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sbwsw


一直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如果亞歷山大來到中國,到底誰能贏?中國能否擋住打扁歐亞非的馬其頓方陣?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亞歷山大沒來到中國是他的造化。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所謂馬其頓方陣其實是一種重步兵方陣,步兵持長矛在內,排成16人長隊,作戰時一排排的步兵整齊向前推進;騎兵在外負責保護側翼。這種戰術在大兵團作戰時有很大的優勢,能以完整的陣型碾壓敵人。但是這種陣型的缺點也顯而易見,1.機動性不足,側翼和後方防守不足,萬一被敵人攻破進入陣型內部就只能任人宰割;2.前方攻勢被阻擋住,整個陣型就會陷入混亂。

其次,知道什麼是馬其頓方陣了,我們再看看當時的中國。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由步兵3萬名、騎兵5千名和戰艦160艘組成的遠征軍,進攻波斯,於前327年到達中亞。如果路途順利,他將於前325到前326年到達中國西部的秦國邊境。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富兵強,剛剛蹂躪了魏國的嬴駟首次稱王。秦國兵力鼎盛。

最後,正面交戰。兩軍對壘,亞歷山大的步兵方陣針對歐亞非早期的步兵戰陣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針對飽經戰陣廝殺,兵種齊全的秦軍來講就小兒科了。秦軍弓箭先射一陣,車兵衝鋒,騎兵繞到方陣側部和後方,亞歷山大就要麻爪了。


燕然居胥


亞歷山大東征到達的最東邊也不過是到了印度河的上流,如果亞力山大可以繼續東征,向當時中國進發的話,他將大約在公元前325年到達中國。

如果亞力山大能活著到達中國的話,那麼他要面對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當時的秦國國君是秦惠文王,就是秦孝公的兒子,車裂商鞅的那位秦王。



亞力山大滅亡波斯帝國繼續東進時,只帶了3萬軍隊,就算亞力山大沿途沒有任何損耗,也沒有瘟疫疾病的困擾,也沒有後勤被給的擔憂,也不會被中國周邊的蠻族打擊,能夠順利到達秦國西部邊境的話,那麼等待亞歷山大的會是已經經歷過30多年變法的秦國和秦惠文王。

當時中原的情況是秦惠文王已經繼位秦王13年,剛剛打敗魏國,將秦國的領土拓展魏國的河西地區,並且在河東建立了前進的橋頭堡。北方的趙國,年僅16歲的趙武靈王剛剛即位為趙王,戰國七雄正頻繁的展開外交及軍事活動,進行合縱連橫。



3萬馬其頓士兵在亞力山在的領導下,來到了秦國西部邊境,與秦軍對峙,3萬人對於秦國來說,不過是其全國軍隊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人數雖少,但是亞力山大是一位雄心壯志的統帥,而且其手下的馬其頓方陣幾乎在當時是戰無不勝的,如果與秦軍對戰會如何呢?

先了解一下馬其頓方陣究竟是什麼?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聯合陣法,主要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和輔助兵組成,由4096人組成一個初級方陣,每個初級方陣配備不同的兵種,四個初級方陣組成一個方陣聯盟,如果亞力山大帶來的3萬人的話,剛好可以組成一個方陣聯盟。

重裝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近4米長的長矛,一手執盾,一手執矛,還配備匕首等短兵器,輕裝步兵主要輔助重步軍作戰,配的長矛短些,騎兵是輕騎兵,如果方陣的重裝步軍擋住了敵軍,輕騎兵往往是隱藏的秘密武器,由輕騎兵突入敵陣攻擊,輕騎兵還有保護方陣側翼和後方的作用,輔助兵有弓箭手,長矛兵,等其它一些兵種,由於數量少,不是太重要。



馬其頓方陣的優勢是正面攻擊能力強大,近4米長的長矛,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很難突破方陣的,而且方陣一旦發動,絕無退後,馬其頓人的紀律性相當強,在正面強攻時,馬其頓方陣幾乎戰無不勝,至少在歐洲和中亞沒有遇到對手。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劣勢,一是機動性差,重裝步兵由於武器很長,非常不靈活,如果敵軍從側翼或後方攻擊打步兵,那些重裝步兵幾乎沒有還手能力,主要是騎兵在護衛。



二是馬其頓方陣受地形的影響很大,馬其頓人必須結成陣型,才能發揮強大的攻擊力,也就是說在平原及寬敞的地方,方陣能發揮作用,如果遇到山地或無法結陣的地形,馬其頓方陣就無法發揮陣法優勢,只能單打獨鬥了。

秦軍的優勢也有很多:

