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張大羊


參見高句麗山上城,城牆外一般是天然的斜坡,無法佈置攻城器械,不利於進攻。


早起太費勁


先看原題:

古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首先我們來看城牆,既然說城牆,那就是城外的防禦建築,什麼為城?這裡區別於關和隘,城就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般在平原地區多在地勢平坦的地方,因為需要有利於交通,才能帶來城市的繁榮。而隘是指地勢險要的地方設立的防禦設施,隘就滿足題主的條件,比如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和尚原一帶盡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了生死搏鬥,大敗金軍。

但是城就沒有辦法像題主那樣,將外牆的地修成斜坡。在下是這樣理解的:

1、城牆越高越好,越高就意味著敵人的攻城兵器離城頭還有很大的距離,拉開了守軍和攻方的空間。而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敵人反而更容易攀爬,甚至如果斜坡太長的話,敵人可能一個衝鋒就跑到距離城頭很近的地方,展開對射或攀爬,反而不利於守軍。題主的意思可能不會有一個太高的斜坡,是不是在城牆下有一個斜坡,這樣敵人就不利於擺放雲梯等攻擊武器,其實如果有斜坡反而給對方的武器增加了基座,反而更有利於對方兵器的展開,比如圖1 的城牆絕對高度a 遠高於有斜坡的 b。

2、有斜坡等於給攻城方先行做了一部分工作,攻城方只需要派軍隊每人一袋土,找一個突破口,大量投擲裝有布的口袋,很容易就推起一座土山。士兵在弓箭的壓制下,直接可以衝上城頭。

3、如果是為了保護城牆,減少被敵人攻擊的壓力其實多數大城都有護城河這個河就起到了隔離城牆與對方軍隊的作用,比堆斜坡有用。

下面說題主補充的內容:

城牆外的地,修成階梯狀的,一來有利於防守,二來出城拼殺,騎兵也有很大的優勢。

城牆外的土地為什麼不能修成斜坡的前面說到,不重複。至於為什麼不修成階梯狀的,一來城牆即防外敵,又防內部,城門一關,外面進不來,裡面出不去,現在修成階梯狀的,外面容易進來,裡面的也容易跑出去,只需要從城頭向下跳,再跑一段再接著跳就可以出城了,這也是守城方不願意看到的,士兵一看戰局不好,全部都順斜坡一走了之,守城的將領有何辦法?如果是高牆,不開城門就出不去,也有利於堅守,加強我們防禦的信心。

至於騎兵出城作戰和斜坡也沒有關係,騎兵其實更適合平整的土地,才有利於發揮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有階梯狀的土地不知道如何展開騎兵。難道要騎兵直接從城頭跳下城來,直接衝向敵人嗎?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敵人騎兵 也可以直接衝到城頭下,踩著馬背就能上城牆?

平原地帶,不知道階梯狀的土地如何做到的,如果是人工的,可能幾場大雨就沖刷得支離破碎,因為水往低處流,水帶著泥土就奔向低窪地方,斜坡馬上要成為一片泥地。總不能一場大雨再來堆一次土堆,這太浪費人力物力了。

以上就是在下的看法,供參考。

再說一下守城,守城必守野,直接讓對方和我方城市這麼近距離,對我方影響很大,等於我方基本開始低水平動作,有條件的不如在野外就拒敵於百里之外。還有說法守城必守寨,在城外險要處設立軍寨,更利於防守,還可以互為依託,增加我方防守的力度。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看到這位條友的提問和補充,簡直是哭笑不得!

對這位條友的問題,逐條回答。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糾正,勿噴!

首先,城牆外為什麼不修建成坡?城牆的作用是什麼?防守!如果為了進攻,城牆無疑是障礙!古代敢死隊連90度城牆都敢爬,如果修成坡,試想一下,能守的住嗎?

