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如何當上瓦崗寨一把手的?

一直逃亡的李密如何一步一步登上瓦崗寨頭把交椅的。

逼上瓦崗

幾年來,李密覺得自己就像一條失去了方向的船,一直在隋朝末年的怒海狂濤中漂泊。

他先是投奔了郝孝德,可郝孝德當他是蹭飯的傢伙,始終沒給他好臉色看。李密又投奔了王薄,王薄對他倒還客氣,可問題是客氣得過了頭,卻始終不讓他參與山寨決策,這讓李密很是鬱悶。

鬱悶的李密決定繼續下山漂泊,由於身無分文,一路上他只能以剝樹皮、挖草根為生。後來,李密再也走不動了,就在淮陽郡一個小山溝落腳,教小孩子讀書,聊以餬口。在這段時間寫了一首詩,用以抒發自己年華虛度、壯志未酬的痛苦和失落。他的反常舉止引起了周圍人的懷疑,被人去官府告了密,於是只能再度逃亡。

李密是如何當上瓦崗寨一把手的?

走投無路的李密最後逃到雍丘,來投靠他的妹夫丘君明(雍丘縣令)。李密是朝廷追捕的要犯,丘君明不敢收留他,把他送到了密友王秀才那裡。王秀才狹義肝膽,收留了他,並把女兒嫁給了李密。可好景不長,又被人告了密,官府派大堆人馬來抓他。李密剛好有事外出,官兵撲了個空,一怒之下竟將王秀才全家殺害。

李密得知後悲憤交加,卻也再一次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但卻悟出一個真理——對於一條沒有方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所以,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可是,這樣的方向在哪呢?

李密把歷盡滄桑的目光再次投向帝國的四面八方,開始在隋朝末年瀰漫的烽煙與熊熊的戰火中重新尋找。最後,他的目光終於停在了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名叫瓦崗(今河南滑縣南)。

翟讓胸無大志

由於此前空著雙手到好幾個山寨入夥,不招人待見,因此李密這回吸取教訓,剛一加盟瓦崗,就向翟讓主動請纓,提交了一個併購計劃。然後空手套白狼,在不動用瓦崗一兵一卒的前提下,設計收編了瓦崗周邊的多股變民武裝,給老大送上了一份豐厚的見面禮。翟讓喜出望外,當即讓他進入了山寨的決策層。

取得翟讓的賞識後,李密就迫不及待地勸翟讓積極準備擴張,進而奪取天下。他說:“劉邦、項羽皆以布衣之身成就帝王功業。如今主上昏庸無道,天下民怨沸騰,朝廷精銳之師盡喪於遼東,而主上卻委棄東都,巡遊江南,此乃劉邦、項羽奮起之時也!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加之士馬精良,足以席捲二京,誅滅暴虐,建立大業易如反掌,顛覆楊隋指日可待啊!”

李密是如何當上瓦崗寨一把手的?

翟讓聽完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後向李密道了聲謝,說:“我們只是群盜而已,旦夕偷生於草莽之間,君之所言,非我所能及也!”

讓李密沒想到的是,翟讓居然是這麼一個胸無大志的傢伙。當今群雄並起,形勢瞬息萬變,像翟讓如此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其結果只能是不進則退,坐致敗亡!自己怎麼能把未來寄託在這種小富則安的草頭王身上呢?

製造輿論,收攬人心

就在李密極度失望的時候,一個近乎瘋狂的想法忽然躍入了他的腦海——既然翟讓的格局如此狹小,何不乾脆將他取而代之?主意已定,李密隨即制訂了一份大膽而周密的奪權計劃。

為了實施自己的計劃,李密鎖定了翟讓的軍事賈雄,千方百計結交他,並很快就與他成了好友。所以,當翟讓向賈雄詢問,是否應該聽從李密的建議出去打天下時,賈雄立刻不假思索地說:“此計妙不可言!”翟讓一聽,頓時有些興奮,可賈雄接下來的話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不過……將軍如果自己稱王,恐怕不太吉利,要是擁立李密這個人,定當無往不利。”

李密是如何當上瓦崗寨一把手的?