1、主場作戰;

馬其頓人遠道而來,而且只有3萬人,殺一個少一個,秦軍不同了,秦軍是主場作戰,背面就是強大的秦國及各種補給,就是耗也能耗死馬其頓人。



2、兵種優勢;

秦軍在當時的兵種已經強於馬其頓人,秦軍有戰車兵,由2~4匹馬接著戰車,每個戰車配3個士兵,一人駕車,一人射箭,一人手持長矛,戰車兵可是騎兵的剋星,馬其頓人還是輕騎兵,簡直要被屠殺。

秦軍還是弩兵,射程遠超弓箭,馬其頓人沒有射這麼遠的武器,兩軍對戰的話,秦軍的弩射死了馬其頓人,他們也只能看著,毫無辦法。



都知道馬其頓的長矛長,其實秦軍有更長的長矛,長度有7米長,比馬其頓的長了3米;都知道馬其頓有方陣,其實秦軍也有方陣,秦軍方陣就是手持7米長的秦軍重步兵組成方陣,一寸長一寸優勢,就算是正面對抗,秦軍的長矛插死了馬其頓人,馬其頓人連秦軍的影子都夠不到,想像一下,這不是戰爭,是屠殺。

3、謀略優勢;



華夏幾千年文明,中國古代軍隊打仗,單純拼蠻力的情況極少,大多數戰爭都是配合形勢和謀略,這馬其頓人到中國來,要是不被耍得團團轉,我都不相信了。

隨便來幾個謀略,亞歷山大能識破嗎?古代歐洲打仗大多數都是拼蠻力,比勇猛,只要稍微用一點謀略,那就是捧上天的人物,比如漢尼拔、亞力山大等人,到中國來,估計三流謀士也排不上。



如果真打起來,秦軍無論是從正面戰場拼殺,還是利用地形攻擊,或者是利用謀略擊破馬其頓,都是毫無懸念的,基本上一邊倒的屠殺。

正面戰場打的話,秦軍也組成方陣,以7米長的長矛陣配合強弩陣及戰車兵,直接硬碰硬正面衝鋒,到了弩陣射程時,先是強弩萬發,先讓馬其頓人脫一層皮,死去一部分,衝到陣前,再用7米長的長矛戳死馬其頓人,最後利用戰車兵全力衝擊馬其頓方陣,然後就是秦軍搶人頭,屠殺馬其頓人,亞力山大以下無一倖存,全部被殺。



如果秦軍利用地形讓馬其頓方陣布不成陣,再發動攻擊,先是箭雨,再是步兵衝鋒,馬其頓人展不開陣型,長矛就無用,就得用短兵器來秦軍拼殺,匕首怎麼能和秦軍士兵對抗,又是屠殺的份,馬其頓人全軍覆沒。

如果秦軍採用謀略的話,採用側翼攻擊,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假裝從正面進攻的樣子,佈置佯動,先用戰車兵從兩側或背後衝擊對方的輕騎兵,接著接著弓箭手和弩兵出動,萬箭齊發,最後是步兵衝鋒,繞到兩側,開始屠殺,馬其頓人全軍覆沒。



完全就不是對待的戰爭,亞力山大領導的馬其頓方陣,到了中國的話,只有被屠殺的份,就連亞力山大一世英明,也要丟在中國了,要不被俘虜,要不被屠殺,沒有逃走的可能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事,他得慶幸走錯了,要是走正了,這娃可要到血黴了。這個時候咱大華夏的地頭上,那七個大頭娃娃都打了一百多年了,這冷兵器的戰爭都快玩出花來了,三十六計咱走一個。而且各種牛的將領那叫個海了去了,最喜歡整的就是烏龜殼一樣的戰鬥,這玩意是死的,戰術是活的,弄不死你,就當俺沒說。

實際點的

這說的有點空,咱說點實際的。咱就說亞歷山大這娃,他當時扛著旗杆,拉著他那所謂的馬其頓方陣,向東邊打走的最遠到了印度河的上游。

到了這地,他如果發了瘋繼續進攻,要到咱大華夏的地頭上,他有三條路可以選。一條翻喜馬拉雅山脈,就這條路,亞歷山大要不是腦子起包了才會選這條,這不是找死嗎?

二條走歐亞大草原,這大草原上啥多?馬多,那也就是說騎兵多,這幫人打出生就蹲在馬背上,天生騎兵的料。而馬其頓方陣這是以重步兵扛著長槍的一個物件,整個就是一個不會轉向的烏龜殼,他最大的剋星就是騎兵,他要是能過來,這得被砍掉多少腦袋?

