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虎魄造辦處

虎魄造辦處——致力於學習研究探索中國古代琥珀藝術,特別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琥珀製品。

中國古代琥珀藝術有著至少3000年的歷史,但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空白。

前 言

漢代琥珀質地的印章都很小,通常尺寸在1釐米左右,目前所見最大邊長為2.5釐米。除此外,漢代琥珀質地的印章非常罕見,據官方考古發掘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各地官方考古發掘出土的印章有以下幾例。

一、陝西省出土共2件

1975年2月,在陝西省咸陽市北原的馬泉公社大泉大隊,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了一座西漢晚期的磚券墓,出土了兩方琥珀印,一無字,虎紐,紐上有穿孔。另一圓形印章,上有陰文篆書“君惠”,紐上有穿孔。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扁圓形琥珀“君惠”印

扁圓形琥珀“君惠”印

【名稱】:扁圓形琥珀印章

【印文】:“君惠”

【年代】:西漢晚期

【尺寸】:直徑11毫米、高5毫米

【出土地】: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

【收藏地】:現藏咸陽博物館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出土琥珀獸紐素面印章

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出土琥珀獸紐素面印章

【名稱】:琥珀獸紐印章

【印文】:無

【年代】:西漢晚期

【尺寸】:長13毫米、寬11毫米、高12毫米

【出土地】: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

【收藏地】:現藏咸陽博物館

由於考古簡報的平面圖中沒有詳細的標註每件琥珀的具體位置,從簡報內容來看,是乎與其它的微雕飾物一起出土,可能是串飾的一部分。具體細節見下圖考古發掘報告:

一、琥珀飾物十件均出自棺內,為暗紫紅色。

1、無字琥珀印章1件(102號)。虎紐,鈕上有穿孔。長1.3、寬1.1、高1.2釐米(圖一二,5)。

2、圓形琥珀印章1件(103號)。扁圓鈕,印圓形,直徑1.1、高0.5釐米。上有陰文篆書“君惠”二字(圖三,2)。鈕上有穿孔,可作佩飾(圖一二,6)。

3、虎形琥珀飾4件(圖一二,4),兩件稍大(104,105號),兩件稍小(106、107號)。形制相同,均俯臥狀,大的長2.1、高1.3釐米;小的長1.9、高1釐米,虎身上有橫穿孔,應為佩飾。

4、橢圓形琥珀飾2件(108、109號),形制相同,橢圓形,甚薄,兩面略鼓起,呈弧形,兩端有穿孔,應為佩飾。108號長徑2.7、短徑1.5、厚0.3釐米;109號長徑1.6、短徑1、厚0.2釐米。

5、貝狀琥珀飾2件(110、111號)。形制相同,一大一小,兩端有穿孔,應為佩飾。110號長2.4,上端寬1.1、下端寬0.7、厚0.3—0.9釐米。111號長1.8、上端寬1、下端寬0.3、厚0.2—0.6釐米。

6、小件玉器3件 ( 圖一二,1-3)。出自棺內,全部為青玉質, 實心, 應為佩飾。扁壺 一件 ( 98號 ),高 1.3、 厚0.4 釐米。頸上穿孔。壺一件 (99號 ), 高0.9、厚0.4-0.5釐米。頸上穿孔。矛頭一件(100 號 ),長1.8釐米,上有 穿孔。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出土微雕串飾

二、瑪瑙飾八件。暗紅色,均出自棺內,另外還有一件帶花斑的巧色瑪瑙管,一件蝕花瑪瑙管,亦出棺內。

1、巧色瑪瑙管管1件 (112號),中腰粗,兩端細, 中間穿孔,黑色,上面有綠、白、黃、天藍色斑點,長2.8釐米。

2、蝕花瑪瑙管1件(113號),中腰粗,兩端細, 中間穿孔,黑色,上面有白色雲紋,長2.7 釐米。

3、瑪瑙珠2件 (114、115號 )。圓形,中有穿孔,珠徑1.3釐 米。

4、菱形瑪瑙管5件 (116-120號)。中腰粗,兩端細, 中間穿孔。116號體表八稜、長2.5釐米。

5、半球狀瑪瑙飾1件 (121 號),上面鼓起呈球狀,下面磨平,徑1.9釐米

三、水晶飾3件(122-124號)。均出棺內,無色透明,中間穿孔。兩件管狀,長1.4、2.3釐米;一件長方形,長1.6、寬1.1、厚0.5釐米。

四、琉璃飾4件(125-128號 )。均出自棺內。一件 (125號)鈕狀,淺蘭色,透明, 高0.8,邊長0.9釐米 (圖一二,9);三件圓珠形,不透明,珠心穿孔 ; 126、127號直徑3.5釐米,128 號直徑3.1、孔徑0.6釐米。

