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 人物身份 』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

張忠謀


在半導體行業有這麼一句話:“半導體業不知道張忠謀,就像軟件業不知道比爾·蓋茨。”


而這樣一位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大人物其實就出生於寧波。


張忠謀創造了2個里程碑式成就,一是發明了晶圓代工模式,在世界上新成就了一個行業。第二是他創辦的臺積電市場規模佔到全世界的56%以上,世界上每兩片芯片就有一片是臺積電生產的。


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位人物。


- 1 -

張忠謀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候,曾將它們分為四個階段:學生階段、德州儀器階段、臺積電階段和退休。


而他的學生階段就結束於24歲。


1931年,張忠謀出生於戰亂中的寧波。為了躲避戰亂,一家人10年間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等多個城市,而張忠謀也因此在十個學校念過書。幾十年後,張忠謀仍感嘆不已:那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其悲哀與激昂,都不是非過來人可以理解與想象。


小時候,張忠謀就特喜歡看書,10歲以前就把四大名著看完,還時不時地記錄著什麼。那時,在香港待著的他告訴父親,“我要當一個作家!”

父親一驚,就立馬警告他:“當作家要餓肚子。”這才使得張忠謀收住念頭。


高中畢業時,張忠謀被誘導考入父親的母校滬江大學銀行系。至今他還記得高中畢業那晚和幾個同學喝酒、歡樂、道別的情形……但天不從人願,兩個月後,“內戰”爆發了,逃到香港的一家人決議:張忠謀要去美國讀理工,以防萬一,好在美國安生。


在家人的安排下,張忠謀只得坐上前往彼岸的飛機,看著窗外的景色,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心情:“舊世界已經破滅,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須鼓足勇氣。”


在美國,張忠謀先是就讀於哈佛大學,18歲的他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0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後又因為華人在美的就業發展思考,轉入麻省理工。


或許張忠謀本質上是個文藝青年,對機械這件事,始終興致不高。正因此,他在學業上遭遇慘痛失利: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張忠謀連續兩次落榜。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年輕時候的張忠謀


十幾年的讀書生涯戛然中斷,下一步做什麼都還沒有想到,張忠謀改何去何從?


當時在美國大公司出頭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張忠謀帶著雪恥的狠心,把簡歷一封封地寄給了理想中的大公司,兩個月內,他獲得了4家公司的工作機會。其中兩家令他滿意,一是福特汽車,專業對口,待遇也好;另一是名為“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公司不知名,但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張忠謀覺得這事關價值和尊嚴的問題,於是,他恭敬地向對方詢問道:“我很想來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請你們考慮提高起薪?”結果,那個面試時跟他談笑風生的人事專員,態度180度大轉彎:我們這兒不討價還價。


1955年5月,張忠謀一氣之下,去了多給他一塊美金的“希凡尼亞”,一腳踏入半導體產業。“人生的轉折點,有時竟是這麼的不可預期!短短的一個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就讓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


半導體是張忠謀完全陌生的領域,他回憶稱研讀《半導體之電子與洞》,“有如讀荷馬古詩一樣的困難,但還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


這種刻苦的鑽研精神也使得他在這裡上升飛快,不過因力保兩個勤奮的同事與上司發生了爭執,於是負氣離開,加入到了另一家公司——德州儀器。


- 2 -

在德儀,張忠謀感受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及力量,他在後來的自傳中這樣寫到:“‘疲倦’簡直是聽不到的形容詞。加班是不成文的規定,而且全都是自願,也沒有什麼加班費。‘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須振作重來,如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贏,一起往前拼。”


身處這樣環境中的張忠謀也立即成了別人眼裡“瘋狂的工作者”,一進去就立下一大功:當時,德儀替IBM生產著四個電晶體,其中一顆電晶體在IBM生產的良率10%,但到了德儀,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張忠謀被安排來搞定這最難的一顆。


在“每天早上8點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讓產品良率超過了IBM本身,最高達到驚人的20%。這讓 27 歲的他獲得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還認識了一個朋友——傑克•基爾比,經常和他一起喝咖啡,聊天。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傑克•基爾比


一天,傑克•基爾比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硅晶片上。他還跟張忠謀說: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同,並問張忠謀怎麼看?


張忠謀覺得“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過了一段時間,1958年夏天的某一天,傑克•基爾比告訴張忠謀,他已經把那東西弄得差不多了。張忠謀替他操心:就算弄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麼的遙遠。


實際上,這是半導體業的一次革命。傑克•基爾比研製出世界首塊集成電路,開創了半導體工業的新紀元。由他發明的集成電路,還催生出電腦、手機和因特網。


張忠謀見證了第一個集成電路的誕生。等到傑克•基爾比拿到諾貝爾獎,張忠謀被深深震撼到了。


傑克•基爾比成了集成電路的鼻祖,而和傑克•基爾比同時搞出集成電路的另一個人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摩爾發明了摩爾定律。一輪輪的信息革命在他身邊這些人手裡轟轟烈烈的翻滾。


此後很多年,英特爾都是張忠謀追趕和想要超越的對手。這段經歷也深刻地給張忠謀打上了印記:超越創新才是持續生產力。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張忠謀曾說,覺得自己應該當個商人,後來覺得應該是科學家。後來的經歷證明,他更適合前者。


1961年春天,張忠謀被幸運女神眷顧。“總經理召見我,誇了我一番,說我有足夠潛力角逐未來全公司研發副總裁之職。”走出總經理辦公室後,張忠謀得到了一個公司從來沒有給過別人的機會,支全薪去讀博士,公司負擔一切學雜費。


之後,張忠謀通過了半導體業內第一學府斯坦福大學電機系的博士考試。“在麻省理工落第的恥辱終於洗刷,這又是人生中喜悅的一天!”