三條,這就得通過東南亞的原始森林,哎呦我去!就這地,那簡直就是地獄,三萬來人這一不小心就餵了蛇蟲鼠蟻,連坑都不用挖。

話說這三條基本上都是死路。說道這裡,有人就說了:“人家只是打個比方,你那麼較真作啥?你就說人家這三萬馬其頓方陣懟上你七個大頭娃娃咋樣吧?”

真打起來

還咋樣,這叫肉包子打狗他有去無回啊!當時,秦國是誰當政?秦惠文王,就這主那是車裂商鞅的主,這個時候秦國的國力那是上升階段。

話說咱家地頭上這七個大頭娃娃,整個小摩擦,少了五六萬,多了十幾萬的大兵來搞事。這要是打一個大一點的,少了他也有個二三十萬,多了這得上個七八十萬吧。

亞歷山大他就三萬人,這就是一點開胃小菜而已。

俺給大傢伙模擬一個場景。

“白起,老白啊!西邊來了一窩白鬼子,你去瞅瞅?”秦惠文王捋著鬍子一臉好奇的發問。

“拉倒吧!十萬以下的單子,咱不接!”白起翻了翻大眼皮,表示不感興趣。

得,派一無名氏上去應應場子得了。

您就瞅吧,歷史書一定會這麼寫。忽一日,西敵蠻夷三萬叫陣,秦王遣無名氏迎之,半日,火牛陣破之,屠兩萬許,俘五千餘,無名氏爵升一級。

齊活,就整這麼一句,一筆帶過。

根本就不用整那麼麻煩,直接整一火牛陣上去懟,跟著關西老秦兵掄起大刀片子上去收人頭這就完事了。再不齊,咱整個夜襲也成,你總不能大晚上,還端著那大長槍蹲那休息?啥叫三十六計,分分鐘鍾就能把他整趴下了。

正面槓

估計俺說道這裡,有人就不樂意了:“你這整的是啥?這叫歪門邪道的邪路,你咋不走正道,堂堂正正的槓一下?”

槓一下?行!咋也得讓你心服口服不是。

首先咱說兵力,秦滅楚動用了六十萬。咋大炮打蚊子也用不了那麼多,去皮掐芯就十分之一得了十萬。如果您還嫌多,咱五萬,畢竟家門口的生意,您還不讓佔點兵力上的優勢?這說不過去吧?再說咱七個大頭娃娃啥時候打過比五萬少的戰鬥?您這再強調啥,這就沒有道理可講了。

接著咱說兵種,那會咱騎兵還沒有,畢竟趙武靈王這個時間點上,年齡還小,他自己個都沒把騎兵整明白呢?

所以是戰車兵,兩匹馬一個車,每車整三人,一人開車,一人放箭,另一個整根長矛,沒事捅你。

下來有弩兵,這東西大傢伙在電視上也見識過,這要是拉開架勢,光箭頭那叫個鋪天蓋地,您那小盾牌能撐幾波?請大傢伙記住弩兵和弓兵不一樣,弓兵的射擊次數有限,弩兵可不一樣,他可沒有冷卻時間,而且這射擊距離還長。對了還有弩床,當時這玩意精度不夠,但整大規模戰鬥還是不錯的。這玩意嘣出去,胳膊腕粗的箭桿子,一捅這就是一串。

再有,長矛兵,你馬其頓方陣最牛掰的就是長矛,你長四米,你可別嘚瑟,咱秦朝的長矛兵他的矛更長,足足有七米。這叫啥,這叫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誰先捅到誰還不一定呢?

咱瞅瞅亞歷山大,他四個初級方陣能出一個完整的戰陣,一個初級方陣由四千來人構成,三萬人正好組成一個戰陣。他每個初級方陣配備不同的兵種,有重裝步兵(就那抗長矛的大頭兵),輕步兵,加輔助的騎兵,捎帶還有輔兵。

這傢伙不用俺細說了吧,咱先來一波弩箭加弩床,先扒你一層皮再說。你不是要正面剛一波嗎?七米對四米,捅不死你,算俺沒說。

好,你說你有騎兵嗎?咱車兵他也不是吃閒飯的不是,懟一個,說少了這車兵算是古代的裝甲車吧?你說你騎兵靈活,好,咱也不硬碰,就維護步兵先幹一波,等把你的步兵幹趴下了,咱再來收拾你騎兵,這可以吧。再說你這騎兵是你那方陣的奇兵,但數量能有多少,擋著你點騷擾咱步兵幹活,還是蠻可以的!

結果咱就不用說了吧!再說,咱大華夏三十六計是擺設?咱也不會傻乎乎的和你硬碰硬不是,整個有利於自己的地形,還是可以的吧!

