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文韜武略,為何不得咸豐重用?

冉之酉色


這個問題看你怎麼看待,事實上恭親王在咸豐年間曾得到過重用。要說他得不到重用;或者說咸豐罷免他,可能有下面二個原因:

一,曾經與咸豐爭過儲位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

恭親王奕訢, 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在四子奕佇和六子奕 訴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 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 變相暗示恭王爭儲失敗。

道光三十年( 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佈封“皇六子奕訴為親 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公元1851年奕詝繼位,號咸豐皇帝。

奕訢與咸豐皇帝爭儲,始終在咸豐心裡糾結!

奕訴於咸豐三年( 1853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封都統、右宗正、宗令。五 年其母孝靜皇后去世,

咸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繫道光帝諡,也就是 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拊太廟,強調 孝靜“皇后”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別,不能享受後代的香。恭親王奕訢為其母爭封號,被咸豐免職。

爭過儲位,又爭母封號,自然不得重用,罷職也在情理之中!

後引: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諡號為“忠”。

漫步在竹林2019年冬於君山


漫步在竹林


咸豐一朝的前期,奕訢非常受重用,道光死後留下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這個級別是清朝皇室爵位最高的,咸豐即位後,對這位弟弟照顧有加,將當年慶郡王的府邸賞賜給他,這可是當年和珅的的宅子,也是當時京城最富麗豪華的府宅,奕訢及其後人在此生活了近百年。

恭親王奕訢。

咸豐剛即位時,確實對弟弟奕訢有一絲擔憂,最起碼當年兩人爭過儲位,於是處處考驗他,令其辦理先帝的全部喪禮,奕訢也是恭順安服的態度,韜光養晦的舉止,很快獲得了咸豐的諒解和信任,先是完成父親的遺詔,正式冊立奕訢為恭親王,這是咸豐三年的事情。

圖為北京恭王府,最早是和珅的府邸。

明朝的皇子是外地封藩,趕到外地沒有皇帝旨意,哪都不能去,啥也不能幹,而清朝的皇子只給封號,就圈在京城裡,也是哪也不能去,雍正更是立下了皇子沒有旨意不能直接干預政事的制度,獲得咸豐信任的奕訢立即受到重用,不但打破了雍正的祖制,先是讓奕訢在軍機上行走,參與政事,又擔任宗人府宗令,也就是宗人府第一號人物。

咸豐帝 愛新覺羅·奕詝。

咸豐皇帝閒時,還幾次臨幸恭王府,送詩賜匾,兄弟倆關係融洽不亦樂乎,不久太平天國鬧的很兇,北伐部隊也接近京畿輔地區,奕訢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辦理京城巡防事務,當年的奕訢才20歲,就以親王身份入值軍機處,又贊襄軍務,迎來了他軍國大計的機會,咸豐五年剿滅北伐太平軍時,奕訢已總理行營事務,並得到了賞黃馬褂、從優議敘等優待。

咸豐最後給奕訢生母是皇后尊號,皇太后尊號並未落實。

但正當奕訢躊躇滿志時,發生了一件事,讓合好的倆人徹底翻臉,咸豐五年,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病危,他母親本是道光皇貴妃,咸豐即位後為皇貴太妃,奕訢認為自己老媽以養母身份養育過咸豐,應該封為皇太后,但滿清只有把死去皇帝生母尊為皇太后的定例,沒有把死去後帝妃嬪立為皇太后的先例。

奕訢墓址,僅剩個石牌坊。

奕訢在母親病危之時,跪地請求立母親為皇太后,不然就死不瞑目,咸豐面子上拗不過,含糊了一下,誰料奕訢竟傳矯旨,自己宣佈咸豐立母親為皇太后,把生米做成了熟飯,最後博爾濟吉特氏頂著偽皇太后的名號死去,咸豐非常生氣,但事以至此,只能照辦,但對其待遇一擼到底,不升太廟,不按皇太后禮儀舉喪,剝奪奕訢辦理母親喪事的權利,並把奕訢的職務全解除,從此權傾朝野的奕訢在咸豐一朝後幾年,一無所有,僅保留空空的親王爵。


圖文繪歷史


咸豐帝上位初期,恭親王奕訢還是頗受咸豐重用的。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奕訢奉旨走進了十五善射處,管理習射一應事務。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奕訢奉旨管理正藍旗覺羅學事務,成為一校之長。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咸豐帝為奕訢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讓他在軍機處(清庭的權力中心)學習。