五、松石飾1件(129號)。出自棺內,橢圓,扁平,表面呈褐色,中間穿孔(圖一二,7)。

六、蚌飾1件(130號 )。出自棺內,淺褐色。圓形,上面鼓起,有弦紋,下面磨平,中有穿孔。徑 1.9釐米。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考古簡報中陝西咸陽馬泉公社西漢晚期(“君惠”)墓出土微雕串飾的部分圖片

二、廣東省出土共2件

廣州恆福路療養院西漢墓出土兩枚,一蛙紐,有穿,無印文;一龜紐,陰刻篆文“毛君明印”,有穿孔。如下圖: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廣州恆福路療養院西漢墓出土琥珀龜紐印章“毛君明印”

【名稱】:琥珀龜紐印章

【印文】:陰刻篆文“毛君明印”

【年代】:西漢晚期

【尺寸】:暫時不詳

【出土地】:廣州恆福路療養院西漢墓出土

例三、江蘇省出土共1件

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出土的一方龜紐琥珀印章(M102:37),印面為線刻陽文“常樂富貴”,邊角光滑圓潤,有長期使用的痕跡。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平面圖,37就是出土琥珀印章的位置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出土的一方龜紐琥珀印章“常樂富貴”

【名稱】:琥珀龜紐印章

【印文】:線刻陽文“常樂富貴”

【年代】:西漢晚期(新莽)

【尺寸】:通高0.8、檯面高0.3、邊長1.1釐米

【出土地】: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出土

從考古簡報來看,此墓女棺內胸部或腰部位置還出土了一條串飾,而印章出土於棺內頭上(頭箱)位置。可見,此印章不與串飾一起作為佩飾作用的。

串飾 5 件

M 102:27, 紫晶葫蘆,高 1.3釐米。

M 102:26, 琥珀羊, 長 1.5、高1.2釐米。

M 102:29, 琉璃鴿子, 長1.5、高1.7釐米。

M 102:25, 瑪瑙棗核形串管, 長2.4、直徑0.6釐米。

M 102:28, 墨玉獸,長1.1、 高1釐米。

四、江西省出土共1件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出土的一件琥珀印,光素無文。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平面圖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出土琥珀素面印章一枚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出土琥珀素面印章一枚

【名稱】:鼻紐琥珀印章

【印文】:素面

【年代】:東漢

【尺寸】:暫時不詳

【出土地】: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出土

【收藏地】: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根據《江西南昌市區漢墓發掘簡報》記載如下:

水晶珠 一件。六面形,中有孔。高1釐米。

琥珀裝飾品 四件。紅色半透明體,一伏虎形(圖1),一為印章(圖2),兩件作管狀。

瑪瑙管 一件。橄欖狀。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西省南昌市施家窯村東漢墓出土琥珀獸形飾一枚

簡報並沒有詳細的將這幾件飾物細分出自哪個墓室,但筆者從簡報中的平面圖可見,第一墓室編號為1的文物應該由5件飾物組合而成的串飾;第三墓室編號為59的文物應該是1件飾物,從位置來看,可能是編號57鐵劍上掛的飾物。從圖片看來,此件琥珀印章磨損的比較嚴重。筆者推測,應該是編號1中串飾的一部分。

五、廣西省出土共11件

因合浦縣是漢代合浦郡兼合浦縣治所,又是漢代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自秦朝開始,這裡便是朝廷中流放皇室貴族、朝中重臣之地。雖然他們身為罪犯,但還是享有很多權力和財富的,他們依託這些身份、財富和從中原帶來的先進技術在此生存發展。所以這也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麼小小的合浦縣會有近萬座漢墓了,而這些漢墓群中大多數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財富的人。因此,廣西省合浦縣是已知全國出土漢代琥珀製品最為集中的地方,同樣也是漢代琥珀印章出土最多的地方。

其中有兩件琥珀方形印章比較有特色,一龜紐,印文篆書“庸毋?印”;一蛇紐,陰刻印文“勞邑執刲”。其餘的幾件基本上都為圓形私印。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庸毋?印”龜紐琥珀印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庸毋?印”龜紐琥珀印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庸毋?印”龜紐琥珀印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庸毋?印”龜紐琥珀印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出土“庸毋?印”龜紐琥珀印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名稱】:龜紐琥珀印章

【印文】:陰文篆書“庸毋?印”