用計謀,你這方陣也就是分分鐘鐘的事,你說正面剛,費點時間,但也不會太長,就是傷亡可能有點大,但咱秦兵最喜歡正面剛,畢竟只有這樣,軍功才能撈一波不是。

抓到的俘虜,這正好填到長城那塊,咱缺勞力不是。估計幾千年以後,考個古冷不丁在墓坑裡還能整出幾塊白人的骨頭渣子。

哎!算了,咱再說結果,您這亞歷山大整這麼一波出來,那叫賠了夫人又折兵,當咱大華夏的秦始皇起來的時候,依照咱這位老祖宗的性格,指不定就想去西頭看看,那地方有啥東西。

這一傢伙下去,會不會地球在這一刻就實現統一,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了,全世界都在用小篆來寫字,說的話可以聽不懂,寫的字都能整明白!啊!秦始皇真牛掰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帶你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其實馬其頓方陣被過度神化了,如果不是大流士三世接二連三的指揮失誤,亞歷山大根本打不過波斯,更別提和秦趙交鋒了

首先,亞歷山大大帝沒有走錯路,亞歷山大的東征與之後的蒙古人西征有著非常相似的過程,雙方在最初的時候沒有想過去征服世界,但是在一步步的擴張中,漸漸的激發了他們的征服欲,從而掀起了大規模的遠征行動。

亞歷山大東征最初的目的是想光復被波斯人佔領的小亞細亞地區,這裡曾經是希臘人的勢力範圍,後來被波斯奪取。

再者,亞歷山大最初也沒想到能打到印度河流域,只是在與波斯人的戰爭中,亞歷山大的野心越來越大,這才一直向東達到印度河流域。至於中國,亞歷山大估計根本就不知道,因為當時的希臘人對中國瞭解很模糊,並且也沒有與中國展開過直接貿易,亞歷山大不可能將中國設立為遠征的目標。

從大流士一世開始,波斯帝國就對希臘城邦發動的大規模的入侵戰爭,至薛西斯一世,波斯共計三次入侵希臘,著名的馬拉松會戰、溫泉關之戰,都是出自希波戰爭時期。

當時的波斯雖然正處於鼎盛時期,但是面對頑強的希臘人,波斯軍三次入侵希臘均以失敗告終。而希臘方面縱然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尤其是在第二次希波戰爭時,雅典城更是被波斯軍一把火給點了。

這場戰爭不僅嚴重削弱了波斯的實力,也使得希臘諸城邦實力大損,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此時位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正迅速崛起,成為希臘的新霸主。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在繼位之後,亞歷山大先是鎮壓了希臘其他城邦的反抗,接著便集結了3.5萬士兵開始東征。

亞歷山大東征的第一步就是拿下小亞細亞半島,在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軍與波斯軍在格拉尼庫斯河爆發了雙方首次大規模戰役,此戰波斯惜敗。之後亞歷山大又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了波斯12萬大軍,基本上控制了小亞細亞地區(今天土耳其)。

這兩場戰爭勝利之後,亞歷山大並沒有立即進攻波斯本土,而是南下佔領埃及(埃及當時屬於波斯,是波斯重要的糧食基地),切斷波斯的後勤補給,然後在率軍東進,準備攻入伊朗高原。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亞歷山大在巴格達西北的高加米拉與波斯人展開決戰。此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自督戰,波斯更是動用了20萬大軍,可謂是孤注一擲。

由於之前曾多次與亞歷山大交鋒,大流士三世這次也是有備而來。此戰大流士選擇在一塊開闊的平原上與馬其頓人決戰,這種地形非常適於波斯戰場的運用。波斯人的陣型寬達八公里,其中重騎兵和戰車分佈在兩翼,中路是步兵和大象兵。

不過由於戰線太長,兵力太多,在那個沒有無線電的年代,在指揮如此龐大的陣型時極易出現混亂。

在戰役打響後,波斯重騎兵和戰車不斷衝擊馬其頓人的兩翼,迫使亞歷山大分兵增援兩翼,因此導致馬其頓陣線中部出現巨大的空缺。大流士三世則抓住機會,動用重步兵發起正面進攻。而此時馬其頓陣線的左翼也被波斯騎兵攻破,馬其頓人的士氣跌落到了最低點。

但在此千鈞一髮之際,波斯騎兵並沒有直奔馬其頓中軍,而是準備解救被亞歷山大扣押的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和妻兒,這給了亞歷山大以喘息之機。