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奕訢升遷為宗人府宗令。後來更是身兼數職,又成為了閱兵大臣。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二月,咸豐帝還賞賜了奕訢一件黃馬褂,以示恩寵。

好一副君仁臣忠,兄友弟恭的場面!可惜好景不長,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七月二十一日,咸豐帝下旨罷免了奕訢一切職務。從此,咸豐帝與恭親王的兄弟之情再也不復往昔。

導火線:奕訢為生母爭封號,卻惹惱了咸豐帝。

不想當太后的太妃,不是個好太妃。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靜太妃希望在有限的餘生能夠享受一下皇太后的尊榮。恭親王奕訢是個非常有孝心的兒子,眼見母妃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他甚是心急如焚。為了了卻靜太妃的這一心願,奕訢屢次向咸豐帝討封號。

咸豐帝雖然很是敬重靜太妃,但是卻從沒想過要封其為皇太后。咸豐帝有著他自己的想法:如果靜太妃成了皇太后,他們母子倆萬一聯合起來,不就威脅到自己皇位的穩定了嗎?於是,咸豐帝一直都沒答應奕訢的所求,分封一事一拖再拖。

直到靜太妃病危,奕訢再次跪在地上哭求。咸豐帝抹不開臉直接拒絕,只好隨口敷衍幾聲。不知道是不是生母的病危讓奕訢方寸大亂,他誤以為咸豐帝終於答應了他的懇求。於是,他急忙地為母妃的分封去作準備了。很快宮廷內外,都知道靜太妃要晉升為皇太后了。咸豐帝鬱悶極了,不得不憋著火氣,晉封奕訢生母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


事情就這樣完了?當然沒有!皇帝報仇,一個月都嫌晚。康慈太后下葬第二天,奕訢一應職務都被罷免了。理由如下:

“恭親王奕訢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著毋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均著開缺;並毋庸恭理喪儀事務,管理三庫事務;仍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管理中正殿等處事務。必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以副朕成全之至意。”

四年多的步步高昇,讓恭親王奕訢幾乎忘記了咸豐帝不僅是跟他一起長大的哥哥,更是大清的皇帝。再濃厚的兄弟之情在皇權面前也不得不讓步。

恭親王奕訢的文韜武略,使咸豐帝倍感自卑與忌憚。

眾所周知,咸豐帝資質平庸且身體孱弱。據說,咸豐帝還身有缺陷。

據說咸豐帝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墜馬傷股。經過上駟院正骨醫師的治療,留下殘疾,行動不便。剛一登基,便下一道旨令:每次退朝後,皇帝后走。只是有一次因為生氣,忘了那道旨令,比群臣先走,這一秘密才被世人所知。

而恭親王奕訢呢?能文能武,天資過人,最主要的是身體倍兒的健康。

我的天,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咸豐帝看著眼前事事勝過自己的恭親王,能不自卑,能不忌憚嗎?試問敏感多疑的咸豐帝又怎麼會重用文韜武略的恭親王呢?

End

謝謝您的閱讀,我是@歷史小八卦迷,若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歷史小八卦迷


恭親王奕訢文武雙全,比奕詝(咸豐)要好很多,是四哥咸豐皇帝的皇位競爭對手。

咸豐對弟弟非常嫉恨,防範還來不及,怎麼會重用呢?

有個傳說,當初道光皇帝舉棋不定,不知道選誰做繼承人。

在狩獵的時候,明確要求要看看四阿哥和六阿哥的騎射本領。六阿哥奕訢,弓馬嫻熟,射了很多鳥獸。奕詝的武藝遠遠不如六弟。

但是他有一個好師父,交給他如何如何說。

道光皇帝驚詫的問,你怎麼一隻鳥獸也沒有射到?

奕詝連忙跪倒,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不忍殺生。

道光皇帝被感動,就傳位於四阿哥,也就是咸豐皇帝。

雖然這個傳說未必是真。

但是咸豐皇帝差點被弟弟奕訢取代,所以對弟弟極為防範。

等到咸豐皇帝死後,遺孀東太后西太后,為了從攝政大臣肅順那裡奪回大權,才勾結奕訢發動政變,處死了肅順等人。


奕訢在西太后慈禧的支持下,出任了洋務派的首領,做了一番事業。

而在咸豐活著的時候,是一直被打壓的。


陳健4396


最是無情帝王家,多少皇子為了爭奪帝位,互相殘殺,一個親王能力越強,皇帝會認為其對皇位威脅越大,只能打壓,而不會重用,看看歷史上,能力出眾的皇子一旦不能登上皇位後,幾乎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反倒是,那些資質平平,甚至痴呆、愚鈍的倒結局不錯,因為皇帝會認為他們不會構成威脅。奕詝、奕訢兩兄弟由親密無間到逐漸疏遠,也正是由皇位之爭開始的。奕訢只是不被重用,咸豐並沒有致他於死地,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

