一句呢?

這也是有所記載的,此語出自《三國志.武帝紀》。

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三國志.武帝紀》

不過,很明顯,這裡面提到的是“二人書”,自然就不是蒙恬一個人了,還有一個便是戰國時的燕國名將樂毅。我們都知道,樂毅是燕國名將,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的燕軍為首的五國聯軍大敗齊國,連下70餘城,可以說是為燕國立下了漢馬功勞。但是,很可惜,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新君漸漸地對樂毅有了猜疑,無奈之下,樂毅投奔去了趙國。

趙王希望樂毅能帶兵去打燕國,樂毅跪地痛哭道:“我對燕昭王,如事大王,假如我在他國,也不忍來打趙國,何況燕國後人呢?”

曹操為什麼會“哭”呢?

從上面的蒙恬、樂毅,我們也能看得出來,他們表現出來的都是忠心,所以,曹操想要表達的自然也是忠心。在曹操說他讀這兩個人的書,看一次哭一次之前,曹操還說了另一句名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當時經過赤壁之戰,曹操統一的夢想暫時擱淺了,他的目標已經從快速統一轉變為穩定內部,以圖再戰。為了穩定內部,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又一次向天下發《求賢令》,順便表達他的忠君愛國之意。

針對其他政權詬病他的“明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自然希望天下人可以看到,雖然他曹操已經打下了大片的江山,但是他並沒有代漢以自立的想法。蒙恬不過三年事秦君,他曹操已經四世(祖父曹騰、父親曹嵩、曹操、兒子曹丕、曹植)在漢朝為官,從未有過反意。


可以,曹操讀蒙恬、樂毅哭沒哭,我們沒有親眼所見,自然不知;不過,曹操之所以會“哭”,其中的政治目的還是比較明顯的。


水一白聊歷史


其一,曹操非常惜才,這誰都知道。比如,在迎接許攸時,史料記載“跣足而出”,也就是光著腳就出去了,怕怠慢了。就像你異地戀的戀人突然來到你身邊一樣,你會高興地不穿鞋就跑出來。英雄惜英雄。

其二,對蒙恬三代人忠於秦的認可。史料記載,曹操在任職北部都校尉期間,恪盡職守,積極維護漢朝統治。“挾天子以令諸侯”我覺得一方面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於曹操的偏見,也可能是後期的曹操有點想法。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曹操直到死去,都一直維護漢朝沒有稱王,即使在和袁紹戰爭處於弱勢時也帶著漢帝一起逃走。

其三,對於蒙恬死法的可惜,覺得英雄不應如此。眾所周知,曹操非常重情,還很感性。在曹昂和典韋死後,其結髮妻子丁夫人氣急回到譙縣孃家,曹操曾多次親自登門道歉挽回,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一個好臉色。此後曹操也沒再娶妻。每每提到長子曹昂和愛將典韋,愛妻丁夫人,都會哽咽。他可能是真的崇拜蒙恬,從而引起淚流不止。


小七談歷史


因為曹操本來也是一個非常忠心的人,但是奈何生活在這一個時代裡,他本來也想要成為蒙天這樣的人可惜的是他太痛恨這樣的時代了,他不想再要為漢朝這樣盡心盡力的去,做自己應該做事情,他覺得這樣實在是太少了,他應該為自己多麼多考慮一下,成為一個霸主。

既然漢獻帝都想要刺殺自己了,那麼自己都為什麼還要對他那麼好呢?本來自己想要取代他,可惜的是自己始終下不了那一道,最後還是把這個機會讓給自己的兒子吧,自己還是願意守著自己內心的操守,自己還是漢家子弟。

曹操和蒙恬是一樣的,他也面對了蒙恬的遭遇。

蒙恬到底是什麼人呢?他是秦朝非常有名的大將軍,手握著他的幾十萬重兵,這個可是秦始皇最精銳的部隊,要是擁有這一支部隊的話,可以橫掃六國,也不會擁有後來的事情了。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篡改了遺照,讓胡蘇沒有當上了皇帝,反而是刺死了他讓其二是胡亥當上了皇帝。

這個當時蒙恬是有懷疑的,可是面對秦始皇死下的遺詔,他沒有辦法只能選擇自殺,他不想要成為一個背叛秦始皇的人,他們家族一直都是在為秦朝服務,要是自己背叛了的話,這就是違背了自己從小的信念,他不能夠就這樣子做,他只能選擇屈辱的自殺,也算是對得起他一世的忠誠。在他死後就解散了他的蒙家軍,趙高也少了一個威脅,秦朝就此覆滅了。



而曹操也面對著這樣的遭遇,那就是漢獻帝想要奪走他的權利,然後是殺死曹操,可是曹操不甘心啊,他想到了蒙恬的遭遇,他不能夠就這樣下去,他要和漢帝做鬥爭,可惜的是漢獻帝是一個扶不起來的人,最後曹操可以說是掌握了所有的權利,他也看不起漢獻帝,只不過他還是漢朝的子弟。


曹操想要成為一個大英雄,可惜最後變成了一個奸雄,他感到非常的痛苦,這個時候他想起了蒙恬。

他也想成為一個所有人都敬佩的大英雄,在漢朝這個亂世之中能夠結束一切,重新的恢復漢朝往日的光輝,就比如漢武帝那個時候是多麼厲害啊。可惜的是他不僅是沒能夠統一三國反而是被皇帝所猜疑,身為一個臣子,遭遇了這些東西,自己還不是最偏虛的,最憋屈的應該就是蒙恬吧,他想到了這些。