而亞歷山大則敏銳的抓住波斯步兵行動遲緩的弱點,立即傾兵繞過波斯重步兵陣線,直插如波斯軍大本營,隨後步兵方陣也很快趕到。

此時,馬其頓方陣展示出了極大的優勢,他們長達6米的長矛,讓波斯禁衛軍無力招架,波斯指揮部迅速崩潰。由於通訊不暢,波斯其他戰線的士兵皆以為大流士三世陣亡,因此軍心大亂,全線潰退。

從這場戰爭中可以看出,馬其他方陣雖然在正面非常強大,但是其側翼是很薄弱的,如果不是大流士三世的指揮失誤,亞歷山大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戰勝波斯人。如果亞歷山大遠征達到中國,面對當時的秦趙軍隊,馬其頓人並不佔優勢。

實事求是的講,當時馬其頓軍人的軍士素養和武器裝備都不弱於同時期的中國。但是馬其頓並不是一支遊牧軍隊,後勤補給對他們而言也是個大問題。在古代文明程度較高的西亞地區,馬其頓人尚且可以就地完成佔領和補給。但是要途徑西域來到中國,中途的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並且馬其頓軍隊的數量也太少了,只有區區3.5萬人,這個數字真心不多,想遠征征服中國根本不可能。

(亞歷山大想東征到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對他的後勤補給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相比之下,當時秦趙士兵在單兵防禦上可能不及馬其頓人,因為馬其頓士兵當時已經大量裝備鐵質盔甲,而秦趙兩國還停留在青銅時代,鐵質武器較少。

但是就作戰指揮和軍隊數量上而言,秦趙是佔有絕對優勢的。而且在希臘、羅馬時代,西方軍事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弓弩武器發展落後,以至於在那是的西方世界中有專門的標槍手編制。

(馬其頓標槍手)

而反觀中國,到戰國時期弓箭和弓弩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長平之戰中,趙軍統帥趙括就是在突圍時為秦軍弓弩射殺的,這一點對於馬其頓人大方陣有著巨大的威脅。

再者,此時中國軍隊中也開始普及鐵質武器,即便是青銅武器,和鐵質武器的差距也沒有那麼巨大。

總而言之,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來到中國,等待他的100%是失敗,這並非意淫,而是馬其頓人的士兵數量太少了,戰術和武器也不佔優勢,後勤補給線也太長。而且即便是在征服波斯的過程中,馬其頓人的勝利也有著很大的幸運因素。

其實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戰的歷程中,馬其頓大方陣雖然很厲害,但是真正幫助亞歷山大獲勝的兵種是騎兵,馬其頓人良好的步騎配合才是亞歷山大致勝的法寶。而單靠一個馬其頓大方陣是不可能突破敵人的正面防線的。(馬其頓大方陣)


千佛山車神


這是一個本人與很多人討論過的問題,但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那些有一定歷史常識的人,對此居然還是會有疑問。今天在此再說一次,我的觀點很明確。
在絕對差距面前,什麼陣都是白給,亞歷山大泉下有知應該慶幸他走錯了路並且死的早,否則,他將面對的可不是壓力山大哪麼簡單。他一世英名必將毀於關中,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可能因此被改寫。
我們首先從可以動員的士兵數量來做一個對比,畢竟兵仙韓信說過,多多益善嘛!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軍團東征時最大軍隊數量不超過五萬人,而秦國在此前五十年一場失敗的戰役中,投入了五十萬的兵力。在那一戰之後的二十多年後,秦國經歷了舉世聞名的商鞅變法,亞歷山大東征之時,變法近三十年的秦國早已從一個隨時面臨亡國的諸侯弱國,一躍成為虎狼之秦。令山東六國膽寒。如果遇上西邊來的帶了幾萬人的亞歷山大,秦國可能根本就不會太當回事,就算馬其頓方陣有幸展示了他的戰鬥力,秦國必然能很快組織起超過五十萬人的軍隊,十比一的人數比,不光是數量上的差距,更代表著組織能力的差距
,亞歷山大,見過這麼多軍隊嗎?還打?