第二,關於騎兵。古代中國一直缺馬,騎兵一直都是稀缺資源,所以中馬型城市養馬是不現實的——騎兵並不是步兵+一匹馬,而是專業訓練的騎兵+至少兩匹馬,再加上草和精料……一般城市根本養不起!所以,用騎兵進攻無從談起。

第三,關於駐兵。古代一般邊防是精銳,而城防則是老爺兵,戰鬥力不值一提人數也不太多,三百就算很多了。另外,兵法雲:十則圍之。你覺得一個人跟十個敵人打野戰,合適嗎?因此,讓他們去進攻,跟送死沒區別。

第四,最最重要的一點,在攻城戰中,壁立的城牆就是大殺器,可以發動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居民一起防守——擂木、滾石、金汁、護城河……放棄這點最大的優勢不用,反而去和對方打野戰,你說是不是傻?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如果還有沒提到的部分,歡迎大家補充。


銀河渡口一釣翁5ifeng


仔細的想了一下樓主這個問題,個人認為確實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的好處

大家可以自己腦補一下,正常的情況下,城牆是垂直的,城牆外的地是水平的,城牆與地面之間的夾角是90°。

而如果你把他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也城牆與地面之間的夾角則大於90°,這樣一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城頭上扔下一個大圓石頭,或一根大木頭,豈不是會繼續滾出去好遠,給敵人造成更多的殺傷。而且斜坡也會使敵人行動不便,尤其是戰車很難前行,總之是一個有利於自己,不利於敵人的構想。



而這個斜坡自然也是越斜越好,最好是能夠接近90°,給他修成相當於是在一個山尖上建的城的那種感覺,這樣敵人想要攻城肯定很難啊!

古人為什麼不將城牆外地修成斜坡?

以上說了,將城牆在的地修成斜坡的種種好處,那麼古人為什麼不將城牆修成斜坡呢!

起初,城牆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抑制土匪盜賊,保護城內百姓安全的。但是戰爭危險只是偶爾,和平穩定生活才是常態。



因此,如果將城牆修的那麼陡,豈不是也不利於百姓出城了嗎,影響百姓們的正常生活。

就算是不考慮這些,就為了戰爭準備,這也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斜坡是越斜越好,但是得多斜呢?

斜度不夠,相當於白費力,自己耗時耗力耗錢卻給不了敵人多少阻礙,所以要是想靠斜坡阻礙敵人,必須要有足夠的斜度,我個人想了想,這個斜度至少要有45°,這個45°是什麼概念呢,你要是想修一個水平距離一百米長的45°斜坡,就要挖一百米深,自己想象一下吧,在古時那個技術挖一百米深坑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



因此,最後我認為,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卻不太現實,至少不符合當時的實情。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還是有開動腦筋的。這個問題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麼幼稚,城牆外修成斜坡其實是一種先進的思路,沒有足夠的物理知識是難以領會其中的深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難以用斜坡來退敵的,具體看下文分析。

城牆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許多人乍一看城牆外修成斜坡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不是幫助敵軍爬上城牆嗎?其實並不然。

城牆外修斜坡很有利於守城,比如當敵軍上坡的時候,城牆上只要滾下大石頭或者大木頭,這些東西就會沿著斜坡順勢而下將敵軍人員砸傷。

至於說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斜坡修的夠長,而不是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為修的很陡的話其實和垂直的城牆沒太大區別了,敵軍還是可以通過搭木梯上城牆。而斜坡修的夠長的話,敵軍是無法使用木梯上牆的。

修斜坡禦敵看似很理想,其實是實現不了的

斜坡禦敵思路的核心其實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質地的堅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坡面是絕對光滑且無比堅硬的,也就是沒有摩擦力的狀態。這種狀態下敵軍人馬是無法爬坡的。

敵軍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過斜坡直接飛上來,或者是用鐵鉤等東西鉤在城牆上,然後通過拉力和反作用力上牆,但是這種上牆方式非常艱難。

所以在坡面絕對光滑的狀態下,修築斜坡是非常好的禦敵思路。

但是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一來因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來古代的斜坡也不會很堅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敵軍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難事。

所以,古代打戰在城牆外修斜坡來禦敵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禦敵才能實現,而這在現代都無法實現,更不用說在古代科技相對比較落後的情況下。


歷史守望者


想法很大膽,如果在古代你真的這麼做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你投敵pan國了。面對投敵之人,我們的做法通常是問候他......