【年代】:西漢晚期

【尺寸】:長1.5,寬1.2,高1.5釐米

【出土地】: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

1971年出土於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漢墓,推定為西漢後期地方官吏墓。地面墳丘底徑40米,高5米。墓葬由主室、甬道、南北耳室和斜坡墓道構成。全長25.8 米,最寬處14米。主室後部中央縱陳漆棺一具,頭向和墓門方向相同。棺具和人骨架都己腐朽,從遺蹟測得棺具長約2米,寬約80釐米,施朱漆,葬式為仰身直肢。死者頸部有瑪瑙耳塞、玉鼻塞、玉國王琀,頭上方置鎏金銅圓牌器一件、環首鐵刀兩把,頭部右側置銅鏡一面,腰部右側置有鐵劍、金珠、金餅和水晶、瑪瑙、琥珀串珠等佩飾物。琥珀佩飾片5件,內圓鈕形2件,扇形1件,籃形1件,蛙形1件,琥珀印章1件,龜鈕,略作長方形,長1.5、寬1.2、高1.5釐米。陰文篆書。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西漢墓墓葬平面圖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廣西合浦望牛嶺1號西漢墓墓葬平面圖

除飾物外,墓室內還隨葬大量銅器、漆大器,北耳室有車馬器。共計245件。其中,以銅器佔顯著位置。如鳳凰形燭燈、提樑壺、長頸壺、人面紋三足四蒂紋盤、龍首柄魁、銅倉模型器等,造型精美,製作精緻,器身多鏨刻有纖細勻稱精美的各種花紋。2件陶提桶內壁有朱書“九真府”字樣,墓主可能是曾任九真郡(今越南境內)郡守的官吏。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75年秋出土於廣西合浦縣金雞嶺堂排1號漢墓的蛇紐印章“勞邑執刲”

【名稱】:蛇紐琥珀印章

【印文】: “勞邑執刲”

【年代】:西漢中晚期

【尺寸】:邊長2.3釐米,高2.1釐米

【出土地】:1975年秋出土於廣西合浦縣金雞嶺堂排1號漢墓

1975年堂排一號西漢晚期墓出土珠飾、印章等6件。其中珠3件,一件半球形,二件腰鼓形。

印章兩枚,一為正方形,蛇鈕;一為半球形。

而堂排至蛹口間4座墓,墓主也可能是郡守一級的地方官吏或屯守該地的武官(載《考古》1972年5期;又《中國大百科全書 • 考古學》卷第186頁)。

1975年秋出土於廣西合浦縣金雞嶺堂排1號漢墓的蛇紐印章“勞邑執刲”印拓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勞邑執刲”蛇紐琥珀印,1975年秋出土於廣西合浦縣金雞嶺堂排1號漢墓,屬於西漢中晚期。

據《文物資料叢刊》第4集刊載的《廣西合浦縣堂排漢墓發掘簡報》載,堂排1號墓,長6.4米,寬4.4米,墓上有墳丘。該墓雖被盜,仍出有陶器、殘銅器、漆器、金銅釦、五銖錢和400多顆琉璃珠飾等。尤其盜洞內出土一顆“勞邑執刲”琥珀印,蛇紐,正方形,邊長2.3釐米,高2.1釐米,當為墓主冪印。“勞邑執刲”印為全國考古首見,十分重要。這裡不妨多說幾句。“勞邑”當為地名或說封地名,“執刲”、當同“執圭”、“執珪”。“勞邑”在哪裡?據香港中文大學生著名教授饒宗頤先生考證,勞、牢、同音,勞邑可能因牢水而得名。《漢志》合浦郡臨允縣下雲:“牢水北至高要人鬱”。楊守敬謂牢水今日羅銀水。出新興縣西南東北流至高要縣南入西江。又說,按《水經 • 鬱水注》:“鬱水又東逕高要縣,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勞邑所在,由此可提供一線索”(見饒宗頤:《嶺南考古論題》——楊式挺:《嶺南文物考古論文集》序,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年)。