我們再談談戰爭經驗,秦國是在平王東遷時,因護駕有功被封到關中的,而當時的關中之地,其實已被少數民族佔領,可以說秦國從立國之初,就開始無休止的戰爭,三家分晉以後,進入戰國時代,敵人從野蠻人變成了文明人,到亞歷山大東征時又已經打了近八十年,實戰經驗絕不遜色於當時的存在的任何一個國家。

戰爭理論上,至今閃耀著光芒的《孫子兵法》已問世數百年,其先進性和實用性不用我多說。

再論單兵素質,秦銳士都是在商鞅變法改造中武裝到思想的,連超級特種兵魏武卒都難以抵擋的虎狼之輩
。這些都有明文記載:
《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荀子又說: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這樣的秦國精英士兵,就算不比馬其頓步兵強,也沒有比他弱的可能。

最後,從裝備的角度來講,中國當時的金屬冶煉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優勢意味著什麼,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何況亞歷山大如果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或者繞道蔥嶺而來,輜重和後勤必然無法保障,就算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秦軍在野戰中被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打敗,秦軍馬上

堅壁清野,進入防守狀態。用秦軍鐵騎偶爾騷擾一下亞歷山那幾乎不可能存在的漫長補給線,等待亞歷山大的,恐怕,只能是無盡的後悔。

一切都是這麼清晰,無論從人數組織能力戰爭經驗戰爭理論單兵素質,還是裝備後勤的那一個方面來比較,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都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而我甚至都懶得提的是,在當時的崤山以東,還有六個與足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亞歷山大真的來了,能像義渠王一樣在中國歷史裡留下個名號就算是幸運了。

最後說句題外話。有興趣的同志可以關注本人正在寫的資治通鑑故事會系列文章,與你共同走進歷史的深處,探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人性。


漁樵故紙


也不要太盲目樂觀,亞歷山大的部隊雖然人少,但卻是職業軍人。古代打仗,什麼40萬人80萬人的,肯定是有誇大成份的,史料記載,秦國人口巔峰不過才500萬人,供養80萬人去參加長平之戰可能嗎?國內還要有人駐守 也就是說嬴政為了長平之戰動員了100萬人,肯定有誇大成份。再退一萬步說,真的能組織100萬人參軍,那也肯定都是受過短暫訓練的農民,戰鬥力真的有那麼強嗎?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老祖宗在行軍打仗的時候都有誇大的情況,上戰場的5萬人,後勤15萬人,敢對外報50萬人。

秦國能統一六國,軍事實力固然強大,但不可盲目輕信課本,我的歷史老師曾告訴我,學歷史需要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很多課本上的東西仔細推敲一下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忘了說了,我的歷史老師是季羨林先生的徒孫。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亞歷山大能到中國,第一站是秦國,秦國是唯一能和亞歷山大單獨硬剛的國家,雙方兩敗俱傷,亞歷山大率殘部退守印度,被亞歷山大征服的國家和地區趁機叛亂,亞歷山大帝國崩潰。而秦國這方面,商鞅改革的成果毀於一旦,魏國趁機重新崛起,那麼統一中國的國家將很有可能在趙國和魏國之間產生。

很有可能看了我的觀點後噴我,但我還是想說一句,當年魏武卒5萬人打的秦國不敢出函谷關連丟河西上黨,若不是有函谷關擋住魏國人,秦國甚至有可能提前滅亡。魏國也正是靠著5萬魏武卒四面出擊,威震中原,巔峰時期的魏國也有將近500萬人,只能供養的起5萬魏武卒這樣的職業軍人,再多也養不起的。

所以 我認為秦國崩潰 亞歷山大帝國分裂 魏國或趙國統一中國


用戶6111028998


亞歷山大對於進攻中國一事,表示壓力山大;同時拒絕萬千中二少年的邀請,與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任何一個國家有摩擦。據不可考消息透露,亞歷山大認為出兵東方是一種閃現千里送人頭的愚蠢行為。

亞歷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就在這一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施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商鞅變法的第一要義,就是打仗。為了打仗,商鞅以強制命令在秦國摒棄文人、商人,只留下士兵和農民。

商鞅變法歷時23年,到秦孝公死時方結束。這一年,亞歷山大23歲,已經當了3年的馬其頓國王,佔領了小亞細亞、敘利亞,並且開始進攻波斯、埃及。商鞅變法結束的第二年,亞歷山大攻克埃及,被當地土著稱為太陽神阿蒙之子。

遠在東方的秦國又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秦國成為東方第一大軍事強國,“軍爵制度”讓秦人有機會實現階級跨越。秦人“不敢私鬥,勇於公斗”,在國內因為畏懼嚴苛的商鞅之法,無人敢鬧事;但是上了戰場,個個如猛虎下山,為了加官進爵,成了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

與此同時,秦國發明出流水線加工兵器,保證了前方能得到最優質的武器供應。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攻下波斯,此時他有兩種選擇:要麼向東北方向進軍,攻擊遙遠的中國;要麼向東南方向進攻,攻擊近在眼前的印度。

歷史記載,亞歷山大選擇了進攻印度。在打了一場勝仗之後,整個馬其頓兵團就成了疲憊之師,士兵不願打仗、亞歷山大只好罷兵回家休養。

如果亞歷山大帶領他的馬其頓兵團進攻東周列國,又會怎樣呢?