扯遠了,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行不通。

1、將城牆外修成陡峭的斜坡,這種設置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式的結構。這種結構看起來防禦很好,但是在中國不適用。

因為歐洲是城主聯邦制,每個城堡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集團,多個城堡組成一個鬆散的軍事聯盟。這種聯盟成員之間是平級關係,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內政方面都是各自獨立的。

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自古就實行郡縣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權政府節制。而這種城堡式的結構不利於郡縣間的交流,也不利於國家對地方管理統治。

2、這種結構在作戰時也是雞肋。這種結構在戰術上,就類似於馬謖的“失街亭”。馬謖將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軍攻擊時,居高臨下,一鼓作氣戰勝敵人。

但是事與願違,曹軍圍困馬謖,斷馬謖糧草、飲水資源,馬謖不戰自潰這樣的裝置和馬謖是一種結構。

戰爭一旦響起,敵軍只要圍困數月,將城堡內糧草、飲水短不短,城中不戰自潰。


九哥談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好就好在,古人實在比你聰明太多了。

你說把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無非是為了給敵人攻城製造障礙。可是坡再陡,能陡過城牆嗎?

古人的辦法比這個高明多了。他們不在城牆外修陡坡,而是貼著城牆根兒,修一道又深又寬的護城河。

相對於什麼陡坡,這道護城河的作用是不是更大?

可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沒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遠無法攻破的。

護城河水深,可以拿土填。甚至,連高高的城牆都可以用土堆到等高的斜坡,然後攻進去。

彪悍的成吉思汗知道吧?他當年征服的疆域,畫幅地圖能嚇死你。那真是半個世界啊。

成吉思汗有兩個絕招,一是大兵團作戰,二是用騎兵搞定一切。

大兵團作戰,會在局部對敵人形成絕對優勢;騎兵,則代表速度,兵貴神速。後來的希特勒,從陸空協作的大兵團作戰到閃擊戰,其實學的全是成吉思汗那一套。閃擊戰,就是騎兵的變種。

那麼,成吉思汗是如何用騎兵攻城呢?就是按照前面所說的辦法,用土堆成與城牆等高的斜坡,然後騎兵從斜坡殺上城牆,殺進城內。

晚清的曾國荃,也是攻城的小能手。他使用的辦法是挖地道。

把城團團圍住後,他就開始讓士兵朝著城牆的方向挖地道,挖到城牆根兒後,放入大量炸藥。轟的一聲,城牆被炸開,城池也就被攻破了。

當然了,還有一些常規的攻城方法。比如古代的雲梯,比如近代的炮擊。一頓大炮轟擊,八成以上的城牆也就被炸開口子了。

不管怎麼說,古人其實比我們更加聰明。但凡事都有個規律,不管城牆建得多麼牢固,總能被攻破。

就像二戰時的馬奇諾防線,多麼牢不可破啊,不是照樣成為了一個笑話嗎?


趣談國史


啥?為什麼不把城牆外面修成斜坡??來人啊!把這敵人的奸細拖出去斬了!

以諸位那超過260的智商,掐指一算就知道修成斜坡是什麼結果。

比如,普通的直角城牆是這樣的:

非要搞個斜坡,就會變成這樣:

很顯然,直角的城牆是最優方案,因為你最大限度為對方製造了障礙,攀登的難度也是最大的。如果將城牆變成斜坡,雖然有可能讓攻城的敵人因為陡坡摔傷,造成防禦難點,但這無疑也降低了城牆的最佳防禦力。

城牆必須做到絕對的不留死角,不給敵人以任何可乘之機,他們翻都翻不過來,方能發揮最高效的防禦作用。一座有斜坡卻更容易翻越的城牆,是沒有威懾力的。

歷史上就有關於蒙古人背土填坡,最後騎馬上城的傳說,還有後金女真推土攻城,令明軍大炮也無可奈何的事蹟,城牆上有坡度,坑害的是自己。

何況城牆並非只為戰爭而設,古代城牆的作用除了戰爭防禦,還有聚攏民眾與防止盜賊的作用。一座大型的城牆既要保護城內的居民,統治者也利用他們來限制和控制群眾。在大部分和平時期,古代城市的官方封建統治僅限於城牆內部,城牆既保護了城市,也維持了統治。

所以城牆防備滲透的能力非常重要,無論是城外的盜賊往裡鑽,還是關閉城門阻止城內人往外跑,城牆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故而城牆必須具備直角形的阻截能力,必須讓人望而卻步,最好做到不使用工具根本無法攀登的程度。

不過,就標題而言的“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這個問題,我們更仔細的觀察一下實物就明白了,現實中的城牆其實也有坡度。源於其工程性的構造,大部分城牆並沒有達到完全的直角,尤其是對於那些特別高的堅城來說尤其如此。修城尚且如此艱難,還要在外面修斜坡,那這座城肯定不會大。

受限於土工建造能力,中國式的城根本做不到這點,也就依照山勢修的長城能依靠天然的山脊斜坡築牆,如果是長安、北京這樣的大城就更難了,城市人口眾多,需要良好的交通以維持物資、物流,修個大斜坡在外面不是坑自己麼?這要多大的土方量?哪怕是在今天,將一座100萬人的城市挖出10米高的斜坡也是燒錢燒到政府破產。可以看看上圖我大西安連綿到天際的城牆,實在挖不起呀!