“執刲”,又作“執圭”、“執珪”,楚國官爵名。《七國考》引《文選注》雲:“楚爵功臣賜以圭,謂之執圭,比附庸”。也即相當於小國小城的君王。“執圭”一名,從所查的文獻看,安始見於春來,盛行於戰國,及於西漢初年。“執圭”的爵位有多高,俸祿有多少?視不同時期和功績大小而不同。如荊國(即楚國)之法,能獲得伍員(子胥)者封爵執 ,俸祿萬石(又一載說賜粟五萬石),金千鎰。到秦漢之際,情況有所變化。如據《漢書 • 曹參傳》載,曹參領兵西擊秦,“虜秦司馬及御史各1人,遷為執圭”。高祖劉邦初起,漢承楚制,曾賜大將夏侯嬰、灌嬰、樊噲等功臣執圭、掃帛。封爵執圭、執帛者,可封君食邑。執圭高於執帛、低於侯級和縣令。由於海南島樂東縣發現一枚蛇鈕“朱廬執刲”銀印珍品,筆者因此撰寫《“朱廬執刲”銀印考釋——兼說朱盧崖問題》一文(載《海南民族研究論集》第一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在寫作過程中,承蒙蔣廷瑜學史提供合浦堂排1號墓“勞邑執刲”印拓本和照片(但堂排漢墓發掘簡報誤釋為“勞新圭印”)。這樣一來,海南樂東和廣西合浦便發現有兩顆“執刲”爵位官印實物,為國內未見,彌足珍貴。對於“朱廬執刲”銀印的年代和來源,筆者據其鈕制蛇鈕和印文特點推斷為西漢中晚期物,並認為其應非西漢朝廷所賜。

隨後,黃展嶽先生根據廣州南越王墓所出印璽有自鐫官印的做法,認為“勞邑執刲”原官印的製作年代似屬南越國後期,可能是南越國自鐫的官印;也不排除南越國境內的種姓封君或流徙到南越國的楚國後人的自鐫官印的可能(載《考古》1993年11期)。

蔣廷瑜先生撰文,贊同黃展嶽先生意見,認為原官印是南越國時期製作的,是南越國給予勞邑部落首領的封爵印。並進一步指出,勞讀音與駱、僚、甌等相同或相近,應是相類似的部落名。指出漢代合浦郡內不但有牢水,還有牢山、牢石,唐代還設置過年州,其方位就在今玉林市境內。總之,“勞邑執刲”印是南越國賜給境內勞邑部族首領的官爵印(載《廣西博物館 文集》第一輯)。

另外,廣西合浦縣堂排漢墓M4號墓出土一枚半球形琥珀印章,棕紅色,印文“王以明印”,筆者暫時沒有收集到相關圖片資料,待日後補充。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2001年廣西合浦縣九隻嶺5號東漢墓出土琥珀印章兩枚

2001年,廣西合浦縣九隻嶺5號東漢墓出土琥珀印章兩枚,一枚“黃??印”(上圖左),鈕釦圓形琥珀印章,棕紅色。 一枚 “黃昌私印”,龜鈕方印(上圖右)。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2001年廣西合浦縣九隻嶺5號東漢墓出土的龜紐琥珀印章“黃昌私印”

【名稱】:龜紐琥珀印章

【印文】:篆刻“黃昌私印”

【年代】:東漢

【尺寸】:寬1.3、高1.4釐米

【出土地】:2001年廣西合浦縣九隻嶺5號東漢墓出土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92年11月廣西合浦縣凸鬼嶺汽齒廠25號西漢墓出土半球形琥珀(蜜蠟)印章“陳夫印”

【名稱】:紐扣半圓形(饅頭形)琥珀(蜜蠟)印章

【印文】:“陳夫印”

【年代】:西漢

【尺寸】:直徑1釐米

【出土地】:1992年11月廣西合浦縣凸鬼嶺汽齒廠25號西漢墓出土

【收藏地】:廣西合浦縣博物館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92年11月廣西合浦縣凸鬼嶺汽齒廠25號西漢墓出土半球形琥珀(蜜蠟)印章“陳夫印”

“陳夫印”,合浦縣漢代博物館藏,1992年11月廣西合浦縣凸鬼嶺汽齒廠25號西漢墓出土,半球形琥珀(蜜蠟)印章,棕紅色,直徑1釐米。

虎魄造辦處藏品:漢代龜紐琥珀素面印章

【名稱】:琥珀龜紐印章

【印文】:素面無文

【年代】:漢代(新莽)

【尺寸】:邊長1.4釐米

【重量】:2.21克

【特徵】:私印。龜紐,方形印面,無印文。其特徵與江蘇省揚州邗江縣甘泉鎮姚莊102號西漢墓女棺內出土的那枚印文為“常樂富貴”的龜紐琥珀印章風格略似,應該屬同時期之物。

【收藏地】:虎魄造辦處舊藏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虎魄造辦處舊藏:琥珀獸鈕印章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虎魄造辦處舊藏:琥珀獸鈕印章