波斯地區距離秦國都城咸陽,如果走蔥嶺、沿天山山麓、經河西走廊進入東周,這一段距離至少5000公里!幾乎是唐僧取經的原路。

在這十萬八千里路途中,馬其頓兵團要翻越高聳入雲的蔥嶺,穿過浩瀚無垠的荒漠,飛渡吞噬生靈的黃河……就算這一切困難全部解決,多大4萬兵力的馬其頓兵團還要吃喝拉撒,以一個士兵要5個後勤保障來算,亞歷山大還要帶上20萬後勤部隊。

馬其頓兵團排除萬難穿越西域諸國,強度河西走廊。他們碰到的第一個強大對手,不是訓練有素、殺人無數的秦軍,而是位於漠北、時常騷擾東周列國的匈奴騎兵。

即便亞歷山大交了買路錢,以滿狀態來到秦都咸陽,與秦軍決一死戰他們照樣凶多吉少。

秦軍有什麼裝備呢?青銅戰車、青銅兵甲、青銅兵器、流水線出品的弩箭,以及各種下三濫的兵法戰術。

馬其頓兵團個個手持長矛、拿著盾牌,邁著孔武有力的步伐向前推進。

青銅戰車估計一個回合,就將馬其頓兵團賴以生存的戰陣給打得七零八落,然後弩兵開始降雨,最後才是急著搶人頭的步兵衝鋒。估摸著,秦兵一定覺得亞歷山大這是來送戰功的,但是這4萬人也太少了吧!

別說兵精將廣的秦國,就算是戰國七雄裡的任何一個國家,亞歷山大都沒有一半的把握獲勝。

戰國時代,有秦國、趙國抵擋匈奴,真是國之大幸。

亞歷山大能有大帝之稱號,只能說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擱東方,也就七雄之一的水平,甚至還不夠格。


祗樹


亞歷山大這種烏龜陣,來到中國這種兵法大成的國度,要不了多久就會被破解。其一,堅壁清野,派騎兵跟著讓他們不能快速行軍(必須保持戰鬥隊形),晚上佯攻、擊鼓吶喊讓他們不能休息,得不到補給又不能好好休息,時間一長必敗無疑。其二,火攻箭陣,煤粉火油、勁弓疾駑對付這種烏龜陣。其三,騎兵,蒙古人曾經用騎兵快速從歐洲軍隊的方陣邊緣掠過,只要發現弱點,就會一層一層的從方陣上撕下一層來,不要深入方陣即可。其四,地形因素,山地戰、密林戰、水戰,提前放拒馬、蒺藜、陷坑等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再融合中國的兵法,亞歷山大必敗無疑。


肉鬆與阿茶


中國那時候有城池,有滾木礌石,有強弩石炮,馬其頓方陣到城下也就是個靶子。那時候中國有系統的野戰軍事理論,講究地勢,天氣和謀略,很少有站齊了打鼓唱歌踏步齊打仗的,一條峽谷,一片山坡,一頓石頭火團,馬其頓方陣能成烤肉餅。東歐平原上幾個部落裡出個猖狂的酋長,到春秋戰國刀兵縱橫的中國,三萬人,都不夠說個笑話。


風塵舊客


公元前336年盛夏,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宴上被人刺殺,由年僅20歲的王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是為“亞歷山大大帝”。

年輕的亞歷山大繼位後,立刻展示出其不凡的軍事才華。他率軍東征西討,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將國內的叛亂平定,隨即將征服者的目光瞄向邈遠而神秘的東方。

亞歷山大大帝

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世界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與熱衷於地理考察的探索家。亞歷山大遠征亞洲作為一次偉大的歷史事件而被永遠載入史冊,對當時以及後世東西方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均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地理學的認知與發展亦因此而受益匪淺。

臨危受命

由於父親突然遇刺,20歲的亞歷山大便過早登上王位。年紀輕輕,毫無根基 ,一些達官貴人圖謀篡位,有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利益團伙陰謀刺殺亞歷山大,雅典貴族蔑稱他為“小孩兒”。但亞歷山大自幼膽識過人, 腓力二世在世時就非常喜愛性格堅毅,勇敢無畏的愛兒亞歷山大,特聘請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當兒子的老師,還親自教會他演練、指揮聞名遐邇的“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接受了良好的古希臘文化教育,又在父親腓力二世的言傳身教下得到了很好的軍事鍛鍊,據說他12歲時就能徒手馴服烈馬,16歲時已是全軍統帥,隨腓力二世出征。豐富的閱歷以及過人的天賦使他能夠在緊急關頭保持堅強的信念,臨危不懼,有勇有謀。面對政敵篡位的圖謀,他先發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欲篡奪王位者和叛亂集團的首腦全部誅滅。然後,他乘勢一鼓作氣,毅然發兵,在叛離的希臘諸城邦還沒來得及聯合起來時,將其分割包圍,再一一平定,鞏固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主地位,並且夯實了自己希臘——馬其頓聯軍統帥的地位。