不過,依靠地形修樓中國人是專家,比如上圖的黃州漢川門,小城一座而已,但這個斜坡想必很符合題主“越陡峭越好”的標準,可見只要有條件,城牆的修築自然會考慮到地勢。

還可以看看北京城的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城牆會不斷外擴,增加新的外環和區域,甚至附郭都會發展,這根本沒法挖斜坡。倒不如老老實實的修牆,即便最外層矮矮的的附郭,也比挖斜坡工程量小的多。

當然,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其實許多西方城堡和要塞都是這麼做的,因為駐紮的人少嘛,遠比中國的大城耗費的工程量要小,那麼自然可以在這上面做文章咯。

比如西方的城堡,反正駐紮的也就是軍事設施和領主相關人等,打仗的時候才容納部分平民協防,因此它們幾乎都修在高高的山頂、丘陵頂或具備一定地形優勢的地方,為的就是增加城堡的防禦力量,地形就是天然的斜坡。

後來因為火器戰爭的變化,漸漸出現了要塞式的稜堡,這種防禦工事比單純的城堡更堅固,非常有利於發揮火力。相應的,為了抵禦大炮的轟炸,單純的城牆也被廢除,人們直接通過對地勢的垂直挖掘和增固,建造了極為厚實高大的戰爭要塞。這應該就是題主想要的“大斜坡”了。

通過層層疊疊的加固時修築,人們可以把一座丘陵改造成分為上下多個層次的堅固要塞,進攻軍隊面臨的不再是“城內-城外”概念,而是“地形+縱深”問題。

利用這種堅固的堡壘,歐洲人展開了一場“要塞時代”,要塞越修越堅固,坡地、稜角設置越來越刁鑽。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你死也攻不破,這樣即便在野戰中潰敗,只要有要塞,那麼你就絕了心思吧,反正誰也奈何不了誰。

其實仔細看嘉峪關這樣的雄關要塞的話,也能發現它也是建立在大斜坡之上的,古代的嘉峪關遠不止現在這個規模,相比起單獨的關城要塞,周圍配套的防禦體系才是根本。沒辦法,誰叫咱中國太大了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個問題真是讓人無語。

城牆的爭奪,毫無疑問是冷兵器時代的主要作戰形式之一,城牆防禦和攻堅的方式,就是大家考慮的重要戰術思想。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打算把城牆修建成斜坡狀,因為斜坡狀城牆,完全沒有防禦效果,反而給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機會。如果你是軍中參謀,建議主將修建斜坡形的城牆,主將毫不猶豫就把你拖出去斬了。

斜坡狀城牆有什麼缺點呢?歷史知事認為有三個缺點:

1,斜坡城牆會讓敵人的攻擊更容易。

最原始的攻城方式,就是爬牆,當然也有人叫它“蟻附”攻堅一方使用派出敢死隊直接徒手攀爬對方城牆。垂直的城牆,那叫做攀巖運動,斜坡的城牆,那叫爬山。很明顯後者更為輕鬆。當然,如果對方使用騎兵,可能直接衝上城牆,居高臨下進行衝擊,城防很快就會崩潰。

2,斜坡城牆讓敵人有機會利用炮火和弓弩等遠距離殺傷工具。

本來,斜坡城牆,實際上把守城一方的陣地變成了反斜面,一旦露頭就會遭到遠程打擊,炮火和弓弩一起招呼,讓人很受不了。較為原始的炮火和弓弩,都有攻擊反斜面的能力,反而是守城一方,沒有辦法用更多器械進行防禦了。

3,斜坡城牆工程量更大,工程質量更難保證。

要製作斜坡城牆,必然需要大量土方,這樣的工程,沒有藍翔技校的挖掘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本夯土建設城牆需要的土方,現在需要十倍百倍,很明顯不划算。

那麼,古代修建城牆和防守城牆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好方法呢?