【名稱】:琥珀獸鈕印章

【年代】:西漢晚期

【尺寸】:長10毫米、寬8毫米、高10毫米

【重量】:0.46克

【收藏地】:虎魄造辦處舊藏

【特徵】:出自漢代青州,據息:與其一起出土的還有兩件琥珀“雙勝佩”,惜殘,僅此小印完整。

此件琥珀無字獸鈕印章與前面咸陽西漢晚期“君惠”墓出土的那件虎紐琥珀印章十分相似。無字,虎紐,紐上有穿孔,而且尺寸比例也幾乎一樣(長13毫米、寬11毫米、高12毫米)。筆者認為應該也屬西漢晚期。

上面這些是這些年筆者收集的兩漢時期的琥珀印章資料,多數為有印文的私印,少數光素無印文,且大都有佩戴使用痕跡。琥珀作為珍貴的材質,且保存不易,故所見不多。在當時,官印都是有明確的使用規定。據《漢舊儀》、《漢舊儀補遺》等文獻的記載:皇帝、皇后璽印用虎紐,諸侯王印章用橐駝紐,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後左右將軍、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龜紐,千石至二百石以上的印章用鼻紐,等等。當然,私印的用紐情況並不如此嚴格。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東漢廣陵王劉荊)出土虎紐瑪瑙印章

【材質】:瑪瑙

【年代】:東漢

【尺寸】:高3釐米

【出土地】: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東漢廣陵王劉荊)出土

【收藏地】: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玉色】:黃色,透明光亮,潔純無瑕

【特徵】:盝頂方形印臺,印面無紋,印紐圓雕一虎,半臥半立,虎視眈眈,神情並茂。

1980年,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鎮北偏西約三公里的地方,發掘了東漢早期廣陵王劉荊墓(?-67年),出土了一件虎紐瑪瑙的紐式,其特徵同樣是:無字、虎紐、紐上有穿孔,已知尺寸為高3釐米,目測長和高的尺寸應該差不多,寬約2。

此件瑪瑙材質的虎紐印章其特徵與前面提到的兩件虎紐琥珀印章基本一致。虎的造型都是做中蹲臥姿勢,琥珀的兩件向左轉頭,而這件瑪瑙印章則向右轉頭。

漢代虎紐瑪瑙的紐式在歷來收藏和著錄的漢印中甚為罕見。

據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璽以玉螭虎紐”。

衛宏《漢舊儀》:“皇后之璽,金螭虎紐”。螭虎紐一作虎紐。應劭《漢官儀》中有一段解釋帝后玉璽為什麼要使用虎紐的話:“印者因也。所以虎紐,陽類。虎,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招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68年陝西省咸陽市出土的螭虎紐“皇后之璽”

1968年陝西省咸陽市出土的螭虎紐“皇后之璽”即是實物證據。按漢制諸侯王只能使用“金印龜紐,纁[xūn]朱綬”(《後漢書 • 輿服志 》徐廣注)或“諸侯王,黃金璽,橐[tuó]駝紐”(應劭《漢竹儀》)。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68年陝西省咸陽市出土的螭虎紐“皇后之璽”

考古實物可以日本九州福岡縣誌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龜紐金印和1955年陝西省陽平關發現的東漢“朔寧王太后”龜紐金印等為證。東漢廣陵王劉荊墓的虎紐瑪瑙印的紐形與咸陽“皇后之璽”相似。

虎魄造辦處:淺談漢代琥珀印章

1968年陝西省咸陽市出土的螭虎紐“皇后之璽”

是乎可以這樣理解:同樣為虎紐,材質和印文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身份。玉質為帝后,而瑪瑙、琥珀的虎紐印章可為諸侯王等皇室其它成員享用。

由此可見,漢代琥珀印章的形狀和制式,是借鑑同時代其它材質印章而來的,比如同時期的玉質、金質、青銅質。目前所見的琥珀印章印文都是些吉語或名字,琥珀印章的使用應該與瑪瑙、炭精、綠松石等其它稀有材質的印章一樣,可見其只能製作成閒章、私印、吉語章、印胚(裝飾性或隨葬官印的替代品),而不能做為正式官印使用。因為任何有身份品級的官員都有由官方製作,且按規定的材質和形制製作相應的官印。而其它材質的,如琥珀、瑪瑙這類其大多數僅做為裝飾或彰顯財富、身份的象徵。特別是琥珀材質在當時非常稀缺,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奢侈之物。所以製作成此類形的印章隨身佩戴,可能更是一種“炫富”。

注:以上為這兩年筆者所收集的兩漢時期琥珀印章的相關資料,大部分考古出土的都有相關詳細的簡報,文章中僅引用個別詳細的考古簡報以供解讀,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關簡報內容,可以去筆者寫的出土琥珀印章相關墓葬的帖子,基本上是一墓一貼。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