東侵波斯,大獲全勝

亞歷山大平息國內叛亂後,立即開始準備東征強大的波斯帝國(今伊朗)。

公元前334年春季,亞歷山大率希臘——馬其頓聯合大軍東伐波斯,彼時,曾經強盛無比的波斯帝國政局不穩,內外交困,已經走向衰弱,屢屢被強悍善戰的亞歷山大遠征軍挫敗。同年,馬其頓大軍一舉攻克小亞細亞半島。次年,馬其頓——希臘聯軍攻佔敘利亞,在伊蘇擊潰波斯大軍。亞歷山大拒絕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的議和乞求,乘勝蕩平埃及,再回師北上攻擊巴比倫(今伊拉克),在秋季將波斯軍徹底擊滅。公元前330年,古老的波斯帝國覆亡。

滅掉波斯後,希臘——馬其頓聯軍又將西亞、中亞的許多國家、地區征服。

遠征印度,先勝後敗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3萬大軍從中亞巴克特里亞出發,經今天的阿富汗開伯爾山口輾轉經進入古印度之恆河上游地區。

前326年4月,錫達斯佩斯河(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戰役爆發。馬其頓聯軍將波魯斯王國的2萬步、騎兵、3000象軍殲滅,逼迫波魯斯王投降。遠征軍繼續向東行進,抵達西發西斯河流域。在與古印度人“象軍”鏖戰中,馬其頓軍團最擅長的“方陣”作戰失去了威力,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遠征軍出征8年,造成了軍中普遍的厭戰情緒,加上瘟疫流行,非戰鬥減員日趨加重,亞歷山大無奈,只得停止繼續東侵的步伐,於公元前325年返回位於西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馬其頓新都)。

建立橫跨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用近10年的時間,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征服了西亞、中亞諸國以及古埃及,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

前334年春,正當亞歷山大準備西征,欲征服地中海以西諸國之時,病魔突然奪走了他年僅33歲的生命。亞歷山大大帝的生命雖然短促,但卻比大多數人都有聲有色,也給世界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開創了人類歷史上光耀千秋的希臘化時代(前323——前30年)。

假如馬其頓聯軍繼續東征,勢必與強秦遭遇,秦國虎狼之師能抵擋住橫掃歐亞非的馬其頓軍團嗎?

假如當初亞歷山大征服古印度,再繼續東征,沿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遠,經瓦罕走廊進入西域(今新疆),再征服匈奴、大月氏等西域遊牧部落,再往東就有可能與虎踞中國西北的秦國遭遇。

公元325年前後,恰值秦惠王嬴駟在位,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早已化繭為蝶、由弱變強,嬴駟接連用兵,秦軍北掃義渠(匈奴旁支),西滅巴蜀,東出函谷,南進商於,為秦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史料記載,彼時的秦國“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而稽首”。

那麼,假如強悍的馬其頓軍團滅印度後繼續東征,在中國西北遭遇到了如狼似虎的秦軍,誰的勝算更大一些呢?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的希臘——馬其頓聯軍戰無不勝的利器就是“馬其頓方陣” 。這是一個由槍(可投擲)兵和盾牌組成的方陣,攻擊與防禦的能力極強,尤其善於打陣地戰。彼時馬其頓聯軍大約有35000人左右,而秦軍自實行“軍功制”以來,軍事力量已迅速強大起來,擁有十餘萬精銳之師。秦軍作戰,步騎結合,配以衝擊敵陣的戰車,橫掃歐、亞、非的“馬其頓方陣”或許阻擊不了強悍犀利的秦國軍團之進攻。“馬其頓方陣” 專克騎兵,但對於步兵、騎兵、戰車的協同作戰,輪番衝鋒,再配以強弓硬弩的遠程打擊,似乎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看秦軍在前408年前後收復被魏國奪取的河西地時的作戰特點,基本可以判定,馬其頓方陣毫無勝算 。遠道而來、人困馬乏的三萬馬其頓聯軍被以逸待勞、剽悍善戰之秦軍擊潰甚至團滅的可能性極大。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畢竟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所以一切都是揣測,沒有實際意義。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