咸豐的父親道光共有九個兒子,咸豐是老四,奕訢是老六,後來有人稱奕訢為“鬼子六”,說明其甚為機警、聰明。在幼年時,咸豐也就是奕詝,和老六奕訢關係是非常的好,咸豐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咸豐十歲的時候突然去世,道光就將年幼的咸豐交給奕訢的母親孝靜貴妃撫養,兩人一起讀書,一塊習武,這樣一來,奕詝和奕訢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呆在一起,孝靜貴妃對待奕詝也象親生的一樣,非常疼愛、關心,這使奕詝和奕訢也更親近,不同於其他兄弟之間的關係;兩人還共同研創了一套二十八式的槍法和一套十八式的刀法,他們兄弟相親,也令道光非常高興,賜槍法名為“棣華協力”,刀法名為“寶鍔宣威”比如二人同心同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做為皇家子弟,都面臨著誰能被立為太子的問題,而道光的九個兒子中間,也只有奕詝和奕訢最有競爭力,道光也的確為兩位皇子選立誰為太子,而左右為難;奕詝是嫡子,但個人資質平平,奕訢卻在各方面強於奕詝。所以,道光也經常找機會考驗兩位皇子。有一次,道光帶眾皇子到南苑狩獵,藉機考察皇子的騎射本領,最後皇六子奕訢斬獲最豐,而皇四子奕詝卻未發一箭,道光就問其緣故,奕詝說:“時下正值春天,是鳥獸繁衍孕育的季節,兒臣不忍傷害它們,況且,兒臣也不想與弟弟們一爭高下。”道光聽後非常高興,認為奕詝有仁君的風度。後來道光病重,自知難以康復了,但太子一直未立,成了他的心病,他召見兩位皇子,讓他們策論時政,善於表現的奕訢侃侃而談,講的頭頭是道,而奕詝則一聽道光提問,就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一個勁地說只希望父皇保重龍體,早日康復,奕詝的舉動也令道光頗為感動,認為皇四子仁孝,勘當大任,也最終促使道光決定立皇四子奕詝為太子。其實奕詝的這些表現,都是其老師杜受田提前教給他的,因其各方面皆不如皇六子奕訢,只能藏拙,以仁孝來打動道光了,沒想到這一招取得了奇效。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命人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立儲諭旨,上寫:“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這種一匣兩諭的情況,在大清朝僅此一次,這也說明道光的確曾有立奕訢為太子的打算,這次封其為親王,應該是對其沒被立為太子的一種補償吧。

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在爭立太子一事上,雖未矛盾公開化,但二人為此事肯定會心有介蒂,兩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再像小時候一樣親密了,奕訢差點被立為太子,那他一定會成為奕詝戒備的對象,就算表面會維持兄弟情深,心裡也會對他多有提防的。隨著奕詝登基為咸豐帝,奕訢內心多有不甘,兩兄弟之間嫌隙也越來越大,這也造成了奕訢越有本事,咸豐就會越防備他。到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導致兩兄弟關係更是明顯的分裂了。咸豐五年(1855年),恭親王奕訢的母親康慈皇貴太妃病重,在道光生前,太妃本有望晉為皇后,但因道光對去世的孝全成皇后很有感情,決定不再立後,這一決定讓其晉為皇后的希望破滅,後來咸豐即位,皇貴太妃本以為咸豐會感念她的撫養之恩,尊她為皇太后,但咸豐卻只是尊其為皇貴太妃,這令她非常失望,雖然咸豐為帝后,每日以母親之禮待她,去探望請安,但卻始終不提尊太后一事,直到皇貴太妃臥床不起,仍對此事念念不忘。有一天咸豐去探望重病的皇貴太妃,迎面碰到恭親王奕訢從裡邊出來,便問病情如何,恭親王奕訢邊哭邊說,病已無救了,看樣子是要等封號,才會嚥氣。咸豐聽了“哦、哦”兩聲示意聽到了,並未說其他的,但恭親王奕訢認為咸豐是表示同意,就回到軍機處,讓禮部準備尊封的禮節,待咸豐知道後,非常生氣,但木以成舟,咸豐也不能明著拒絕,他也怕擔不孝的名聲,畢竟是皇貴太妃將他撫養大的;所以,咸豐只得被動的准奏,尊其養母為“康慈皇太后”,幾天後,康慈皇太后就病死了。咸豐皇帝卻對禮部所奏的康慈太后喪儀,進行大幅刪減,在其諡號中也不加道光的“成”字,並且不在祖廟中立牌位,陵墓也沒有與道光陵在一起,而是與妃子的園寢在一塊,這也是清朝歷代皇后喪禮沒有出現過的特例;幾天以後,咸豐帝以“辦理皇太后喪議疏略”為由,讓恭親王奕訢退出了軍機處,這足以說明,咸豐對恭親王奕訢為其母討要封號的不滿,這一事件也令咸豐對恭親王奕訢更加疏遠,雙方矛盾也公開化了。所以,即使恭親王能力再強,咸豐也不可能重用他了。