他希望自己的下場能夠好一點,不希望和蒙恬一樣,一下子就死在了奸臣的手裡,他把自己站在了一個正義的角度上,可惜的是他是皇帝的死對頭了,他也是感到非常的傷心,為什麼他這麼辛苦的做事,暫時沒有好下場呢。

你們認為曹操和蒙恬哪個更可憐一點,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先看蒙恬的兩句話,其實都是表忠之言。大意就是我蒙家世代效忠大秦,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下場,讓忠臣寒心;然而君不仁臣不能不義,雖然我手握重兵完全可以造反,但是我不能讓我蒙家世代忠烈蒙羞。

那麼曹操為什麼每讀之必涕下呢?樓上有老師說曹操在悲古傷今,為自己和蒙恬的境況相似而哭泣,我以為不然,至少不全是這樣。

曹操是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導的戲豈能那麼簡單呢?

首先,感懷蒙恬是真的,他家和蒙家相似也是真的,只是他和蒙恬卻半點也不相似,蒙恬是真忠臣,可嘆可悲可敬可惜;曹孟德不背天下人理解固然有委屈,也委屈不到哪兒去,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撇不開的事實,要委屈也是人家獻帝委屈。所以,曹操傷己及人是真的,主要原因是不被理解被罵的,不過這只是一部分,或者說即使是真情流露,那也是為其目的服務的。

那麼他真實的目的是什麼呢?答案是演戲,裝可憐,洗白自己。曹孟德也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了,夢中殺人,汝妻子吾養之,割發代頭;曹操絕對是國寶級,這種套路手到擒來,誰能說這一次又不是演戲呢?不但騙了當時人,恐怕連我們現代人都被他騙了不少。


高維文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何曹操會看到蒙恬臨死前的留下來的話會哭。

首先了解蒙恬的生平(蒙恬,劇照)

蒙恬祖籍山東省蒙陰縣,戰國時,祖父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出身於一個名將世家,深受家庭文化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戰死殺場,建功立業。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不斷提高自己的戰術素養。

蒙恬平定六國,作出了許多大貢獻,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陳餘:“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

蒙氏家族的滅亡(迫害蒙恬的宦官趙高,劇照)

蒙恬家族四世三公,在秦廷好幾個時代都是位極人臣。但他們卻與胡亥,宦官,趙高為敵,使的蒙氏家族滅族,讓人不寒而慄。

秦始皇非常尊寵蒙氏,倚重蒙恬,並且愛屋及烏的親近蒙恬的親弟弟蒙毅,蒙毅也官職上卿,至此,蒙恬主外,掌握秦國軍事力量,蒙毅主內,主持朝政,蒙氏家族權利在家族的權利時上,達到了頂峰。(蒙恬權利達到頂峰,劇照)

物及則必反,事物的變化規律就是由盛到衰,由衰到盛,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蒙氏權利達到頂峰的時候,隱患已經開始顯現。由於蒙恬兩兄弟深受秦始皇的賞識,以及觸及到宦官趙高和秦相李斯的利益,趙高還曾經被蒙毅審問過。所以這些新仇舊仇疊加來,趙高必須要報仇,他在等待一個時機。

終於這個機會來了,秦始皇嬴政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 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蒙恬和長公子扶蘇,劇照)

蒙恬在獄中對審問他的官員說過,說到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說明自己是喊冤而死。莫須有的罪名。(曹操痛惜蒙恬,劇照)

幾百年的東漢末年,出現了一個梟雄曹操,他也是權高位重,位極人臣,但他也是被許多官員猜疑,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想做皇帝,是個奸臣,而曹操在看書的時候看到蒙恬的事蹟,又看到了他留下來的兩句話,心裡無限惆悵,


想想蒙恬和自己處於一樣的境地,他倆是幾乎相同的成長經歷,可是面對問題的做法卻完全是不一樣的,蒙恬在乎問題的對錯,而曹操卻更在乎情義往往都會忽略事情的正確性,所以他佩服蒙恬這個人的忠義,但他想到蒙恬做了這麼多貢獻,最後卻落個身死人手,家破人亡的結局,讓人痛惜,也開始反思自己。所以曹操為什麼會好幾次看到蒙恬的兩句話而哭泣,他更多的是痛古惜今。

曹操:“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以供參考。


向日葵愛歷史


原因有二點,供大家參考。1.蒙恬的這句話戳中了曹操的痛點;2.曹操揹負的罵名才是他內心的糾結和悲傷所在。視頻為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4120006ad6649ebe5a5\

幸福一家人2


因為曹操最信任的一位頂級戰略謀士,心中向漢,他雖然和這個謀士關係很好,但是曹操若稱帝,這個謀士是反對的。所以曹操覺得時機不成熟,還有大批不在曹營中的優秀人才,肯定也是反對的,或者中立的。假如曹操稱帝時,漢獻帝的旗幟就不能打了,也吸收不到向漢的仁人志士了,當時還有劉備,孫權政權存在,漢獻帝不是可有可無的,聰明的曹操享有忠臣的美名,又享受皇帝的待遇,幹嘛要得罵名而不務實呢,呵呵曹操可是實在人哦,非常實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