1,注重質量,讓城牆更堅固。

城牆裡面是百姓和妻兒,城牆之外是敵人,城牆這道防線,是一城人性命和財產的生命線,只有堅固的城牆,才能保護妻兒。所以,必須重視城牆質量。

十六國時期的大夏皇帝赫連勃勃,在修建城牆時,有一項殘暴的法律——城牆修建好之後,令士兵用槍矛刺城牆,城牆破,殺工匠,城牆不破,殺士兵。於是赫連勃勃修建的統萬城,至今還屹立在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則村。

元末明初,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南京修建堅固的城牆。當時朱元璋命令所有的工匠在每塊磚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一旦出問題,格殺勿論。因此南京城牆建設中,在沒有出現偷工減料問題。

當然,城牆修建的越高,工程難度越大,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傷亡才能攻克。以山西平遙古城的城牆為例,城牆高 8~10米,底厚 8~12米,頂厚3~6米。這個城牆截面上看就是一個梯形,內外都有坡度。只是這個坡度不是故意做出來的,垂直牆太難建造了。


2,修建特殊城牆,讓防禦更加立體化。

我國古代,在城牆之外往往要設置護城河或者壕溝,讓敵人在城下耗費更多的時間,讓城上的士兵可以從容發射弓弩,擊發火炮。到了現代,城防工事開始更加複雜了。

世界上最有名的特殊城牆,莫過於馬其諾防線,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這樣的城牆基本上不可能攻破,只可惜造價太高,修建太少,德國軍隊直接繞道而行,失去了作用。

歐洲歷史上,還有一種奇怪的城堡叫做“稜堡”,城堡向外延伸幾個放射性的據點,看起來就像一個外凸的多邊形,很多這樣,有利於交叉火力,同時能夠促使城上兵力更加集中。攻城的人,見了這種城堡,基本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雅克薩之戰中,康熙的清軍就遇上了這種城堡,吃了大虧。<strong>

圖為稜堡。

除此之外,城外設置的鹿寨、鐵絲網等障礙物,也能有效阻滯敵軍進攻速度,讓守城士兵從容殺傷敵人。

3,在城外設置奇兵,禦敵於城牆之外。

古人向來由“守城必守野"的說法,就是說如果想要消滅敵人,必須在野外佈置騷擾敵人的野戰部隊,否則敵人從容圍困,不久後城池就因為彈盡糧絕而破了。典型代表是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面對瓦剌騎兵的攻擊,于謙採用背城決戰的方略,將22萬大軍列陣京城9門之外,並以重兵伏設於德勝門,最終大獲全勝,瓦剌不得不把搶走的皇帝還了回來。

同樣是守城,崇禎在李自成面前就是困守孤城,結果沒多久就有人打開城門迎接闖王。明朝就此滅亡。

隋朝的西安城、三國蜀漢的成都城,都是在兵臨城下的時候舉手投降了,原因很簡單,沒有野戰部隊作為城外支撐,孤立的城池根本無法堅守。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得多方面考慮,不是僅僅是利於防守這麼簡單。

我就說說不利因素吧。

人。由於四面大斜坡,那麼在上面築城,佔地面積就相對小。那麼屯兵,屯糧,屯武器,這就規模很小。在古代中國,動輒數萬規模的戰爭,城池的規模小,就等於沒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沒有作用,沒有兵力牽制。我十萬兵馬,為什麼非要打你只能容下五千人馬的城呢?我留下五千牽制你,另外九千五我繞過你的城去辦別的事情了。你還不敢出來。

如果我的城裡能裝下五萬人,我防守用一萬人,我還有四萬人能出來打下反擊。那麼我十萬大軍是不敢繞後的。那麼就必須打這硬仗。那麼牽制力就體現出來了。

糧,守城用的是人馬,人馬就得吃飯。我普通的城的屯糧一定會比方尖型的裝的多。這大方尖型的往上運糧食會非常困難。三國演義等小說都講敵人快到之前把城下種田搶收回來,,那種城就幹不了這種操作。

援兵。這種城池固守可以,但是援軍到了怎麼辦。城池裡放不下,離遠了就不是援軍了。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城外紮營。這大斜坡怎麼紮營?

反到歐洲和日本有很多這樣的城。但是他們跟我們的城不是一個概念。他們更像堡壘。一切的原因就是規模的問題。相對於中國來說,他們更像是兩村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