1964年初,取得學位並回到德儀的張忠謀,被提升為鍺晶體管研發經理,統領將近3000人的隊伍。方才33歲的他,收入達到美國的中上階級,在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學府讀過書,並受到公司最高領導的信任和賞識,未來可期。


41歲那年,張忠謀登上了新高峰。他成了“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之後,世界半導體產業迎來了中國人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參戰、發起戰爭,並不斷贏得戰爭的新時代。


其時,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坊間甚至傳聞,英特爾已把張忠謀當政視為擊敗“德儀”半導體的最佳時機。而張忠謀則是另外的想法:他要打掉英特爾的威風!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並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但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4K產品開打。這個大膽決策遭到很強烈的反對,但他毅然前行,結果,4K新品出來不久,“德儀”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


為了保住德儀的絕對優勢,張忠謀顛覆性地革命掉了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就一腦門子的汗,甚至主動認敗。


靠著技術、價格上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將近10年裡,世界半導體市場上,只要是張忠謀主打的戰爭,除了他自己,沒有別人可以凱旋。德儀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終被他緊緊握在手裡。業內權威媒體則將張忠謀形容為:“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後來因為德儀打算轉型,張忠謀從內心不認同,他堅信半導體才更有發展前景,甚至經常大聲疾呼德儀應該加大半導體投資,進而與一門心思要搞消費電子的集團新總裁菲伯格格不入,也逐漸萌生了退意。


1983年,張忠謀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離職的消息一傳出,很多新工作便找了上門。再三考慮後,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 3 -

那時,他已是52歲的人,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道路顯然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在他心中,需要一個其他意義上的嶄新開始。


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在臺灣重新出發:“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就此誕生。在當時世界有名的半導體公司都搞芯片設計與製造一手抓的模式,而張忠謀另闢蹊徑開始搞“製造代工”模式。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真正重新開始,張忠謀還是經歷了相當的低潮。


首先是人才難找,尤其一將難求。要幹世界級的事,自然要世界級的人。臺灣當時沒有這種人,他就到國際上找。那時的半導體圈子不大,有大能耐的,要麼是他過去的對手,要麼是他過去的下屬。對手比較難以搞定,他就從下屬開始找起。


張忠謀找到包括英特爾一位副總裁在內的幾位老部下說:“兄弟們,來臺灣跟我一起改變半導體產業吧。”這些人看好他,卻不看好臺灣,也不看好他搞“製造代工”這個餿主意。好一番努力之後,他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來做了總經理。


班子和廠子好不容易建起來了,真正的考驗卻才開始:訂單從哪裡來?


訂單不好來啊。臺灣是一片荒原,還得回頭去求美國佬。一些專業的設計公司比較痛快,但他們規模不大,喂不飽臺積電的產能。那就去勸那些又搞設計又搞製造的大公司,給點製造訂單過來吧——這個就比較難了。


這些人根本不把張忠謀發明的代工模式放在眼裡,另外,他們也對張忠謀心存芥蒂,把你餵飽了你反過來打我,這合適嗎?最後一個更可怕,那時的半導體也是行情低迷,這些大公司就算相信他的模式,也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差不多一年,臺積電派到美國搶單子的人,每次跟張忠謀彙報,都是首先一句“我的方向正確”,然後就“但是”了。再一再二的“但是”下來,張忠謀也捉急,但只要往辦公室一坐,他的信念就又澎湃起來,把“但是”換成了“堅持”。


只堅持了一年,張忠謀的第一個勝利就來了。

這是個偉大的勝利。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一起,通過私人交情把老朋友、也可以說是老對手——剛剛上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臺灣參觀了臺積電。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安迪·格魯夫


張忠謀根本的想法是希望能夠得到為Intel代工的機會。當時臺積電還沒有質量認證,拿到英特爾的認證就等於拿到了行業認證。


格魯夫帶去的團隊認證了一年,挑出了200多個問題,要求臺積電立即改進。張忠謀因其作風強悍,雷厲風行,被員工稱為“張大帥”,他真的用一年時間按照英特爾的意見改進成功。1988年臺積電開始有了轉機。臺積電創立的10年間,年營收增長至13億美元,增長率超過英特爾和康柏,英特爾和AMD都成了其客戶。


1998年,張忠謀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1997年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他和他的頂尖朋友們終於站在了同一個臺階上。這年,他67歲。


2017財年,臺積電實現營收330億美元(約合2087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接近800億元人民幣,其市值高達2200億美元,力壓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 4 -

2018年6月5日,張忠謀退休了。


從23歲開始進入半導體行業到現在88歲,如今世界半導體行業裡很多大佬視他為“偶像”、“恩師”,當然,也有人視他為“敵人”。


出生於寧波,走向於世界的芯片大王


現在重新回想這大半輩子的經歷,張忠謀認為

人生其實不需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那別人吃什麼呢?


他在自己的自傳裡這樣寫到: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其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