因為奕訢過於聰明,有時人過於聰明也不見得就是好事,俗話說“慧極必傷”。咸豐死後,慈禧太后聯合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奪權成功之後,慈禧也同樣是對奕訢有所防備。慈禧在後來兩次選擇繼位的皇帝時,都是選擇了較為愚鈍的奕譞的兒子和孫子,也就是光緒和宣統,而撇開了奕訢這一枝,這也許也與奕訢較為聰明,能力出眾有關吧。


劍南道


愛新覺羅奕訢,號樂道堂主人,清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奕訢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的時候,曾在四子也就是咸豐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

但於1846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並寫下遺詔,並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自下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這也就相當於變相的暗示恭親王爭儲失敗。

道光三十年以宣宗遺詔公佈封皇六子為親王,皇四子為皇太子。有人說當年道光曾給奕訢指婚重臣桂良之女為福晉意思是想讓奕訢當皇太子,但其實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決心寫遺詔之後,最多也只能看作是對恭親王的補償,況且恭親王這個福晉也並不是桂良最喜愛的女兒,只是側室生的庶女。

咸豐登基後,奕訢還算混的不錯,奕訢與咸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連封都統、右宗正、宗令。但到了咸豐五年的時候,奕訢的生母孝靜皇后去世,奕訢為了給他母親爭求一個封號,被免去軍機大臣、宗令、都統,1857年才恢復他的都統。

事情是這樣的,咸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跟道光算帝諡,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在太廟,強調孝靜皇后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別,不能享受後代的香火,也不能得到宗親的承認。

皇后不繫帝諡,始於明代,有很多明朝皇帝是庶出,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母不是先朝皇后,即位後照例要追尊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但規定她們的諡號中不加皇帝的諡號,以區別嫡庶,所以明朝的皇后中只有原配皇后的諡號才有皇帝的諡號。

但說到底此制度並沒有在清朝實行,例如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也沒當過皇太極的皇后,但照樣加上了皇太極的諡號——“文皇帝”中的“文”字。咸豐帝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來認為自己已經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實在是加倍報答了撫育之恩,二來畢竟嫡庶有別,博爾濟吉特氏 既不是前朝皇后也不是自己的生母,出身也遠遜於道光三位后妃。

能被尊諡為皇后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帝諡是不可能再給她系的,然而恭親王卻對此頗為不滿,而咸豐帝也絲毫不讓,認為自己做的一點沒錯,所以從此對恭親王的防範也愈發明顯。

咸豐五年七月二十日,孝靜皇后的身後事操辦完成,第二天,咸豐帝借恭親王奕訢在辦理皇太后葬禮時禮儀疏忽,罷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令和正黃旗滿洲都統職務,退回上書房讀書,從此對奕訢同其他異母兄弟沒什麼差別了,以至於後來咸豐臨終也沒有把奕訢列入輔佐兒子同治帝的顧命大臣名單中。

整個咸豐朝除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與英法聯軍談判,奕訢幾乎沒有受到重用。不能不說為孝靜皇后百般索要名分的行為,不僅是挑戰理法制度,也違抗道光對其地位的欽定,更是實實在在挑戰咸豐內心的感情底線,儘管咸豐一忍再忍,但最終還是處置了奕訢。


歷史名將錄


劇野史記載大概於奕訴雖有文韜武略,但其沒有盡到為人子的孝道,最起碼他爸覺得他不孝,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