“將軍有所不知。他之所以來追隨將軍,是因為您姓翟。翟者,澤之義也,蒲草非澤不能生長,因此他很需要將軍。當然,將軍也同樣需要他。”賈雄的話對翟讓來講就是天意,後來的日子他不得不對李密刮目相看。

不久,有一個叫房彥藻的人領著幾百號弟兄前來投奔李密。據說,此人本是宋城縣尉,當初曾和李密一起追隨楊玄感起兵。楊玄感敗亡後,房彥藻就像個沒孃的孩子,一直在苦苦尋覓李密的下落,如今總算找到了,激動的熱淚盈眶……

瓦崗的老少爺們兒大為感嘆:李密真是眾望所歸啊!

就這樣,經過一番處心積慮的炒作,李密的人氣指數迅速飆升,儼然成了瓦崗寨的明星人物。

建立戰功,樹立威望

李密趁熱打鐵,再次向翟讓提出了向外擴張的計劃,這次翟讓爽快地採納了。在李密的運籌帷幄和指揮之下,瓦崗軍主動出擊,迅速攻陷滎陽郡下轄的多數縣城,極大地拓展了根據地。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李密又在大海寺北(今河南滎陽市北)埋設伏兵,大敗前來征討的隋朝勇將張須陀,並將張須陀斬於陣中。

這些年,翟讓與張須陀多有交手,卻屢屢敗北,沒想到李密一出手,竟然輕而易舉地殺了張須陀。經此一戰,河南各郡縣官兵聞風喪膽,瓦崗則聲名大振,李密的個人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為了表示對李密的感謝,翟讓讓李密建立了自己的番號和大營,所部號稱“蒲山公營”。

此刻,李密的威望、功勳、軍事才能、人格魅力都已躍居翟讓之上,儼然已是瓦崗寨的精神領袖。然而,李密絕不滿足於此,他要的是瓦崗的頭把交椅——不折不扣、實至名歸的頭把交椅!

襲據洛口,攻取東都

要走完這最後一步,李密知道自己必須再幹一票大的。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正式向翟讓提出了“襲據洛口,攻取東都,亡隋社稷,號令四方”的戰略計劃。此時的李密,與其說是在向翟讓請示,還不如說是在發佈命令。翟讓當然只能言聽計從。

二月初九,李密與翟讓率精銳攻克了興洛倉。興洛倉是隋朝在中原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瓦崗軍佔領此地,就等於扼住了東都洛陽的命脈。對此,隋東都留守、越王楊侗大為恐慌,急命虎賁郎將劉長恭、河南討捕使裴仁基火速出兵,準備包圍瓦崗軍,奪回興洛倉。

李密是如何當上瓦崗寨一把手的?

為了一戰殲滅瓦崗軍,劉長恭制訂了一個分兵合擊的計劃:自己親率兩萬五千人從正面進軍,讓裴仁基從汜水包抄瓦崗軍後路,兩軍約定於興洛倉南面會師,意欲將瓦崗軍合圍聚殲。

劉長恭的計劃固然周全,但李密卻不會坐以待斃。他通過偵察兵的報告,很快弄清了隋軍的作戰意圖,遂兵分兩路,一路在橫嶺埋伏,負責阻擊裴仁基;自己則親率主力,在石子河迎戰劉長恭。這一仗,李密身先士卒,率領親自挑選的精銳從隋軍戰陣中攔腰切入,大破劉長恭部,斬殺了一萬多人。風聞劉長恭戰敗,裴仁基慌忙退守百花谷,再也不敢前進半步。

石子河一戰,瓦崗軍大獲全勝,而李密的功勳和威望也在此刻達到了頂點。形勢發展到這一步,相形見絀的翟讓想不下課都不可能了。大業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在徐世勣和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終於下定決心,正式推舉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並設立高壇,恭請李密即位,改年號為魏公元年。

瓦崗的新一任大佬就這樣煉成了。

李密站在瓦崗的高壇上,躊躇滿志地遙望著東都洛陽。他相信,楊廣耗盡民力修建的這座雄偉壯麗的都城,很快就將成為他的囊中之物。

快遞小哥讀歷史,給你不一樣的體驗,喜歡的話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